摘要:彝族家谱是彝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应用于彝族社会生活中,在彝族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凉山彝族家谱主要以口传家谱为主,书面家谱较少。近十多年来,凉山彝族地区出现了盛修家谱的文化现象,许多彝族口传家谱陆续被搜集整理出版,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还存在家谱遗漏、家谱断代、家谱分支错误等诸多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文章以彝族家谱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从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过程中分析与归纳相关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彝族口传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提供一点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凉山彝族;口传家谱;彝族家谱;搜集整理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流传久远的家谱,欧美国家视其为档案史料,家谱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大且深远。中国历来重视家谱的传承,家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不言而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说“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称家谱为“史界瑰宝”[1]。许多学者也认为家谱与正史、方志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彝族家谱是中国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古籍的重要内容之一。家谱彝语称为“[ʦho33ʦhɿ55]”,“”意为人,“”意为同族、同代等,合起来可意为家谱。彝族家谱包括彝文家谱、汉文家谱和口传家谱三种形式。在彝语六大方言中,北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四个方言区有彝文家谱、汉文家谱和口传家谱,中部和西部方言区彝文已失传,目前只有汉文家谱和口传家谱。凉山彝族家谱属于北部方言区彝族家谱,家谱形式主要为口传家谱,彝文家谱和汉文家谱数量较少。
近十多年来,凉山彝族口传家谱陆续被搜集整理出版,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家谱搜集整理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因而在家谱搜集整理过程中出现了家谱遗漏、家谱断代、家谱分歧等诸多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试图从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过程中分析与归纳相关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彝族口传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凉山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的意义
凉山彝族口传家谱内蕴深厚,是彝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彝族谚语说“不会背诵父亲的谱系,族人便不会认你;不会背诵舅家的谱系,亲戚就不会认你”。搜集整理凉山彝族口传家谱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且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凉山彝族口传家谱内容不仅包括父子连名谱系,还涉及家族分支史、家族迁徙史、人口与分布、家族源流、姓氏来源、人物故事、家族婚姻、家训家规等。其中有许多内容生动记录了彝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事迹,涉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和民族团结思想等。如彝族土司岭承恩家谱记载了帮助清军拦截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果基小叶丹家族家谱记载了“彝海结盟”,《勒俄特依》中居木谱系记载了彝、汉、藏民族同源的故事等。搜集整理彝族口传家谱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此外,彝族家谱中的家训家规包含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民族团结思想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家谱维系着社会伦理关系,教导后代子孙树立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道德意识。如《吉什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家支规约》中记载了“九要九不要”的行为准则,等等。
上述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思想,搜集整理彝族口传家谱,从中挖掘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故事,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内部凝聚力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文化保护意义
凉山彝族口传家谱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彝族家谱在彝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交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彝族家族成员之间长期处于分散状态,沟通往来机会较少,而家谱的传承主要靠口耳相传。因此,在家谱传承过程中存在着家谱错漏、家谱断代、家谱分歧等诸多问题。
