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氏族祭祖大典既是彝族宗教活动中超度祖先亡灵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又是古代彝族宗法制度中氏族 (家支) 集会的盛大典礼集中地体现了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彝族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祭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及其相关的各种礼节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彝族;氏族祭祖;文化内涵;学术价值
居住在云南北部山区自称“纳苏”的彝族,盛行一种称为“耐姆”的“氏族祭祖”礼俗。彝语“耐”义为“氏族”或“宗族”,“姆”义为“作”或“举行”,二者合言为“氏族公共祭祖”之意。人丁兴旺的氏族举行祭祖大典,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祭祀用的牺牲(猪、牛、羊)多达成百上千。对此,彝文经典中形象生动地记述道:“祭祀场面大无比,椎牛似红岩层叠,屠猪象黑石满坡,宰羊如白茧遍地。”举行祭祖大典的时间,一般为7—9天,据说有些人多势大的氏族曾举行过49天。如此隆重的宗教典礼与大
规模的氏族及其姻亲集团聚会的习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拟对彝族氏族祭祖大典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进行粗略的考察和审视、分析,并对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略做揭示。
一
每次举行氏族祭祖大典,如同彝文经典记载:“长子在山头召唤,仲子在山腰传信,幼子在山脚答应;共同来相聚,商议祭祖事。”先由族长召集本氏族各宗支代表聚会,商量本次氏族祭祖大典的一切事宜。祭祖时节多安排在春季。具体祭祀日子,则请呗耄进行占卜和查阅历算书确定。氏族祭祖大典各项活动的组织指挥和具体分工,一般以族长为总指挥,长支负责经费的管理和处理对外应酬等事宜;仲支负责劳作事务的管理和安排采伐白柴、搭建青棚等事务;幼支负责祭场牲畜的管理和落实祖灵筒和祖妣偶像的制作等事宜。
主祭场通常设在祖灵岩洞附近比较平整宽敞的地方。在祭场里要搭建以青松树作立柱,并用青枝绿叶铺盖的若干座高大宽敞的青棚。其中一座,彝语谓之“寝哈”(祖灵房),供奉各宗支的祖灵牌。一般将其分隔为三大间,第一间为“长支祖灵房”;第二间为“仲支祖灵房”;第三间为“幼支祖灵房”。其正对面建一座,谓之“宫哈”(家支屋),也将其隔为三大间,作为三个“宗支”的休息活动室。另有一座称之为“佤哺垛埭”(安放祖灵筒处),供奉新老祖灵筒。又有一座谓之“呗耄侪”(呗耄居室),分隔为六间,供六位主祭呗耄和他们的助手起居。还有“捕秃岱”(凿灵筒处)、“豁榨铺”(厨房)、“蔗井”(牲畜栅栏)等多座。
主持氏族祭祖大典的呗耄(祭师)人数没有严格的限定,但六个主祭呗耄则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各司其职:首席称“摆莫”(大师),为整个祭祀活动的总指挥,主持重要祭祀仪式;第二位称“呗器”(协调师),司应酬,负责处置呗耄与主人之间的一切交涉;第三位称“郭苯”(事务师),司重要礼仪事务,主持迎接祖灵筒、汲圣水、献药等仪式;第四位“呗浩”(祓除师),司祓除、解罪等法事,主持清净消灾和解罪卸祸等仪式;第五位称“扼呗”(宗支师),司宗支祭祀活动,为各宗支主持安置祖灵、祭祖献牲等仪式;第六位称“格呗”(工匠师),司工艺技术,制作祖灵筒、雕刻祖妣偶像等。
