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的审美价值
作者 潘兴德 鲁成志 2023-01-08
原出处:《求知导刊》2014年第08期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滋润着各个民族,从而独具特色。总体上来看,民族文学在人类历史上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足以使本民族和全人类引以为自豪的艺术经验和审美取向。
关键词:支格阿龙;英雄史诗;民族精神;审美意识

image.png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格阿龙》是在我国西南地区彝民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部英雄史诗唱本。一直以民间口头传唱的形式存在,与藏族的《格萨尔王》存在的形式幾乎如出一辙。因其地域的广泛性,形成了若干个传唱的版本。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贵、川几省的有关专家对其进行整理、挖掘,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版本,便于读者阅读和学习。随着整理工作全面推进,近几年来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研究者,他们多角度的透析了蕴含在《支格阿龙》后面的文化意义,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支格阿龙热”。2008年10月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支格阿龙》版本由西昌学院沙马打各、阿牛木支等翻译整理而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研究平台。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滋润着各个民族,从而独具特色。总体上来看,“民族文学在人类历史上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足以使本民族和全人类引以为自豪的艺术经验和审美取向。”[1]《支格阿龙》也不例外,在传唱过程中,对彝民族的生活习惯、精神构建、道德规范、宗教理念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史诗作为彝民族艺术的综合体,她集神话传说、格言谚语为一体,成为彝民族童年时期精神发展最完美的果实,其精髓传承至今。本文试从《支格阿龙》的艺术价值、思想内容、审美导向、民族生活的再现等几个方面论述该史诗对彝民族精神的影响。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民族精神的化身

在众多的版本中,支格阿龙被描绘成不同的形象,但总体内核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类史诗的共同特征——人神一体、征服自然、建功立业、福泽后代、奉献人类。“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2]纵观各民族的英雄史诗,所歌颂的人物都兼具人性和神性,例如,藏族的格萨尔就是天神之子,其他各民族的史诗也具备了这种特性。《支格阿龙》作为彝族先民最早的传说和史诗,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彝民族的生活生产情况并长期影响了该民族的审美习惯,对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审美倾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彝民族“自我认识和要求的宝藏。”因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在彝民族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与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还要与外族的打压和摧残做斗争,因此这是一个能够产生英雄的民族。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言,那就是“军事民主”和“英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氏族部落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足以与自然,与异族相对抗的大集体。这个大集体“征服大自然的初步胜利,唤起了他们的安全感、自豪和对新胜利的希望,并且激发他们去创造英雄史诗,并成为劳动和斗争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留传和教育后代。”[3]彝民族在历史上只有《支格阿龙》一部英雄史诗,因此,上述作用在彝民族的发展中就显得尤其突出。首先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征服上,《支格阿龙》让后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渴盼。支格阿龙的神勇为后人征服自然树起了一个榜样,其实无论他射下七个太阳、六个月亮,还是确定疆界,或者是斩杀恶龙,无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征服自然的渴望,只是现实的人过于渺小,只好将这种愿望寄托于某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或人物,而这种力量和人物本身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虚幻和想象来实现,支格阿龙正好承载了这种愿望。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偶像一旦形成,就成了人们膜拜的对象,并指引着人们的理想发展方向。后代彝人汉子在狩猎、作战、生产劳动中都以作为是支格阿龙的子孙而骄傲,每一个人无不被打上了支格阿龙的烙印,可以说对英雄的崇拜和崇尚勇武的精神流淌在每个彝人汉子的血液里。其次是在对异族的斗争中,英雄崇拜也成为驱动斗争的动力,在漫长的斗争中彝民族经历过无数次与外族的斗争,虽不是每次都是以彝民族的胜利而告终,但也不是每次都被打败,其生存和斗争的历程异常艰辛和曲折,充满传奇与苦难,最终存活下来并逐步发展,其间,支格阿龙的精神起到了无比巨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在支格阿龙的精神的长期浇灌下,彝民族具有无比坚韧的生存斗争精神并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得到发扬光大,成为了人类结构中无法毁灭的一个重要精神和民族组成部分。支格阿龙精神代表了整个彝民族的精神,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化身。这种精神简单地说就是敢于斗争、勇于进取、不畏强暴、同情弱者。这些精神贯穿于整个彝民族的发展历史。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民族生活的真实再现

