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凉山;彝族;都市;丧葬
一、凉山本土彝族的丧葬习俗
凉山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也有个别地方如安宁河流域的少数彝族地区和汉族聚居时间较长随汉俗改为棺木土葬,但丧事仪礼仍然是保留了彝族的习俗。其它地区则只有两种情况实行土葬:一种为小孩生下来不足一个月而夭折,用新布和简易的毡子裹好后装殓在木匣或箕或简易的尸架里,带到野外人畜不至的偏僻处,挖坑埋于一棵野果树下,把尸架烧掉或把箕压在表面上,人们就知道此树下面埋过婴儿尸体不宜摘果子吃。第二种为麻风病人死后必须土葬。埋葬时用荞面块把尸体七窍糊住,用牛皮口袋封好,挖好深坑,放入尸体,再上罩一口大铁锅后壅土掩埋,意在防止传染和不让死者鬼魂到祖先那里去。
火葬在凉山彝族地区传袭甚久。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规格无统一的标准,视家庭条件以及亲族网络关系的强弱来定。据笔者调查某地区有一位局长的父亲去世,红地毯铺到一公里外,小车数百辆,杀牛数百头,场面很风光。丧葬的礼仪是基本相同的,大体可以分为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程序。
在凉山彝族地区,不管是男是女,不论名望高低尊卑,辞世后家人和邻居都给他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合唇瞑目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盖上披衫,将遗体侧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男的左侧在下,这是因为男的右手需要拿剑防身,女的需要左手在上,便于抓羊毛捻线。面部都用白布蒙上。大部分彝族地区的遗体是侧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的,而在凉山州甘洛县的一些彝族地区是把遗体坐立在尸架上的。守灵人坐在其四周,挥动着手上的树枝以便驱赶苍蝇或者猫和狗之类的“钟尼”性动物翻越遗体。遗体可以放在家里,也可以搭上布棚放在院子里,近邻听到哭声,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不沾亲的都纷纷哭着赶来合力料理丧事。寨人到齐,长辈们择吉定下出殡日期,出殡日期是根据辞世者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而定。而辞世者的命宫是根据辞世者出生之日的“弹布”所在方位而定。出殡日期确定以后分头给居住在远处的亲友报丧。出殡前夕彝族称之为“撮热”,意为集中人。这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祭品也是这天送来。奔丧者多以一个家支或村寨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之后劝诫家属节哀,主方则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简要介绍死因及生平事迹,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守灵是凉山彝族地区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彝族认为老人辞世是青笋脱壳,菜熟叶黄,是人们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用不着过分悲伤。因此灵前既有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语,还有扣人心弦的摔跤比赛。最吸引人的则莫过于答辩贤言巧语了,通常以宾主对垒的形式,引经据典临场发挥相结合,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阿古荷”是贯通这一夜的活动,鸡鸣之后更盛,通常组织许多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祭师毕摩念《送魂经》,经文首先叙述一个人从生病治病到寿终及亲人得到噩耗时的情景,然后谈及世间无人不死之理。再从死者的起居处为点,以日行距离为一段,一程一程地把魂送到祖先居住地。相传凉山彝族共同的祖先最先居于兹兹菩巫———今云南昭通境内。
出殡在凉山彝族的丧葬活动中是很重要的,要专门请“毕摩”做法事,目的是为了不让死者带走在场亲戚朋友的灵魂也为死者做出殡前最后的指路送魂。凉山彝族的葬地多选在住房上方的荒坡上,有些岁数比较大的人自己在世的时候就把葬地指定好的,有些是死后其子女或者祭师指定的。出殡时,所有的送葬者都拥挤在灵床后边朝前走动。这时儿女子孙、亲朋好友个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有的泣不成声,一直把灵床抬到柴堆上,安放就绪,从上引柴火。在灵床抬到柴堆上去之前,由死者子女(一般由男性担任,没有儿子的女婿也可以担任)把遮盖在死者脸上的毛巾拿开,以便看清走进天堂的道路。凉山彝族有些“依诺”地区,不留坟地,第二年就可以把庄稼种在上面,因为他们的坟地一般在自家的地上。而“什扎”和“所地”地区都留有自己家支或者整个村寨的坟山,坟山的树木决不允许任何人去砍伐。
聚集在一起饮食是凉山彝族丧葬中特别重要的一种仪式。彝族叫“古止古舍切”。过去在这个场合里,谁家的枪鸣得多谁家就显得体面,以显示家支势力庞大。雨点般的枪声,使人震耳欲聋。在枪声陪伴下主方抬起砣砣肉和荞饼,让客人自由组合成团,不分男女老幼,不管相识或相关与否,按人头分给一份砣砣肉和荞饼。待到在场的人都得到一份时,主人鸣枪,大声宣布丧事圆满结束,并劝各路宾客回到村寨吃点便餐再走。至此,有宴者可以赴宴,无宴者可以归家。整个丧葬仪式便告完成。