第一天,家堂祭祖。在供奉祖灵牌的供台前,由呗耄用一只公鸡行祭礼,并念诵《献祖经》,以示为祖先饯行。当天夜里将准备送去参加氏族公祭的祖灵牌从灵台上取下来,并从屋顶揭开几片瓦,将其接出屋外,装入用红色印花毡子折叠而成的包袱中,安放在屋外搭盖的青棚里。
第二天,家祭供牲。在屋外临时安放祖灵牌的青棚里,举行祭祖供牲仪式,用一只绵羊做祭牲,由呗耄主祭并念诵《祭祖供牲经》,一一点出本家送去氏族公祭的祖先名字,嘱咐其与列祖列宗相会之礼节;祈求祖灵升迁为宗神,供奉于氏族公共祠堂之后,继续保佑子孙后代。
第三天早晨,恭送祖灵牌野宿。各家在女婿中挑选出一名被称为“昂矣慈”(渔鹰)的人,来背装祖灵牌的包袱,在将其送往主祭场的途中野宿,待第四天与家里出发的祭祖队伍汇合。
第四天,进驻主祭场。参加祭祖的人从家里出发,并与背祖灵牌的人汇合后,一同前往祭场,当三个宗支在主祭场附近聚齐后,形成浩浩荡荡的祭祖队伍,周围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笛子和唢呐声此起彼伏,爆竹和土炮齐鸣,祭祖队伍轰轰烈烈地进入主祭场。在主祭场的入口设清净驱邪祭坛,凡入场者都要经过呗耄驱邪洗礼,送来的祖灵牌都要一一进行洗礼和登记,凡本次受祭的祖先名字都书写在一块白绸子上。祖灵牌登记过过后分别供奉在各“宗支祖灵棚”。紧接着举行“轰洽哒”(祭立公平架)仪式,宗族长、仲、幼支代表及六位主祭呗耄在此盟誓。誓词大意是:“氏族成员一律平等,凡事齐心协力,分配公平合理,在祭祀活动中任何人不得逞强霸道和偷懒耍滑。氏族成员要与呗耄密切配合,呗耄要按照传统礼俗,主持好祭祀活动……”之后,派出数十人,牵一只绵羊,抱一只大公鸡,携带炊具,在呗耄的带领下,前往安放祖灵筒的岩洞(氏族祠堂)迎取旧祖灵筒,同时将事先备好的新祖灵筒材料,一并迎接到主祭场,举行一系列的安置与祭奠仪式。
第五日,卜卦。先由呗耄用一头猪、一只鸡在卜卦台前祭献,念诵《占卜经》。祭毕,将猪、鸡宰杀之后,请呗耄观看猪膀骨和鸡股骨上的卦象,并查阅经典卦辞,以断吉凶祸福。
第六天早晨,“汲圣水”。由呗耄占阴阳卦确定汲圣水方位,以一只驮两个盛水器的绵羊为先导,队伍尾随其后,前往阴阳卦所示方位。当绵羊遇水而饮,便将其饮水处视为“圣水”之所在。于是在此举行祭礼,并用绵羊驮负的盛水器汲水后返回主祭场。呗耄念诵《汲圣水经》后,将“圣水”分发给三个家支祭奠祖灵。祭祖汲水处被视为圣地,以其流水作为氏族源远流长的象征,并将此处显著景物记载于家谱之中。当日用三头肥猪,分别在各宗支祖灵棚前举行“宗支祭祖仪式”,呗耄念诵《献祖供牲经》和《家谱》。
第七天,为祖灵解罪消灾。由呗耄主持抵御24种灾祸和消出16种污秽的法术道场,分别念诵有关的经书和咒语。
第八天,更换祖灵筒。每举行一次祭祖大典,都要制作新祖灵筒替换旧祖灵筒。按传统方法制作祖妣偶像,祖公脸谱用银,祖妣脸谱用金,骨骼则用翠石,并用铜线将其连接成偶像,放进用獐子皮缝制的皮囊之后,装入用野樱桃木制作的祖灵筒中。随之装入灵筒的还有祖先日常用具模型,即:甑、碗、刀、斧、锄、犁等铁制的小器物;还要装入两件特别重要的法器,即:一根铁制“亩夺写梓”(撑天柱)和一枚铜铸的“巢珠”(祭铃或伴铃)。最后向筒内播散五谷种子装入登录祖先名字的白绸。装置完毕,举行以壮牛、肥羊、肥猪作牺牲的三牲大祭,以及一系列祭祀仪式,呗耄要念诵相应的祭文和经书。
第九天,祖灵归宗神。为祖灵牌举行入“鬼洞”和出“神洞”的异化仪式,之后把所有的祖灵牌都拆开分解为两部分,即:将灵牌中的山竹根集中放在“昂袅哺”(鸟形马缨花木筒)里面,葬于马缨花树下。再把灵牌外壳(布、丝线、竹签等物),拴在“西姆梓”(齐天柱)上,其下方设一油锅,锅中盛猪油和清油烧滚,呗耄念诵《超度祖灵赞颂经》,边念经边向油锅倒酒,使锅中喷发出冲天火焰焚烧祖灵牌外壳,将其焚化。众人高呼:“祖妣上天咯……祖灵变成银,妣灵化为金……”焚灵仪式完毕,由呗耄率领年轻力壮的氏族成员和乐队,将新祖灵筒送入氏族祖先岩洞(祠堂),由呗耄念诵《封闭岩洞(祠堂)经》,诵毕,将洞口封闭。队伍返回主祭场,把整个祭场的青棚和布插的柴枝神座,统统拆了一起焚烧,以主祭场燃烧的冲天大火宣告本次祭祖大典圆满结束。
