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华夏文明演进的版图上,今天巧家境内的古堂狼山区域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立体的气候,肥沃的土地,横贯的江河,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蕴藏丰富的银、铅、铜矿资源及杂药资源为周边地区社会的推进及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和生产生活物资。以故,族群之间的迁徙、交融及文化的碰撞、嬗变,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出出历史大幕。数千年岁月里,古堂狼山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从而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文化研究中,将堂狼山作为一个国内、国际知名历史文化品牌积极进行创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堂狼山;堂琅;文化品牌;创建
1992年,中共巧家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县域文化概念——“堂琅文化”,并将其作为巧家的文化品牌进行建设。这一概念提出后,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关注,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撰写了相关文本。为进一步加强对堂琅文化的研究,使之更好地为巧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中共巧家县委、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2月成立了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对堂琅文化开展专题研究。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披览典籍,考诸田野,梳理文本,在工作中将文化研究与文化品牌创建结合起来,积极将堂琅文化生发之地——堂狼山创建为国内、国际知名历史文化品牌。
一、堂狼山是开启堂琅文化研究的钥匙
在堂琅文化研究中,堂狼山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是开启滇东北历史文化研究的钥匙。
首先,对堂狼山地理位置的考证是解决堂琅文化因之而得名的古堂琅县的治所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的核心。古堂琅县距今数千年,最初的典籍没有明文确切记录其治所所在地。由于岁月久远,时代变迁,一些学者据明清以来的东川府治所在会泽,便想当然认为古堂琅县治所也应该在会泽,于是有堂琅县治所在会泽的说法。而考证古堂琅县治所所在地,必须从《水经注》《华阳国志》关于堂狼山、堂琅县的地理位置中去考证,而堂琅县是因山而得名,在堂狼山中,被堂狼山所“绾”。所以只有考证清楚堂狼山的地理位置,才能考证出古堂琅县的地理位置。而根据《水经注》《华阳国志》等典籍所载史料,方国瑜、尤中、朱荣惠、范文钟、陈本明等均考证确切,堂狼山是巧家县境内以药山为主峰,向东南绵延数十里的山脉,从而,被堂狼山所“绾”的堂琅县在今老店镇一带。
其次,堂狼山是确定巧家建设“堂琅文化”品牌的地理范围及其文化内涵的重要参照。在考证清楚堂狼山的地理位置、堂琅县的治所所在地后,巧家建设“堂琅文化”品牌才有所依托。有学者曾说,其曾建议过会泽县的县领导将“堂琅文化”品牌作为该县的文化品牌进行建设,但该县并未听取建议而选择了“钱王之乡”文化品牌。根据考证,古堂琅县以位于古堂狼山中的其治所所在地的今巧家老店镇为中心,其范围无准确记载,但堂狼山所在的今巧家县境为古堂狼县地是无疑的。后来的研究者根据明清时期东川府所辖范围,认为古堂琅县的范围应包括今巧家县、会泽县、东川区二县一区之地。当然,根据当时县治规模来看,古堂琅县境域有可能包括以古堂琅县冶所所在地的今巧家老店镇为中心的今巧家县、会泽县、东川区等地。至于是否如此,尚待进一步研究。而古堂狼山所在的今巧家县为古堂琅治所所在地,为巧家县建设“堂琅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理论支撑,而作为古堂琅因之而得名并在典籍中以“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而闻名于世的堂狼山,则为今巧家县建设“堂琅文化”品牌的重要地理范围,并为“堂琅文化”提供了其所承载的矿治文化、杂药文化等重要文化内涵作为研究对象。
第三,堂狼山及其异名洛尼山等彝语地名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开启彝族发祥文化研究的钥匙,在彝族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彝族历史上,彝族再生始祖阿普笃慕(仲牟由、觉穆乌乌)避洪水之山是一个异常重要的地方。马长寿《彝族古代史》说:“仲牟由(觉穆乌乌)是彝族传说中洪水时期的人物。四川凉山、贵州西北部、云南各部以及广西西北部的彝族,都有洪水故事的传说,而且没有一个地区的彝族不以仲由牟作为他们的共同始祖的。假使仲牟由的原住地弄清楚了,我们便可以打开彝族起源之谜的门。”而通过深入的典籍查阅研究,笃慕避水之山即堂狼山,其原住地即堂狼山中笃慕伐山通道建设的罗邑,彝族因称罗邑所在的堂狼山为罗邑山(洛尼山)。
依据于以上的研究,可以说,堂琅县因之而得名的今巧家县境内之古堂狼山,是至今确认无疑的古堂琅县所辖范围,巧家建设“堂琅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学术依据;巧家县建设的“堂琅文化”品牌及其学术研究的地理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视为古堂狼山的范围;堂狼山所承载的杂药文化、矿冶文化、彝族发祥文化,在堂琅文化中具有重要内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堂狼山是开启堂琅文化和滇东北文化研究的钥匙,堂狼山也因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信息,成为重要的文化概念和重要文化品牌。
