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语地名命名方式及文化内涵
作者 ​沙马打各 2020-05-23
原出处:《西昌学院学报》2005.17(1)

凉山彝语地名是四川凉 山境内彝族居住 区域的地理实体的名称,也是彝族语言体系中的专名。这些彝语地名命名方式基本反 映出凉山彝族的语 言特性、逻辑思维和审美旨趣。无论是彝名 ,还是汉称,只要某一地名一经约定俗成,便成为这里的各民族所通用。随着凉山彝族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大力挖掘、梳理和探讨凉山彝语地名学就显得极为重要 。
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凉山彝语地名命名方式及特点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语地名命名方式有一定的规律性,特色较为鲜明。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以某一家支姓 氏加通名命名 。如盐源县大林乡村名沙玛拉达,“沙玛”即姓氏 ,“拉达”即山沟,沙玛拉达意为“沙玛住的沟”。又如马洛村 、沈子河 、吉克依得(吉克庄 )等也是由姓氏马洛、沈子、吉克再加通名村、河、依得(庄 )组合而成的。这些彝语地名体现了某一姓氏聚集在某一地区的居住历史遗迹。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以旧凉山等级称谓加通名命名 。如兹莫依得(土司住地 )、吉合依得 (奴隶住地)、土诺依得(白彝黑彝住地)等就是由兹莫、吉合 、土诺加住地构成地名称谓。这些地名也反映出旧凉山浓厚的等级观念 ,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以人的五官残缺称谓加通名命名 。如倮波依得(聋子住地 )、大拨依得(矮子 住地 )等便是此类 现象 。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以某地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称谓命名 。如美姑县子威乡,“子威”即赛马。古时,人们常在子威村的平坝上赛马,故名 。位于昭觉县城东南 的山名黑曾博 ,“黑曾”即八十,“博”即山。“黑曾博”即八十山之意。传说,古时候 ,拉 布俄卓(西昌 )的勒格兹莫 (土司)家与美姑的勒力兹莫(土司)家在美姑交 战数 El后 ,勒格兹莫家战败而归 ,路过此山停 留休息清点战兵时 ,只剩下了八十人 。故此,称此山为“黑 曾博”。[13又如克启补尔 (烧狗小 山)、拉莫西得 (被狼咬伤地)、有木瓦吉 (驴子滚岩)、文都德波豁 (打熊山)、尼牡德拉达 (祭神沟 )等也是按 当时所发生的历史缘 由加以命名的。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以方位命名 。如布约西(下庙旁 )、依伍(北面)、作各乃拖 (索桥 头坝上 )、才 洛瓦拖 (鹿 子沟岩上 )、尔坡西(石牌坊旁 )、什打补史 (梨子树边 )、木居布勒 (洞正面)、布吉 (西面)、瓦乌(石岩下 )等均体现了较强的方位 意识 。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选取某地有代表性的植物称谓命名 。如几波大队(漆树大队)、El波祖等(青冈树多的地方)、他普(松林地带)等就是以某地生长的代表性植物为命名的。其中位于金阳县境 内的一村名苟觉洛,意为“野泡桐树”,就是因为此地长有一种能制作月琴的野泡桐树而得名 。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以某地栖息或出没过的禽 兽称谓加 通名命名。如瓦喀觉史(猎狗山)、史过拉达 (大蛇沟)、布木洛(刺猬谷)、策豁裹乃(野鹿哑 口)、阿吉姑惹 (乌鸭山)、约梯约豁(牧羊山)、哈莫洛 (雉鸡 山沟 )等都是以“猎狗、蛇 、刺猬 、野鹿、乌鸭 、牧羊、雉鸡”栖息或出没的地方而得名。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以故事传说命名。比如 ,金阳县地名老 阿木只,意为“石仙女”。传说,数百年前 ,有一仙女 ,因触犯天规 ,罚下凡间后,化作一石 ,立于此而俗称。雷波县山名沙阿波 ,意为“独羊毛山”。古传洪水涨上山尖只能放一束羊毛。普格县山名也俄额哈 ,意为 “露鸭”,即为“螺髻山巅”。