在祭祖活动中,除了举行上述一系列的祭祀仪式之外,在家祭期间,每天夜晚,族人和亲戚中的老年人在各家堂屋中饮酒和对歌、赛诗;青年和少儿则到院子或场坝里,进行跳跌脚舞和打磨秋、对歌等娱乐活动。到野外主祭场之后,白天各宗支之间在举行祭祀仪式的间隙,进行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等各种活动;夜晚有的在供祖灵牌青棚前面的空地上,架起篝火跳舞和对歌,有的男女青年则去磨秋场打秋、跳舞。祭祀活动空隙时,知识渊博的呗耄不仅要给自己的徒弟传授彝族宗教知识,还要给在场的人们讲述神话故事和各种历史典故,竭力宣扬彝族传统文化。
二
从各种祭祀礼仪习俗的宗教寓意及其所反映的信仰、观念等宗教意识侧面加以审视,彝族的“氏族祭祖大典”既反映了彝族传统宗教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多神信仰和信奉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形态及其主要特征,又客观地体现出彝族传统宗教经历了诸多社会历史变迁与发展,已渗入不同时代文化成分的真实情况。因此,氏族祭祖礼俗除了能够系统地反映彝族传统宗教的基本面貌之外,还涉及了社会历史和典章制度等诸多文化内容。
家庭祭祖活动阶段,各种祭祀仪式突出了超度“祖灵”升迁的宗教目的,表达了家人恭送祖灵参加祭祖大典,接受氏族公祭,早日由“祖灵”升迁为“宗神”的良好愿望,体现了后世子孙,对先辈感恩戴德的深情厚谊和虔诚信仰传统宗教与崇拜祖先的心理。在氏族祭祖活动阶段,将各家的祖灵牌一起轰轰烈烈地送入主祭场,充分展示了全氏族齐心协力,共同举行祭祖大典的声势和场面。
汲“圣水”仪式,不但反映了彝族先民“净水是圣洁之物,可以荡涤一切污秽和邪气和净化祖灵。”的宗教观念,而且体现了彝族先民“水为万物之源,流水象征着生命的繁衍与氏族渊源”的认识论。他们笃信“圣水”具有避邪娱神的功效,用以涤洗祖灵牌,可以消除祖宗曾经沾染的各种污秽,使其保持圣洁和一切威势、荣耀,并以强大的神力保佑子孙后代。于是把汲水处视为圣地,以此处流水象征氏族源远流长,并将汲水处的地名和具有显著特征的景物与祖先名谱,以及祖灵岩洞等,一并记载于家谱之中,或深深地铭记在氏族成员的脑海里,使之成为同宗共祖的重要标志和氏族发展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其间深含着记载历史和地理描绘的成分。
彝族氏族祭祖大典中所举行的各种禳解灾祸和驱邪、祛污、解除罪孽等一系列巫术仪式,则真实地反映和再现了远古先民所遗留下来的思想和复杂的原始巫术。彝族原始宗教认为,生前若被邪气和污秽玷污而作孽犯罪,死后其灵魂会被各种邪气和污秽所累。需要通过各种仪式和法术,把所有邪气和污秽都予以消除,祖灵才能安宁。各种仪式中都要用鹅卵石烧烫后盖上马桑枝叶并浇以清水的方法熏蒸各种祭品,则是彝族先民的原始消毒、祛污方法在祭祀仪式中的体现。
彝族原始宗教认为,通过占卜可以判断吉凶祸福,并能预知未来之事。于是,无论进行什么重大活动,都要事先通过卜卦以占验吉凶,并根据占卜结果决定活动;当活动结束时,也要卜卦查验是否吉利、成功,以及未来有何吉凶征兆。祭祖大典卜卦多用猪、牛、羊的肩胛骨和鸡的股骨。如果用猪的肩胛骨卜卦,先举行祛除猪身上污秽和邪气的仪式,然后由呗耄念诵《猪膀卜卦经》祈祷猪肩胛骨如实显现卦象,念毕将猪椎死,取出肩胛骨加以查验,以肩胛骨膀面上所呈现之纹络与彝文经书上的卦辞对照,方能解释出各种各样的结果。如祭祖吉卦辞云:“祭祖卦大吉,准确而明晰;祖妣卦均吉。红卦为上卦,似红岩重叠;预兆阖族吉。白卦为次卦,如黄牛食盐;预兆牲畜吉、妇女大平安。三卦为尾卦,如秋羊甜睡,似春光熙熙,预兆斋事利。”