搜集整理凉山彝族口传家谱从根本上实现了彝族家谱从口头传承到书面传承的历史转变,使彝族家谱得以用文字记录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彝族青年缺乏对家谱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少数长者还懂得家谱,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关保护措施,那么这些熟悉家谱的长者百年后,彝族家谱恐也会随之失传。
搜集整理彝族口传家谱,不仅弥补了口传家谱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抢救和保护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行动。
(二)学术研究意义
1.史学研究意义
家谱是地方文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珍贵史料之一。凉山彝族口传家谱记载了丰富的史料内容,搜集整理凉山彝族口传家谱,可以为彝族史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彝族历史的研究,如果仅从正史、地方志等史书中找资料则可供参考的内容比较少,但是通过彝族家谱与汉文史书记载的内容相互印证则可以起到补充史料的作用。
如大理彝族《蒙化左族谱》中《蒙化左土官词抄本》除记述了历代封建帝王给左土官的诰命,监察院、户部、吏部、兵部和云南三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下属派出机构给左土官的调令、嘉奖令等外,还记载了左土官受命出征帮助朝廷镇压各地反抗斗争的大量史料,其中一些资料为正史所不载,补充佐证了彝族民间口头流传的许多历史事件,还原了大量彝族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
彝族学者刘尧汉在《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一文中,通过对夏正寅撰写的《哀牢夷雄列传》残稿中彝族罗罗颇张兴癸、杞彩顺和杞绍兴三份家谱的研究,论证了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实际上,在彝族历史研究中缺少不了彝族家谱资料的应用,如《中国彝族通史》的编写参考了丰富的彝族家谱资料,如果没有彝族家谱资料则很难编写完成[2]。搜集整理彝族口传家谱,对彝族历史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
2.民俗文化研究意义
彝族口传家谱类型多样,毕摩家谱是其最绚烂的一抹,广泛应用于彝族宗教仪式场合中。如彝族“西克布”仪式中,毕摩不仅要念诵普通百姓家的谱系,也要念诵历代彝族毕摩先祖的谱系;再如毕摩在超度送祖灵仪式中念诵《户主点丁经》时,也要念诵主人家的谱系。《毕摩谱系经》是一部彝族古籍,有纸质版和口传版。它常常以口述形式在彝族民俗文化仪式中由毕摩来念诵,内容记载了许多彝族毕摩流派的谱系,包括央古书布、阿苏拉则、吉尼朵子、勒伍阿则、阿开窝伙、阿格说祖、章毕阿依、阿子补约等。搜集整理毕摩口传家谱,对于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彝族口传家谱的搜集整理,对谱牒学、人口学、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史料和参考依据。
二、凉山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彝族口传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1956 年,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对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彝族社会历史进行了调查研究,彝族家谱的历史和现状是研究的重点部分;1983年彝族家谱的搜集、整理、编修工作被列为川、滇、黔、桂彝文古籍研究的重点项目,并于1986 年6 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会”上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工作的重点项目;2001 年9月,在昆明召开的川、滇、黔、桂四省区第八届彝文古籍协作会上,把彝族家谱整理、出版作为编纂《中国彝族通史》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3]。
近年来,凉山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主要代表性成果有罗汉文主编的《凉山彝族谱系》[4]一书,所搜集整理的家谱内容涵盖了川、滇地区40 多个县市,涉及800 多个彝族姓氏。此外,还收录了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德布、德舍和瓦撒支系的家谱;曲木车和主编的《中国彝族谱牒选编·四川卷》[5]一书中搜集整理的家谱涵盖了彝语北部方言区的30 多个县市,包含1000 多个彝族姓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文化意识日渐觉醒。近十多年来,凉山彝族民间出现了盛修家谱的文化景象。彝族家族开始自发组织搜集整理各家族或支系的家谱,有的已付梓出版,主要代表性成果有演庚惹尔源流收编委员会编《演庚惹尔源流》[6]、邱忠文主编《阿摸惹古家谱——阿邱拉玛暨云南阿摸斯杜和阿摸斯依支系》[7]、吉木拉立主编《吉木鹉麒谱系》[8]、沙玛瓦特等主编《沙玛诺布谱牒》[9]、海来拉日和海来俄洛等主编《阿摸惹古家谱——斯杜、斯布、斯兹支系》[10]、巴莫尔哈主编《俄糯三子——杰史丸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世家谱》[11]、沙明全主编《里特七子谱牒》[12]、阿坡木乃主编《中国彝族谱牒·氐义能助支系》[13]、石一文忠和沙马吉哈主编《中国彝族谱牒·石一谱》[14]、蒋木吉主编《莫俄惹古谱牒》[15]、瓦其比火和叶康杰等编著《彝族吉恩瓦其·曲木家族谱系源流》[16]、马文华主编《沙玛曲比嘎哈俄滋支谱牒》[17]、阿西依坡主编《中国彝族谱牒选编·阿西惹尼谱》[18]、曲毕卧龙和马学金主编《央古书布·岳特支系谱》[19]等。