传说古时洪水泛滥 ,这里放着的鹅鸭未被淹死,言其极高故名。甘洛县村名车尔莫 ,意为“降落地”。神话传说支格阿龙(一个半人半神的彝族英雄人物)从天降临此地。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以表示意愿命名 。比如,盐源县巫木乡村名尔补西,意为“祈求吉祥的地方”。美姑县村名瓦普 ,意为“鸡山包”。旧社会人们用鸡在此地山上“驱邪”,以祈求太平。喜德县洛哈镇森林名克莫调得斯普 ,意为“狗尸林”。为了保护本地生态林木 ,当地彝人用打狗诅咒的方式,将狗尸挂在某一现眼处,以示此地林木不得随意砍伐。彝语“觉土木古”,意为“大地的中心”,曾是利利兹莫 (土司)居住的地方。此名既有对远祖故土的纪念 ,又有利于土司等统治者标榜自己显赫一时的地位和唯我独尊的心态 ,以古喻今 、以古镇今 ,树立其统治威信的用意所在。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按 山地 的颜色、大小和形状来命名。此类命名方式在凉山彝语地名 中占有较大比例 。如 自什莫(黄沼泽)、扎诺莫 (黑土地)、阿合史依 (金沙江)、罗什依(黑沙河 )、觉蒙扎洛果(黑土坝)、波谷阿木 (大山坳)、瓦子莫 (大岩村 )、牧布拉达(马过不去的沟)、瓦吾洛古(岩下弯地)、达洛格则(如槽山梁)、沃补祖(鸡冠 山)、嘎普(斜路山)、阿舍 日豁 (山形似斑鸠)、吉普乃坚(蜂窝山)等举不胜举。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以数字加通名命名。如依次者(一碗水 )、木梭宗(三块相连地)、尼 曲苦(林边有两块 山形地)、嘎尔吉西(三锅庄地)、洛所姐(三岔林 )、尔觉坝(四块坝 )、哈拉达(百虎沟)等。由上所述,凉山彝语地名 以地形地貌、居民姓氏、故事传说、植物禽兽命名的居多,因而,重名的地区也不少。凡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要在地名前加上范围限制词或某县或某乡 ,甚至某村,用以区分重名的地区。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地名与家支观念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大都属古候、曲涅两支的后裔 ,其姓氏中马、阿候、勿雷、吉狄 、阿俄等属古候系,而果基、补约、罗洪、惹烈、俄尔、瓦渣 、倮伍等属曲涅系。正如彝语格言“人类靠家支生存,猴子靠树木生存”;“姻亲是寻美处,血亲是力量的根基”。旧凉山彝族靠家支势力来处理家支内外矛盾纠纷、冤家械斗。把彝族谚语“九代不要离开家族 ,一天与家族分离 ,一辈子无家支救助”当成金科玉律 。在这种观念 的驱使下,人们对父系血缘关系高度重视 ,家支观念非常强烈 。因而 ,凉山彝人过去通常都是聚族而居。一个村落,往往就是一个姓氏。姓 氏成 了村落的标志,也成为一面维系和强化人们家支观念的旗帜。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才大为改观 。当前 ,凉山彝族地区各家支杂居的情况较为普遍,但有些地方的原有地名 ,仍旧沿袭至今。譬如,盐源县柏林 乡村名 “妈海依等(妈海住地 )”,美姑县 常来依甘乡村名“阿来八嘎(阿来村)”,雷波县千万贯乡队名“嘎哈木洛 (嘎哈家住地 )”,金阳县热柯觉乡村名“洛布依等(洛布家的屋基地)”等。这些彝语地名的存在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还起着强化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观念的作用。由此 ,凉山彝语姓氏地名与家支观念互为制约、密切相关。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地名与居住环境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典史诗《勒俄特依·洪水漫天地》](p72-74’一 文中描述了洪水泛滥 以后,凉山彝族居住区域还没有被淹没的高山都是按其大小进行命名的。譬如,彝语“俄洛则翁波”,意为“凹头暴雨山”,因洪水漫过后 ,只剩下冰雹一样大的地方而得名,今汉称为位于小相岭南段的“阳糯雪山”。彝语“硕诺阿举波”,意为“黑索玛狐狸山”,因洪水漫过后 ,只剩下一个狐狸站着的一样大的地方未被淹没而得名。今汉称为位于雷波县境内的“龙头山”。在布拖县境内的“木切勒黑波”,意为“獐子站立 的高山”,远古涨水时 ,只剩下一只獐子立足的山顶未淹,故称。