祭祖大典上呗耄占卜吉凶,就是根据膀骨上的纹络附会成“红岩重叠”、“秋羊甜睡”等图像,再来查对彝文经书上的卦辞以断吉凶。祭祖大典上的卜卦被视为至关重要,占卜结果会对全体参祭者的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祭祖大典中欲求吉卦,无论反复占卜多少次,都在所不辞,直至获得吉卦为止。“巢珠”(祭铃)为彝族祭师的重要法器,也是“氏族祭祖大典”中的重器。在彝族宗教观念中,“铜铃”是天降之威力无比的法宝,也是宗神威势和族权的象征。每次举行“祭祖大典”要用铜铸造一对“祭铃”,并带去“汲圣水”,返回祭场之后,将其中一个装入“祖灵筒内”,另一个供奉于长支族长家堂。传说两个“祭铃”之间会产生感应,当“祖灵洞”发生变故或很长时间没有举行“祭祖大典”,两个“祭铃”就会发出响声,示意族长召集族人巡视祖灵洞或举行“祭祖大典”。
三
氏族祭祖大典以纷繁的祭祀仪式、丰富多彩的竞技娱乐和频繁的人际交流等对氏族成员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广泛影响。
首先,氏族祭祖大典,具有增强祖先崇拜意识和血统观念,以及维护父系氏族组织等方面的宗教意义和社会功能。氏族祭祖大典的组织形式和广泛的交际活动,以及一系列隆重而庄严肃穆的宗教祭祀仪式,特别是将个体祖灵化为公共宗族神的祭仪,不但在主观上满足了祖先崇拜者超度祖灵的真诚愿望,而且在客观上极大地增强了同宗共祖的氏族认同感,并有效地强化了血统观念。历史上彝族社会中长期保持的家支制度就是利用神权和族权,把全体氏族成员以血缘纽带结为一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由此可见,祭祖大典这一祖先崇拜的最高祭祀礼仪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不但在祖先崇拜与万物有灵论的原始信仰形态与观念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宗教意义,而且在西南彝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切实起到强化氏族成员认同共同血统的观念,使之甘愿服从共祖神灵的精神统治并确定自己在该群体中的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功能。
其次,氏族祭祖大典具有分宗立祠旨在促进氏族扩大、发展的社会功能。彝族各氏族无论何种原因分宗,都要通过祭祖大典中的分宗仪式,才能另立宗祠。按照彝族传统,一般相隔十代或十二代进行分宗。但实际分宗,主要取决于氏族内部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完全受传统习俗的限制。分宗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可归纳为四种:其一,氏族内部人丁兴旺,不断向外迁徙,居住日益分散联系困难,不便在一起举行祭祖大典而分宗立祠。其二,家族内部发生重大纠纷,各宗支之间失去和睦而要求分宗立祠。其三,氏族内部出现自命不凡之人,欲通过另立宗室为自己拉拢可以左右的势力。其四,氏族内部有人为了自己的私欲,借分宗名誉排斥异己而分宗立祠。由此可见,分宗仪式作为祭祖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氏族的生存发展和分支繁衍息息相关,从分宗的成因中可以测试出氏族和睦、团结状况与分化、发展程度。