二、堂狼山历史文化内涵
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从现实出发追溯历史,在对古堂狼山地理位置、古堂琅县冶所所在地进行深入考证的基础上,对古堂狼山所承载的堂琅文化进行系统的典籍梳理、深入的田野调查及研究后认为,在堂琅文化体系中,堂琅历史文化中的堂狼山矿冶文化最为辉煌、深厚、久远,是堂琅文化的主要内涵,且堂琅县设于堂狼山中,古堂琅县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古堂狼山中发生、演绎,古堂狼山是堂琅文化生发的背景和载体,是堂琅文化的核心要素。所以,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将整个研究工作都紧扣古堂狼山,对其矿冶文化、彝族发祥文化、杂药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一)古堂狼山是中国矿冶之源
历代典籍、现实田野调查及最新科技检测成果以充分的证据说明古堂狼山是殷墟、三星堆、金沙遗址青铜器矿料的来源地,是中国冶金的发源地。布里尔、巴勒斯、E.V.Sayre、山崎一雄、金正耀、朱炳泉、陈德安、李晓岑、尤中、陈本明、范文钟、吉筱林等国际国内专家学者,通过应用科学考古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物进行科学检测研究的同时,对巧家堂狼山出产的丰富的自然铜资源和丰富的低比值高放射性成因铅矿资源及其开采、冶炼历史也进行深入研究后,结果表明,冶铸中国古代青铜器物所需的铅矿料(高放射成因铅矿料)和铜矿料(铜同位素组成区别于铜硫化物和氧化铜矿物的自然铜矿料)来自巧家堂狼山。
首先,青铜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河南殷墟遗址,云南南昌宁县八甲山,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等考古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物为代表的青铜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核心和代表。通过现代科技检测,确认冶铸这些遗址出土青铜器物的矿料为低比值的高放射成因铅矿料及区别于铜硫化物和氧化铜矿物且其铜同位素组成(d65Cu为0.1-0.3左右)与自然铜一致的铜矿料,朱炳泉先生认为这种铜矿料即高品位的自然铜矿料。
其次,矿冶文化是巧家、昭通,以致整个滇东北自古不绝、传续至今的文脉和重要文化内涵。金正耀、朱炳泉等学者通过对覆盖了全国各地数百个矿山取样检测的近700个铅同位素原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铅同位素比值很低的高放射性成因铅在中国仅见于云南省,计有永善、昭阳区、巧家、新平、元谋,而且以永善、巧家的铅同位素比值最低( 207Pb/206Pb为0.745和0.747),能与三星堆等考古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物所含高放射性成因铅的铅同位素匹配。更主要的是,堂狼山中的马树镇、炉房乡、蒙姑乡等地富存丰富的自然铜矿料,是冶铸三星堆等考古遗址出土青铜器物所需的特殊的铜矿料——自然铜矿料。有关专家对巧家斑铜生产工艺研究后认为,巧家堂狼山锻打自然铜生产斑铜器物的工艺是人类最早使用金属的活态见证,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源头。
第三,尤中、李晓岑等学者研究表明,巧家堂狼山古代濮人邑居住的古濮人生产的铅矿料通过“金道锡行”(即输入铜、锡的道路)运送到中原,称为“濮铅”。《尔雅》及《广韵》又以“濮铅”称呼西南濮人地区。说明先秦时代云南堂狼山一带矿产不仅为内地所知晓,而且作为贵重物产被开采和利用了。
第四,已出土的先秦时期的古彝文铜质印章“堂狼山里手辖印”、“堂狼山里木手印是”和公元前3—2世纪从巧家堂狼山输出到中亚大夏国的“大夏镍币”铜(白铜币),以及以两汉堂狼山铜洗为代表的矿冶的再度辉煌,足矣证明堂狼山承载着历史上无可替代的矿冶文化,从而使得中国西南群山深处的古堂狼山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二)古堂狼山是彝族再生始祖阿普笃慕故里
清道光《大定府志》及滇、川、黔、桂、渝彝文古籍的神话、传说均认为,彝族始祖阿普笃慕曾经在堂狼山(洛尼山)躲避过一场洪灾,是在这场洪灾中劫后余生的阿普笃慕繁衍了彝族,从而成为彝族公认的人文始祖。已有的研究表明,族始祖希慕遮带领自己的族群从牦牛徼外跋山涉水进入西昌一带的邛都,事邛君。邛君赠予泸江水南岸的邑,因该邑地处邛地的古泸江水旁边的今西昌东南巧家县白鹤滩镇的金沙江边一带,即称其地为“邛之卤”,为卤氏。又因该地为古泸江水南岸,又称其地为“泸阴之山”。至其三十一世孙笃慕时,邛之卤发生大洪水,笃慕遂带领族群避水进入古堂狼山(洛尼山)中。
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查阅《列子·周穆王篇》《华阳国志》《水经注》《贵州通志》《昭通历史文化论述》《中国彝族通史纲要》等20多部历代典籍和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后,撰写了《堂狼山(洛尼山)考释》,认定彝族发祥地、阿普笃慕及其六子故里堂狼山(洛尼山)即巧家县境内以今药山为主峰向东南绵延80余里的山脉。彝族始祖阿普笃慕为避洪水,带领族群进入巧家堂狼山(也称罗邑山、洛尼山、土鲁山等)中,成为彝族的第三十一世首领。笃慕族群凭借资源和环境优势,一天天强大起来,并不断分化、融合,最后由他的六个儿子分别率领一个部落向四周发展而去,形成今天分布于滇、川、黔、桂、渝等地的彝族。堂狼山以其作为彝族发祥地、彝族始祖笃慕及其六子原住地在彝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彝族人民心中的圣山。