上述内容只是调查研究彝族家谱的主要代表性成果,还有许多口传家谱散落于民间,亟待我们去搜集整理。相比于汉族家谱,彝族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而汉族家谱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已成熟,形成了家谱学,在学界业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彝族家谱是彝族古籍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借鉴运用成熟的汉族家谱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宝贵经验,为研究彝族家谱、彝族文化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
三、凉山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凉山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工作有序开展,已实现口传家谱得以用文字进行记录和传承,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彝族家谱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彝族口传家谱搜集整理过程中还存在些许问题,以下将归纳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家谱搜集中存在的问题
1.家谱内容遗漏较多
从调查研究家谱成果来看,几乎所有凉山彝族家谱内容都存在遗漏问题,有些遗漏较多,有些遗漏较少。如曲木车和主编《中国彝族谱牒选编·四川卷》,共4 卷,是凉山彝族家谱中最具代表性成果,该成果于2007 年12 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所搜集整理的家谱内容涵盖彝语北部方言区30 多个县市,涉及1000多个彝族姓氏,但它还是遗漏了许多家族的谱系;瓦其比火、叶康杰等编著《彝族吉恩瓦其·曲木家族谱系源流》一书于2015年出版,但是在出版之后才发现还有两百多户的谱系未收入其中,另外在家谱分支处也存在遗漏谱系的情况。实际上,家谱遗漏问题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有些是因为家族人口较多,搜集整理工作难度较大,如沙马曲比家族,据说有几十万人口,家族人员遍布云、贵、川等数十个县市地区;有些即使是人口较少的家族,但由于调查者或编写者的疏忽而出现家谱遗漏;有些是因为历史、地理等多种原因,家族成员之间往来机会较少而出现家谱遗漏等。
2.家谱内容断代严重
凉山彝族家谱主要以口传形式得以世代传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谱代际传承之后就容易出现家谱断代。在家谱搜集整理过程中几乎所有家族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只知家族名称而不知家族谱系的情况,他们因此在梳理社会人伦关系时常常出错。还有的家族成员只知道三四代家谱,四代以上的家谱已出现严重的断代,已无法通过考证方式恢复家谱原貌。
家谱出现断代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凉山彝族家谱主要为口传家谱,书面家谱较少;
二是由于迁徙而远离祖籍,与家族成员之间往来较少;
三是家族成员没有受过传统的家谱教育,不太熟悉自己家谱;
四是不同方言土语区彝族的习俗不同,家谱的使用和传承情况也不尽相同。如依诺方言和圣乍方言区的彝族,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谱来梳理社会伦理关系外,家谱还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中,所以家谱断代现象较少。而阿都和所地方言区的部分彝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家谱情况较少,所以家谱断代现象较为严重。
3.家谱分支存在分歧
从家谱内容来看,凉山彝族基本上都是彝族六祖中古侯和曲涅支系的后裔,绝大多数家族都能把自己的家谱清晰地追溯到古侯和曲涅时代,彝族家谱的谱系脉络整体上是清晰的,但是也有许多家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受战争、迁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家谱分支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比如同一个家族的家谱支头被接续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家族谱系中。在搜集整理凉山彝族口传家谱过程中,很多家族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家谱支头形成错误之后一时无法更正。彝族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非常重视家族形象与家族声誉,有些家族即使已经认识到家谱分支存在错误,但问题依然无法得到纠正,因为随意更改家族谱系,变更家族身份,会引来非议,影响家族声誉,所以大多数人们的态度都是将错就错。有些家族则选择两边都认同,即同属于两个家族,甚至把家谱编入了两个家族的谱系中,但这样处理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影响。
4.家谱体例参差不齐
凉山彝族口传家谱主要内容为父子连名谱系,此外还包含彝族历史、人物故事、人口与分布、家训家规等。从已出版的家谱成果来看,家谱内容和家谱体例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家谱只有父子连名谱系,有些家谱包含家族谱系、序言、家训家规、人物故事等。在文字书写方面,虽然大多数家谱都以彝汉双文对译形式进行编写,但彝族姓名的汉译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汉译的选字不规范、不统一,甚至相同的名字在前后文中出现使用不同汉字音译的现象;彝文选字也因为不同方言土语间的差异而出现不规范现象。排版格式方面,也不尽相同,有些使用相关符号来衔接家谱中人名之间的关系,有些没有使用任何符号,有些在排版编辑时人人都从最早的祖先开始叙述,使家谱内容重复编辑,很费版面。
