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彝族社会传统家庭中农耕文化的传承
作者 ​马史火 2020-09-23
原出处:《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月

项目基金】2009年第二批西昌学院研究生启动项目—“彝族社会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Y09-2B10
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ss.jpg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注重对子女进行农作物种植技术、积肥知识、气象谚语知识、物候知识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的系统教育,逐步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农耕生产奠定扎实的基础。这种教育方式对彝族农耕文化的传承和推动彝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合理吸收彝族传统家庭重视农耕文化传承的有效经验,对于提高彝族乡村劳动者技能素质和促进彝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研究区域概况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彝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峡谷区,以及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海拔在2000 m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山脉纵横,沟壑交错,坡多坝少,光照资源充足,适合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其中农业生产在彝族社会传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作物以荞麦、燕麦、玉米、马铃薯、大麦、小麦、水稻等为主[1]。彝族人民世代在该地生产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农耕文化。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传统社会农耕文化的构成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独特的区域气候形成了彝族独特的农耕文明。在彝族传统社会中,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耕生产,农业生产关乎彝区的民生大计,因此,彝族人重视对子女进行农耕文化的传授。彝族传统社会农耕文化的构成包括:农作物种植技术、积肥知识、气象谚语知识、物候知识以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将农耕生产及农耕知识的传授看作生存和成家立业的必备本领。农业耕作知识的传授包括农田的挖、犁、耙、锄等技术和农作物的选种、下种、培育等过程。一般而言,彝区儿童在10岁左右,就跟随父母或有经验的长辈学习农耕技术,参加农业生产活动。在传统社会,彝族地区农耕知识的学习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为使子女全面掌握农耕知识,除了对他们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积肥知识的学习外,还要传授气象谚语知识、物候知识以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等,使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系统教育,为今后独立从事农耕生产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性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有利于彝族风俗的保护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农耕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学、艺术、宗教、音乐、舞蹈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彝族传统家庭中农耕文化的传承,对于保留彝族风俗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云南彝族栽秧鼓舞展示了彝族历代先民农耕稻作生产生活文化的遗韵,蕴藏着深厚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具有原始村社祭祀和期佑谷物丰稔意识[2]。云南彝族插花节与赛装节的主题无论如何演变,都离不开彝族人民对自然、土地、农业文明的崇拜和礼赞[3]。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气候和土质适合栽种苦荞麦,该地的彝族人民在节庆、婚嫁、丧事及接待宾客时通常将苦荞麦作为主食,并将其用作祭祖供品。彝族有“嫁日女儿大,五谷荞为首”的谚语,即特别尊崇苦荞,每年尝新时,家家户户选择吉日做好各种形状的荞馍,并且宰鸡或煮蛋祭献祖先,以祈求祖先护佑子孙年年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是其他农作物所没有的殊荣[4]。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社会传统家庭十分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的持续性造就了彝族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彝族文明的绵延不断。农耕文化的传承是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培养适合彝区经济发展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关系十分密切。它既是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基础和条件。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彝族农耕文化的传承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农作物种植技术的传承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进行农作物种植技术传授,主要在田间地头生产现场进行实训,在传承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十分紧密。一般,孩子9--11岁时,便跟随父母或者长辈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在彝族传统家庭中,有关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学习内容和传承方式较多,如玉米、马铃薯、荞麦等农作物种植技术。玉米传入彝区后,成为彝族人民的主食之一。彝族地区一般在每年3月开始备耕、犁地、耙地、施肥等,4月中旬播种,5月间进行除草中耕,施肥,9—10月收获搬运、储藏。各个环节都十分讲究,需要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耕作。