(三)古堂狼山及其周边区域(今巧家全境)是中国西南的天然药库
特定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差和立体气候,使得古堂狼山拥有了从热带到寒带(从500多米的低海拔到4000多米的高海拔),几乎囊括了整个西南地区的所有药用动植物,成为一座天然药物基因库。堂狼山中草药历史悠久,所产的堂螂附子(一种类似于草乌的中草药)是典籍记载的有史以来最早的彝族中草药,因其是彝族的发祥地,因此,也可以认为堂狼山即彝药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彝族医学、苗族医学、汉族医学等体系,民族民间名医辈出,历史上为周边地区的人们作出过重大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在巧家县境内以药山为主峰的堂狼山区域,至今仍是滇、川、黔交界地区少有的盛产各种中草药材的地方,仅药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已知的药用菌物和植物种类共达836种,如党参、柴胡、贝母、天麻、虫草、三棵针、三分三、岩白菜等等。其中,有不少中药材在该地区的其他地方是难于找到的,这不仅给当地居民提供了日常所需的各种药品,而且向周围地区乃至内地提供了当时难于找到的珍贵药材,直至今日,古堂琅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虽已发生巨变,但在堂狼山区域的药山、老店等乡(镇)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是我国生物多样化保护的重点区域,至今仍有不少公司和个体商家长年驻地收购药材。每逢集市,均有村民携带从山上采收回来的各种野生药材到集市交易。仅药山镇近二十家个体商贩每年向外地运出的中药材或制药工业用原料就达数百吨。古堂狼山区域的老店、药山等乡(镇)一带已成为地区性的药材生产基地,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三、加强堂琅文化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积极创建堂狼山国际知名文化品牌
堂琅文化的研究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研究面临的困难重重:岁月久远,族群融合分化频繁,史书记述简约,学界重视不够。但是,在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数年的努力下,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已得到大框架梳理、叙述,尽管如此,也还有太多的历史文化细节需要发掘、研究、阐释,因此,需要更深入研究。堂琅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但其内涵及关涉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具有国际意义,随着堂琅文化研究的深入,困扰中外学术界的重大历史文化之谜也会取得研究的突破。因为这样,加强堂琅文化研究,为把堂狼山创建为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提供理论支撑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强堂狼山矿冶文化研究,开展“巧家堂狼山矿冶与中国青铜文明关系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
巧家堂狼山矿冶与中国青铜文明关系的研究,在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与金正耀等国际知名权威专家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但这只是阶段性的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加强与金正耀等专家的合作,对堂狼山古矿冶的以下几个方面行进深入研究: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堂狼山高放射性成因铅矿开采、冶炼遗址的调查及取样,并将取样样品交由中国科技大学金正耀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炳泉教授等进行科技检测,以进一步做好堂狼山高放射成因铅矿采冶遗址的调查、研究工作。重点对来自老店镇的迤西卡、三合、大火地、牛角、团林堡等村开采的老铅厂所冶炼的高放射性成因铅矿料的开采、冶炼遗址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并取样进行科技检测;二是对堂狼山的巧家老店、马树、炉房、金塘、蒙姑等乡镇的自然铜开采情况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巧家堂狼山锻打自然铜生产斑铜的工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三是深入典籍研究,对古代堂狼山一带的矿冶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开展“巧家堂狼山矿冶与中国青铜文明关系研究”的课题研究,形成《巧家堂狼山矿冶与中国青铜文明关系研究》最终研究成果文本。并积极举办由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巧家堂狼山矿冶与中国青铜文明关系研究国际研讨会”,发布课题研究成果并开展研究讨论活动,以最终得出巧家堂狼山铜、铅矿料铸进了中国青铜器物中,巧家堂狼山矿冶是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源头的科学结论,从而确立堂狼山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巧家,以至昭通的文化建设和云南建设文化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堂狼山与中国彝族发祥文化关系研究
