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载体探究——以凉山彝族建筑为例
作者 ​杨汶瑾 2024-10-08
原出处:《居业》2018年12期

摘要: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展现地域民族特色与风情,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保护与创新的"活化石"。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对彝族建筑文化进行探讨,通过对其面临的显性问题进行剖析,以此寻求应对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凉山彝族

DSC_3375.jpg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任何建筑都是当地文化的独特体现,正如杰克逊所说:“当我们想到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凉山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化融合趋势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彝族建筑文化,是当代建筑师应当思考的重要议题。文章将对彝族建筑结构,文化符号,色彩运用进行客观分析,并对其现实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予以探讨。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凉山彝族概述

彝族集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加之彝民族支系众多且地域性特征明显,因此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建筑也就不同程度上具有地缘特色。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63000多平方公里。凉山彝族信仰万物有灵,具有强烈的自然崇拜,这一文化信仰也极大的影响到了彝族的建筑风格。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凉山彝族建筑的主要特征

2.1 凉山彝族建筑的结构特征

凉山彝族长期居住在山地环境中,加之木材产量丰富,彝族原始居民就地取材,搭建了彝族的传统建筑之一的瓦板房。瓦板房以穿斗挑梁的结构为主,以柱作承檩,以土作墙,上盖木板,选材多采用当地富有的云松木板,以称之为瓦板[1]。瓦板房的特色在于其精美绝伦的“穿斗式”,加之极具特色的彝族文化符号的修饰。穿斗式是彝族建筑的一大特色,室内穿枋,穿柱成型,进而延伸至建筑外部,枋型多为勾角形,拱弧形为主[2]。室内通过木制结构的穿插,形成茂密的树木状装饰,并以此来区分空间。其结构极具美感,是彝族建筑文化的一大瑰宝。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 凉山彝族建筑的色彩特征

彝族建筑中“彝族三原色”的使用是其特色,以黑色为主,红黄为辅。彝民尚黑,黑色代表着“大”,由于长期的奴隶制生活,传统的彝民具有很强的等级观念。他们把黑色作为地位与尊严的象征,其中享有地位的彝族自称为“诺伙”,翻译成汉语即黑彝的意思。同时,黑色还寓意着黑色的土地,彝民感谢土地赐予自己的一切,因而他们往往将黑色作为其主要的装饰色。同样,彝民也喜黄,黄色象征着太阳,彝民族内部也一直流传着“支格阿龙射日”的神话,支格阿龙射日后,天上就只剩了太阳的独眼,发出金黄色的光芒,照耀出人间一切的善恶,黄色作为太阳的象征,寓意着正义与丰收。彝民通过使用高纯度的颜色,组成了强烈的色泽对比,以表示自身的文化底蕴,同时展现出彝族的民族风情。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3376.jpg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 凉山彝族建筑装饰中的文化符号特征

彝民族崇拜自然,认为自然是最美丽的,任何过度的装饰都是对自然的侮辱。因而彝族建筑中的文化符号多以自然的原物符号为主。彝族建筑中的文化符号主要有三大类别,分别是植物符号,动物符号,人文符号。植物符号为凉山常见的一些自然植物,如蕨菜、野牡丹花等,动物符号有牛羊头、角、蛙等。人文符号有鱼网、火镰、矛等,与其农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彝民建筑中的文化符号配色同样按照“彝族三原色”进行着色装饰。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对其建筑的装饰中的另一大亮点是,在室内彝民会在墙面与柱上进行精美的修饰,运用各种色彩组合成富有美感的几何图案或其特有的文化符号,使其室内富有色彩感与民族气息;室外则会在屋檐上进行雕刻,雕刻形状多为牛头、飞鹰等,他们还会将屋檐与雕刻物上进行精美的上色并将其文化符号融入其间。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彝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尊崇自然,从自然物象中提取文化元素与色彩符号,建筑结构与自然相互贴切,文化符号与建筑结构和谐统一。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凉山彝族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3.1 凉山彝族民居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凉山州处于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上,当地地震频发。传统的彝族建筑多以木制,土制建筑为主,建筑结构缺乏稳定性,加之传统彝族建筑多处于山地,气候湿润,木制结构容易腐朽,加之年代久远,部分房屋缺乏安全性与稳定性,难以适应当地地震多发的情况。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 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建筑群所面临的问题点