此外,家谱出版质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没有认真校对、文字表述错误、内容重复编写、人名写错、排版不整齐不美观等等。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彝族人民高度重视家谱,家谱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家谱搜集整理成果出现了家谱遗漏、家谱错误等问题,不仅会影响家谱的正确使用,还会降低家谱的研究价值,因此在家谱搜集整理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下本文将针对家谱搜集整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1.分类搜集,通力合作
凉山彝族约有300 多万人口,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家谱数量庞大、内容繁多。通过已出版的家谱成果来看,许多家谱都存在家谱遗漏的现象,有些是客观原因所造成,有些是主观原因所造成。
从客观上来看,家谱搜集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工作难度较大,家谱出现遗漏在所难免。针对该问题,可实行分类搜集、通力合作来完成。如大型家谱,按家谱规模进行分类搜集,并由政府主导,提供资金支持,由专家策划,提供专业指导,由民间参与,积极配合;小型家谱,可由家族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对于支系多而分布广的家族可先按支系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然后再将支系家谱合并在一起出版。
从主观上来看,家谱遗漏是家谱调查搜集人员不够认真、工作马虎等原因造成。针对该问题,可对家谱调查搜集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让其熟悉家谱的调查研究方法。与此同时,家谱调查搜集人员也要树立起高度负责的意识,认真对待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
2.客观处理家谱断代、家谱分歧等问题
凉山彝族口传家谱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出现了家谱断代、家谱分歧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处理。如对家谱断代问题,要真实记录,能记录多少代则记多少代,被遗忘的家谱可待调查考证清楚后再补充,不能为了家谱代数的完整而虚编内容以替断代谱系。对家谱分支认识有分歧问题,因涉及家族名誉和形象,需要谨慎处理。有些家族间可以通过协商而解决问题,而有些家族间再怎么协商都无用。对于彼此不认同的问题不可强行处理,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激化家族内部矛盾。对于较为复杂的其他问题,还要结合历史学、考证学、民族学、文献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考证与研究,确保家谱资料的真实可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有价值的家谱史料。
3.制定科学的搜集方案与编写方法
凉山彝族家谱主要为口传形式,书面家谱流传较少,许多书面家谱是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被搜集整理出版的。由于缺乏相关家谱搜集整理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家谱搜集、编写的方法只能由人们在实践中摸索,所以存在很多家谱搜集整理的方法不科学、编写体例参差不齐等现象。有的在没有制定调查方案之前就开始搜集家谱,有的虽然制定了调查方案,但由于实用性不强而在实际搜集过程中往往被人们忽略。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家谱搜集方案与编写方法。对家谱体例和格式,建议统一使用彝汉对照形式进行编写,并对音译汉字进行规范使用,如避免使用多音字、助词、人称代词、否定词,以及具有贬义色彩的汉字;彝文选字可按不同方言读音进行编写,尊重方言差异等。
综上所述,凉山彝族口传家谱是彝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彝族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彝族人民的文化觉醒,凉山彝族地区陆续出现了盛世修谱的文化景象,彝族口传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亦存在着家谱遗漏、家谱断代、家谱分歧、家谱体例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给家谱的使用和研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文章结合已搜集整理出版的彝族家谱成果和笔者搜集、编写及研究家谱的十多年经历对相关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对彝族口传家谱的搜集整理工作提供一点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叶康杰.凉山彝族谱牒编修调查研究--以昭觉县瓦其家支为例[D].2013.
[2]叶康杰.彝族家谱文化研究[D].2017.
[3]瓦其比火, 叶康杰, 瓦其金强. 彝族吉恩瓦其·曲木家族谱系源流 [M].四川民族出版社,2015.
[4]马文华. 沙玛曲比嘎哈俄滋支谱牒 [M].四川民族出版社,2015.
[5]石一文忠, 沙马吉哈. 中国彝族谱牒 [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6]蒋木吉. 莫俄惹古谱牒 [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7]吉坡木乃. 中国彝族谱牒 [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8]巴莫尔哈. 俄糯三子:杰史九子·阿涅八子·木库五子 世家谱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9]梁启超著.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文文学学院。
原载:《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4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拍摄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