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根据《列子·周穆王篇》《华阳国志》《水经注》《贵州通志》《昭通历史文化论述》《中国彝族通史纲要》等典籍记载的大量史料,研究确认彝族彝族再生始祖阿普笃慕避洪水之山即堂狼山(也称罗邑山、洛尼山、土鲁山等),解决了彝族发祥地、阿普笃慕及其六子故里的问题,为彝族历史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
巧家堂狼山为彝族发祥地、阿普笃慕及其六子故里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彝学界的普遍认可。由云南民族学会彝学专业委员会、昭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编,马立三、夜礼斌任编委会主任编辑的《云南彝学研究(第八集)》将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堂狼山(洛尼山)考释》一文收录其中,其作者还在川滇黔贵渝彝文古籍第十四次协作会、全国第九届彝学研讨会暨彝族六祖历史文化研讨会上就此文的撰写思路等作了交流发言。中国彝族网开通了“阿普笃慕故里——巧家”频道供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发布研究文章,这为巧家创建 “中国彝族发祥圣山——堂狼山(洛尼山)”和“阿普笃慕故里——巧家”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作好巧家堂狼山与中国彝族发祥文化关系研究和推介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彝族在堂狼山中生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积极探索罗邑(堂琅)时期对彝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进一步加强与彝学界的交流,开展诸如“中国堂狼山(洛尼山)彝学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彝学专家共同开展堂狼山彝学研究;加大“阿普笃慕故里——巧家”的文化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工作,开展“中国堂狼山(洛尼山)彝族火把节” 、“中国堂狼山(洛尼山)彝族祭祖节”等文化旅游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堂狼山中草药文化关系研究,创建中国药山高山药用植物园
堂狼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气候和生境的多样性,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的传统产地,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主峰古泸峰因盛产天然中药材而名药山。依托堂狼山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和生境条件,以“中国终结贫困实验区”—— 乌蒙山片区的扶贫工作和国家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突出地方特色,在堂狼山主峰药山南侧的大红山,建设集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中草药规范化种植、中药开发、中药庭院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中国药山高山药用植物园,推动巧家药食两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将巧家建设成为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的中药现代化基地,为高寒山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以及巧家、昭通,乃至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加强行政工作,推动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工作,积极创建堂狼山国际知名文化品牌
在前期研究中,堂琅文化的几个重要内容业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梳理、阐释,课题组成员撰写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后,在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是巧家乃至昭通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如何把这些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和进一步加大堂琅文化研究工作力度,支持做好“巧家堂狼山矿冶与中国青铜文明关系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开展“中国堂狼山(洛尼山)彝族火把节” 