彝民族作为一个古老和独特的山地民族,其生活和生产都有独特之处,追根溯源,《支格阿龙》是这些独特之处的最早记录,并一直影响着后世,《支格阿龙》中有关生活、生产的大量记录已成了较长时期的生活准则,从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日常生活、礼仪文化、分配方式、调解纷争等,我们都能找到适合于我们的条文,为建立有序的生活奠定了基础,按马克思的话说,“‘英雄史诗’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所带来的主要精神遗产。”[4]这里重要的是“精神遗产”,精神是人类在征服自然中,经过漫长的积累(包括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后人可以借鉴和学习。遗产是前人留给后人的资产,这里的遗产指的是精神资产,这种资产是前人在野蛮时代,不仅是人的野蛮而且是各方面都处于野蛮时代,前人经过血腥的努力才学习到的东西,因此对后代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支格阿龙》给我们确定了无数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准则,包括斗争中的策略;交际中的准则;生产中的方式及分配原则都可在《支格阿龙》中找到。可说是彝民族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诗完整的记叙了以前彝民族祖先的生活状况,后人从中可以通过分析知道自己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从中看到祖先的生活劳作状况,同时激发起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这个民族的根,是这个民族的脉,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是这个民族的精神。”[5]因此《支格阿龙》作为彝民族传唱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一部英雄史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真实地记录了早期彝族先民们的生活生产场景。支格阿龙无论射日月还是征服鬼怪魔王,事实上就是彝民族征服自然的一个过程,就是整个民族对一种超常能力的渴盼和追求,只是在长期的传唱中被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而已。支格阿龙的勇敢正义是这个民族最直接了当的精神诉求。从史诗中我们还可以最明白的看到祖先的婚俗、丧葬及生活场景,为后代的整体文化形成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黑格尔曾经说过“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史诗这种纪念坊简直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意识基础,如果把这些史诗性的圣经搜集成一部书籍,那会是引人入胜的……就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不仅如此,支格阿龙还给整个彝民族的精神构建和道德内涵注入了无穷的源泉。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民族艺术的光辉典范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藝术特色。《支格阿龙》无论从语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上来讲都堪称民族文化的光辉典范。语言上,作品以五言为主,七言为辅的句式,传唱起来朗朗上口,动听和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听众易理解接受,对后世彝民族的诗歌语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滋润和营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手法上史诗采用了极度的夸张、想象、辅陈、比兴,同时辅以合理的叙事,使作品充满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格调。史诗场景宏大雄奇,叙事细腻委婉,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民族是一个崇尚精神高尚的民族,同时也是非常务实的民族,支格阿龙不单是纯粹化的神人,“他有非凡的本领,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凭借这些神奇的力量战胜各种妖魔鬼怪,体现了先民战胜各种灾难的愿望。他还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有家庭,有爱情,勇敢、善良,疾恶如仇,也有过错。他是先民中杰出的英雄,是民族的理想的体现者。”是彝民族中杰出的英雄,是民族理想的体现者。史诗对人物的定位和刻画是高尚而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对后代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指出了方向。在思想上,史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体现了彝民族勇敢正义的精神内核,作品充满着英雄正气,激荡着震撼人心的英雄之情。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支格阿龙不畏强暴、蔑视一切、造福于民。英雄至高无上的责任就是为民造福,而支格阿龙的性格和精神几乎涵盖了每一个英雄的特点。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支格阿龙的一切行为不是个人的行为,而代表了早期先民的所有意愿,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真实可感。他每次的胜利都是普天下老百姓的胜利,他代表了最大层面上的人民利益。因此,《支格阿龙》集艺术与思想性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具有较高的典范作用。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体来看《支格阿龙》不仅是彝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瑰宝,同时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X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
[1]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冯育柱,于乃昌,彭书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苏黎士:瑞士苏黎世出版社,1884.
[4][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潘兴德,西昌学院;鲁成志,四川省凉山州民族中学。
原载:《求知导刊》2014年第8期;文字来源:星星阅读网;图片:来自水城旅游。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