父母或长辈都会带着孩子进行认真学习和传授耕作过程的每个细节,使孩子能够系统地掌握,从而代代传承玉米种植技术。荞麦是彝族人种植最早的农作物,有苦荞麦和甜荞麦,其中苦荞麦是彝族地区的主食之一。彝族社会传统家庭相当重视苦荞麦种植方法的传授。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积肥知识的传承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积肥知识的有效利用是彝族地区盛产绿色环保种植业土特产的主渠道,同时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彝族谚语“人类勤劳的好,牛羊喂盐的好,土地施肥的好”,说明要想粮食获得丰收,必须使土地有充足的肥力。由此而来,彝族社会传统家庭都注重传承有关积肥的各种知识。每到落叶季节,各家庭都会带领子女将头一年余留下的植物落叶、玉米杆、荞杆、麦杆、蕨基草垫入畜圈,与畜粪合成肥料;或将房屋周围的杂草割捆成堆,置入事先挖好的土坑中,使其腐烂,并将其作为第2年的农耕肥料。这2类肥料质优养土,是彝族地区农耕种植的主要肥料。如,一种有趣的施肥方式,即每年夏季来临,每个彝族家庭将绵羊圈围在山坡地过夜,隔数夜后,再依次移动圈围地直至数十亩,这样既节省了劳动力,又使耕地得到了足够的肥料。这种施肥方法简便易懂,容易被学习者所掌握。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农业气象谚语和物候知识的传承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气象谚语和物候知识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认知自然活动中的经验总结,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在群众中代代流传,是彝族人民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天气预报已深入彝族的村村寨寨,但气象谚语和物候知识仍不失为广大彝族村民观天种地和安排农活的参考依据之一。在传统彝族家庭中,父母或长辈时常运用浅显易懂的民间谚语对孩子进行农业气象知识和物候知识的教育,使其掌握丰富的气象谚语和物候知识,以便于农作物的种植。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农业气象谚语知识的传承。气象谚语知识教育在彝族传统家庭中较为普遍,父母或长辈往往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为孩子讲述丰富有趣的气象知识,使孩子在轻松愉快地交谈中获得农业气象知识。如“鹰过要天晴,雁过黑沉沉”,彝族人认为老鹰有感应天气的能力,故老鹰高飞而去时,说明近期内天气晴朗;“鸡迟归,天气将转阴”,鸡是喜欢干燥怕潮湿的动物,傍晚如果鸡迟迟不愿进笼,一般是天气要转雨的象征[5]。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农业物候知识的传承。农业物候知识的传承是彝族传统家庭农耕文化传承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在家庭中常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农业物候知识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彝族先民对动物与气象关系规律的观察与总结。他们常根据物候规定农时,即确定播种、除草和收割的时节。在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物候知识,如听见布谷鸟叫,说明应该种地了;青蛙蒙格(“蒙格”彝语即“集会”的意思),说明有大雨。彝族民间常依据这种经验预测天气,把握农耕好时节。可以说,彝族先民凭借对大自然现象和动物行为的观察预报天气的习惯,至今仍是彝族乡村从事农耕和祭祀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的传承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年6月是彝族地区进行田间管理的黄金时节,也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彝族先民在农耕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了许多防治病虫害的知识,彝族传统家庭采取传授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如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利用草木灰灭虫,一般将柴草烧成的草木灰均匀地撒在被虫蛀的农作物上,草木灰具有消毒、灭虫的功能,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虽然该方法看似原始,但高山地区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对于缓解当地农耕种植业病虫害的蔓延较为有效。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语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在彝族社会传统家庭中,父母或长辈注重对孩子进行农耕技能知识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推动彝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历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此,认真挖掘和继承彝族传统家庭重视农耕文化教育的有效经验,对提高彝族乡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彝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李如宗.彝族荞文化[J].彝族文化,1998.04.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龙倮贵.南彝族栽秧鼓舞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 ,2009.07.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陈兰香.插花节与赛装节──从旱作到稻作的农耕祭祀主题[J].楚雄师专学报,2001.01.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马德清,杨阿洛.彝族饮食文化[C].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01.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蒋志聪.彝族早期的气象谚语和物候知识[J].彝学研究 ,1996.02.  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月)
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作者系西昌学院教授、现任西昌学院预科教育学院书记)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彝学微信公众号;主编:巫达;推文编辑:吉差小明)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x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