彝语“阿布测鲁波”,意为“阿布家鹿子山”,因远古涨水时 ,此山峰只剩下一 头鹿子立足的山顶 ,并在山脚下 曾住有“阿布”姓氏而得名。从中可以看出,凉山彝族长期在高 山地带繁衍生息 ,有着独具特色的一系列彝语山名 。这些都为丰富彝语词汇和研究彝族世居环境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素材 。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语山名以“波(山)”为词根派生出反映其居住环境个性的专名。这种专名的构词结构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词根“波”在前的泛指山名;一种是词根“波”在后的特指山名。如波俄(山顶)、波吉(山脉)、波俄则(山峰)、波居 (山腰 )等就属前者,而如上所说的俄洛则翁波、硕诺阿举波 、木切勒黑波 、阿布测鲁波便属后者。这些彝语地名是凉山彝族山地文化符号的载体,基本反映了其世居环境 的概貌。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地名与迁徙历程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语地名铭记着某一姓氏及族群的迁徙历程,而迁徙历程中又留下了当时地名实体称谓 的语言遗迹。现凉山彝族姓氏“倮木”是一地名演变而成的。明朝年代 ,因阿海家住在越西县“倮木 ”山沟一带,后来这一地名“倮木”就 自然成为其支系的姓氏,并沿用至今 。据《勒俄特依 ·兹莫住地》旺]{1-102)记载,居木武吾之子武吾格兹曾带领本部人马在金沙江两岸不断迁徙,以寻找理想的住地。其迁徙路线是 :从明堤到嘎尔莫波 (雷波)——谷 自吉古(谷自坝)——莫伙拉达(马边 )——接支依达(俄边)——吉古甘洛(甘洛)——坡火拉达 (普雄)——辛则拉达 (越西)— — 辛多拉达 (喜德 )——阿其比尔(冕宁宏模)——列衣尔觉 (西昌安宁场)——勒格俄卓(西昌)——木特多尼 (西昌大兴场)——撒拉地坡 (昭觉烂坝乡)— — 四开拉达 (昭觉四开乡)——火古昭觉 (昭觉)— — 尼木竹核 (昭觉竹核乡)——吉叶硕诺(黄茅埂)— — 日哈洛莫 (昭觉 日哈乡)——特觉拉达(布拖县拖觉镇)—— 吕恩勒洛 (昭觉解放沟三河乡)——阿涅马红(普格县压马红乡)等。最后在山水相依适合耕牧的兹兹蒲吾(云南昭通)定居。古候 、曲涅两支系进人四川凉山后的迁徙路线和居住环境,从这些地名描述中反映的各种风俗、民情 、地物 、地貌来看,还是基本反映了当时迁徙的真实情况。兹不断迁徙,寻找到理想的住地,不仅表达了彝族人 民对居住环境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而且反映了游牧 民族转向农耕经济形态的变迁。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 地名与环保理念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充分体现出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他们在选择居住环境时,林木是不可或缺的首要必备条件之一。为了保护树木,常以树木较多的一类来取地名。譬如,漆树多的地方称为“几波祖等”,意为“漆树园地”。凉山彝族人认为,树木有神树,且不得随意砍伐,否则激怒天神,暴雨成灾。位于喜德县洛哈镇普乃阿莫村的一山坡上有一棵大杉树。这棵杉树枝繁叶茂,四周遍布旱地。当地人称此地为“茹波西”,即“杉树旁”。寓意把它当作神树来精心保护。对于林木葱郁地带,为了有效防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当地彝族人民每年都要主动出资买鸡买狗,请有威望的毕摩 (执掌宗教仪式者)、苏依(长者)举行隆重的“封山育林”仪式,以此来规范村民的行为方式。通过毕摩、苏依诅咒后挂过鸡尸狗尸的林地,洒过鸡血、狗血的草地,都统称为瓦莫西德 (打鸡地 )、克莫抵德(挂狗尸地 ),以示警告乱砍滥伐者,不得随意破坏。凉山彝族的图腾崇拜迹象在彝语地名中也俯首皆拾。如彝语“拉色洛”,意为“杀虎沟”;彝语 “拉青依且”,意为“有狼跳过的瀑布”;彝语“古曲”,意为“白色的仙鹤”;彝语“昭觉”,意为“山鹰的坝子 ”;彝语“觉克瓦拖”,意为“山鹰住的岩石”等。’从中可以看出,凉山彝语地名烙印着深厚的图腾文化标识及质朴的生态环保理念。vk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