其三,氏族祭祖大典具有加强与姻亲集团的联系,促进感情交流,壮大外援势力的社会交际功能。彝族有“祭祖则宴宾”之说,“祭祖大典”不仅本氏族成员要到场,其他氏族中的亲戚也要前来参加。通过邀请亲戚参与,由甥婿在祭祀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使本氏族与各个姻亲集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此看来,有效地利用举行祭祖大典的良机,邀请各方亲戚,共聚一堂,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对于部落立林、冤家械斗频繁的彝族古代社会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进姻亲集团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能在血缘亲戚关系的认同中化解各种仇怨和矛盾,从而不但可以拥有强大的氏族后盾,而且为自己的长期休养生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四,继承、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凡是参加祭祖大典的氏族内部各个家支都要分别聘请呗耄(即:祭师或经师),前来参加典礼的亲戚也要自带呗耄。故彝谚有“祭祖呗盛会”之说。举行祭祖大典之际,呗耄云集祭坛,博学多才者诵经、赋诗、致辞、祝颂之声此起彼伏,往往出现“竞才品艺”之盛况,可谓彝族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交流。以此论之,彝族的祭祖大典既是彝族传统宗教信仰及其法事活动的集中表现形式,又是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彝族祭祖大典还具有对后代进行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
其五,彝族氏族祭祖大典具有缅怀祖先功德,重叙和续写宗谱,保存氏族历史,以及展示氏族整体面貌,体现氏族综合实力等重要功能。通过叙宗谱、续宗谱、观摩祖妣偶像和各种器皿及家什用具模型等一系列祭祀礼仪,向族人展示本民族历史和祖先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增强对共同祖先的认同感。“汲圣水”的意义亦颇为深远,除了具有净化祖灵的功用之外,还有氏族源远流长的象征意义。汲“圣水”处的地名被载入家族谱牒之中,成为彝族各氏族分支繁衍图上的坐标点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由此可见,祭祖大典可以更好地重温历史和有效地保存氏族史实与文献资料。参加祭祖大典的人员多少和场面大小,既可以展示本氏族人丁兴旺的状况,又能够反映姻亲集团势力的大小;祭场牺牲的数量和器皿质地及种类、数量,人们的穿着以及佩带的饰物等均可以显示氏族成员和亲戚的富裕程度;赛马、斗鸡、歌舞等文体活动则可以表现该氏族的文艺才能和体育技能;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可以反映该氏族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能力。
总之,祭祖大典是氏族社会生活的缩影,从各个方面充分展示该氏族的整体面貌和综合实力,在历史上对本群体的巨大聚合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为笔者承担的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课题———“彝族氏族祭祖大典仪式与经书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
作者:朱崇先,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文字来源:四川社会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