解放后,政府多次禁止丧葬鸣枪。在此之前,各地彝族以枪支的数量和打的子弹的多少来显示家支的势力,也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这样以来,各地区彝族人们相互攀比,在经济上花费多,形成很大的浪费,加之在安全上也存在极大的隐患。如今政府多次禁止丧葬鸣枪以后,各地以鞭炮代替枪支子弹,每天都放一点鞭炮,在“撮热”和出殡这天放得最多,在丧葬的隆重程度没有降低的前提下,也没有那么多的浪费,安全问题也得到了很好解决。
二、“都市凉山彝族”丧葬习俗
所谓“都市凉山彝族”顾名思义就是来自凉山彝族地区而居住在城市里的彝族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要么自己从小在凉山彝族地区长大,要么是自己的祖辈是凉山彝族地区,自己对凉山彝族地区有特殊感情。这样一来他们在很多方面都保留了凉山彝族地区的传统习俗。但由于周围环境和文化底蕴的不同,这些习俗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变化。在丧葬习俗方面,居住在都市的凉山彝族人在保留了传统的丧葬习俗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凉山,大都以寨子或者家支为单位,但在都市里的彝族人中主要是以单位为单位,一般都是单位领导带头,同事和朋友主持料理丧事。虽然有“撮热”这样的习俗,但一般都在外面搭建灵棚,设立灵牌。然后亲戚朋友就在灵棚里守灵进行哀悼。遗体一般放在医院太平间里,而前来哀悼的人也不象传统村寨里一样哭成泪人。有的亲戚来自农村里,就会在灵牌前进行大哭。在守灵的夜晚也会象传统的习俗一样高歌唱诵指路经,也有亲家之间进行“克格拉协”之类的活动。但在都市彝族人的丧葬过程中也增多了不少的花圈,这在传统的彝族村寨里是所没有的。而在都市彝人的眼中摆放花圈是哀悼亡者最好的表现形式。花圈的摆放也同汉族的花圈摆放比较类似。由于政府对城市噪音的控制,在都市彝族人的丧葬过程中,我们已经见不到放烟花、鞭炮和齐鼓喧罗的场面。在出殡那天要专门设立一个告别厅,前来告别的亲戚朋友就会在遗体前鞠三个躬后围绕遗体转一圈,随后与家属握手后走出告别厅。传统的用“毕摩”做法事这个习俗也基本没有了,在笔者所参加的几个丧葬中已经没有见到了。传统的“古止古舍切”在都市彝族人中也仍然保留着,只是如今都市彝族人的生活都比较富足,所以一般以宴席(丧宴)的形式进行。
三、“都市凉山彝族”丧葬习俗变化的一点思考
通过对凉山本土彝族丧葬习俗和都市凉山彝族丧葬习俗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其间的差异。寨子和家支在凉山本土彝族料理丧事和“撮热”的过程中其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代替的,而在都市没有寨子,家支势力无法形成气候,所以亡者单位在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在守灵这个环节中,凉山本土彝族人守的是遗体,而都市彝族人守的是灵牌。在出殡这个环节中,凉山本土彝族要请“毕摩”做法事,要给死者指路送魂。而在“都市”彝族人中,要专门设立一个告别大厅,前来告别的亲戚朋友就会在遗体前鞠三个躬后围绕遗体转一圈,随后与家属握手后走出告别厅。传统的用“毕摩”做法事这个习俗也基本没有了。居住在都市的凉山彝族人在保留了传统的丧葬习俗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这个笔者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分析了。笔者认为发生这些变化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物质生活角度来看,凉山本土彝族的大部分地方还处在刚解决温饱的时期,而在“都市”彝族人已经是基本达到小康生活了。物质决定一切,他们有这个经济能力设立灵堂、让遗体停放在太平间和租用告别大厅,也有条件实现这些丧葬环节和程序。还有传统的“古止古舍切”在都市彝族人中一般以宴席(丧宴)的形式进行,这在凉山本土彝族人的一般家庭中是很难做到的。二是从精神生活的角度来看,“都市”彝族人大都受过先进文化的教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就用设灵牌、摆放花圈和租用告别大厅等方式来哀悼亡者。不用传统的请“毕摩”做法事,要给死者指路送魂。三是从城市发展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就要减少市容污染和噪音,这样就不能随意放烟花和火炮,更不能在城市里鸣枪以显示家族势力的强大。
如今,“都市彝人”这样的新名词也屡屡出现在人们的眼里,既然是“都市彝人”,那么他们的习俗因环境各方面的原因都会有一些变化,但很多传统的习俗仍然保留得很好。既传承了凉山本土彝族好的丧葬习俗,也因地制宜地对有些习俗进行流变。凉山彝族丧葬习俗是凉山彝族重要的习俗之一,在这个习俗中可以看出凉山彝族同寨之间或者寨子与寨子之间团结互助、睦邻友好的关系,也可以验证了彝族谚语“彝族以死的那天为最大,汉族以生的那天为最大”,充分体现出彝族人们对死者的忠、孝、义和对已故者的无限思念之情!
原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文稿来源:四川社会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