西昌作为凉山州的首府,一直凭借其迤逦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民族特色作为强劲的旅游资源吸引外地游客,发展当地旅游业。然而,西昌市区的彝族建筑多是粗略地模仿,且缺乏富含本土彝族风格的商业化建筑群。而新建成的商业街区,也是以现代化的仿古建筑群为主,与本土建筑融合度不够。因此,如何将西昌的彝族现代化风格建筑与当地文化风情进行结合并打造出其中连片的彝族特色商业街区便是应有之义。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凉山彝族建筑应对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策略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的文化融合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加快。各民族之间文化融合的现象多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而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少数民族同胞们的情感寄托与生活方式,如何应对文化融合过程中本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值得我们重点关注。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1 凉山彝族建筑设计中的理念更新

凉山彝族建筑有其特有的本土特征,其民族符号有着很强的历史性与视觉感。彝族传统建筑中,穿斗式的房屋外围结构与室内装饰可谓是做工精美,民族识别程度极高。再配合其独到,精致的色彩运用与图形排布,整个建筑体会呈现出强烈的彝族特色,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根据以上的彝族建筑特色,再与现代化的建筑技术相结合,不仅能够改变彝族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缺乏安全性与耐久性的缺点,还能使建筑本土化,富含当地特色。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2 凉山彝族建筑建造过程中风格协调性与统一性原则

首先要尊重自然的原则,建筑中提炼出的文化装饰符号不能过于扭曲,整体建筑风格不能过于标新立异,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选择的材料需要贴合自然。其次要尊重彝族的建筑文化,对文化符号的选择排列与色彩的排列,所占比列进行精心的设计。过于随意的色彩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突兀感且显得庸俗化,不合理的文化符号排列也会给人以厌恶感,使人对彝族文化产生误解。因此,在彝民建筑建造过程中需要把握整体风格统一性与协调性原则。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3 彝族建筑装饰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原则

彝族的穿斗式建筑是室内装饰的一大可取元素,传统的穿斗式结构复杂费时,但是做工精美,通过现代的工艺建造技术,可以用现代的房屋建筑结构代替传统的主要支撑结构,将其特有的云杉状装饰运用于室内空间的装饰,如此一来,建筑结构得到稳固的同时,也可以保留其建筑内部的整体风格。并且可以将其颜色配置与文化符号运用于室内的装饰物上使其更具备地方特色。在室外的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抽象化的原则,配合其穿斗式修饰成为彝族的文化符号的结构,重复排列在房梁外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出挑形式。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4 凉山彝族建筑运用文化符号的灵活性原则

彝族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运用元素提炼的手法将彝族富有的文化特色提炼出来,运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上,可以使建筑展现出彝族风格的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以西昌市彝族艺术中心为例,西昌市彝族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以彝族人崇拜的火元素为主题,运用镂空的墙面结构给人以雕塑感,再配置金属的装饰,在白天太阳的照射下如同彝族人闪亮的银头饰。大厅旁巨型的雄鹰雕塑,展现出彝族人对于自然的崇拜。艺术大厅内部装饰一些彝族元素符号,空间排布极有秩序,通过绘画,雕刻艺术等室内设计展现彝族文化。在建筑的设计上,通过灵活提炼以及运用彝族文化符号提炼法,使得景观建筑具有地方特色的同时,又富含艺术感,现代感。所谓“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将传统彝族文化提炼出来与现代建筑文化结合并灵活运用,不失为一种绝好良策。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5 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建筑群打造过程中的开放性原则

通过文化符号提炼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可以让建筑物别具一格,独具风格的地方建筑组合成的建筑群落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外来游客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随着西昌旅游城市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外来旅游人数逐年递增,人们的商业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目前凉山州作为西南第一大少数民族聚集地,却鲜有闻名于世的彝族特色旅游建筑景观。因此,不妨可以借鉴“成都模式”,将富有彝族建筑风格的建筑集群设计成为一个低密度、开放式的商业区,建筑整体风格以彝族文化为主题,吸引外界品牌入住的同时,出售当地特产与彝族美食,宣传本土文化。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提升经济,又能形成一大地方特色建筑群。同样,尝试将西昌周边的乡村打造成为具有古色古香的彝族特色建筑的聚集地,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度假村落也值得探索。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结语

凉山彝族建筑文化内涵丰富,是民族文化之瑰宝。然而,在现代化开发过程中,需要传承与保护彝族建筑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Fb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赵学.彝族建筑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2016.
[2]温泉.西南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2015.

原载:《居业》2018年12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拍摄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四川,绵阳。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