、“中国堂狼山(洛尼山)彝族祭祖节”等文化旅游活动,积极创建堂狼山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古堂琅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久远的历史,灿烂而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富饶的资源,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些人文和自然的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前,云南正在建设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发展战略和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昭通自古即为中原文化入滇的要冲,具有历史文化和区位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负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堂狼山注定是一张炫目的名片,当务之急是加强行政工作,通过开展“巧家堂狼山矿冶与中国青铜文明关系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举办堂狼山学术研讨会、堂狼山(洛尼山)彝族祭祖节,建造堂狼山古矿开采遗址纪念馆等方式,打造好这个品牌,对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进而推动巧家乃至昭通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史记》 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
(2)《汉书》 班固著 中华书局
(3)《汉书•地理志稽疑》 全祖望著
(4)《续汉志》 司马彪著
(5)《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方国瑜著 中华书局
(6)《华阳国志》 常璩著
(7)《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 尤中著
(8)《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 谭其骧主编
(9)《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华地图学社,1977年
(10)《民国巧家县志稿》
(11)《新纂云南通志》
(12)《东川府志》
(13)《大定府志》
(14)《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田野调查小组关于开展巧家县堂狼山古代有色金属采炼遗址的初步调查报告》马应富、徐有林
(15)《东川铜矿志》
(16)《巧家县地名志》
(17)《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
(18)《昭通彝族简史探》 陈本明 傅永祥著
(19)《昭通历史文化论述》 范文钟著
(20)《西南彝志》
(21)《贵州通志》
(22)《指路经》四川凉山彝族
(23)《指路经》贵州彝文
(24)《本草易读》 清汪讱庵
(25)《中国古代玻璃与日本弥生时代古墓中出土的玻璃之间的关系》山崎一雄等
(26)《商周时期中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再研究》《从铅同位素比值试析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李晓岑
(27)《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考古》1994年第8期,金正耀
(28)《广汉三星堆遗物坑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文物》1992年第2期,金正耀
(29)《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研究》,《科学史论集》,金正耀
(30)《商周时期中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再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3期,李晓岑
(31)《卜辞通篡》,《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2卷,科学出版社, 1983年,郭沫若
(32)《商代地理小记》,《禹贡》,1937年第6、7期,陈梦家
(33)《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童恩正
(34)《中国古代玻璃与日本弥生时代古墓中出土的玻璃之间的关系》,《中国古玻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山崎一雄等
(35)《普通铅法同位素年龄测试数据》,《云南地质》1982年第3期,云南地质科学研究测试室
(36)《云南古代镍白铜初探》康利宏
(37)《考古中国》
(38)《人类与大地母亲》,第126~12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阿•汤因比
(39)《彝医动物药》四川民族出版社,贺延超、李耕冬编著
(40)《彝医植物药》四川民族出版社,李耕冬 贺廷超 编著
(41)《中国民族药志》四川民族出版社,《中国民族药志》编委会编
(42)《神农本草经》
(43)《名医别录》陶弘景著
(44)《本草纲目》李时珍
(45)《本草汇言》倪朱谟撰
(46)《新修本草》苏敬等编写
(47)《本草蒙筌•卷之三•草部下•附子》明陈嘉谟撰
(48)《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著
(49)《人类早期文明中的自然铜》汪常明著
(50)《中国彝族通史纲要》陇贤君著
(51)《人类与大地母亲》汤因比 著
(52)《三星堆文化》屈小强、李殿元 著
(53)《青铜及滇铜文化》
作者:巧家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 孙世美 陈正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