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彝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及其意义
作者 ​马建军 2023-07-06
原出处:​《迪庆日报》2020年5月8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发掘、保护、利用彝族传统文化也是新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因此,采取措施挖掘、传承、保护彝族传统文化,对促进新时期迪庆民俗文化旅游,促进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迪庆彝族地区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迪庆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现状,探讨新时期迪庆彝族传统文化发掘利用和对策措施。
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dfxgll-1.jpg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关于迪庆彝族传统文化的挖掘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独特而又绚烂的传统文化。迪庆州境内有25种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其中,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的有四种,即藏族的拼音文字、傈僳族的音节文字、彝族文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迪庆彝语方言属彝语支北部方言。有阿女阿鲁土语和果吉倮伍土语之分。1980年,国务院批准推行《彝文规范方案》,规定彝语以圣乍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目前,居住在迪庆的彝族所使用的彝文除少数老“毕摩”在使用老彝文外,其余都以《彝文规范方案》中的常用字为主,字数较少,同音假借居多。彝文属纯表音节文字。迪庆彝族无全民共同的偶像崇拜物,主要信奉原始宗教祖宗崇拜,宗教职业者有“毕摩”“苏尼”。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迪庆彝族大部分是从近代才迁徙移居到迪庆。光绪十九年(1893年)拉几家支等12户彝族人,在汉族田春红的引导下,迁至格咱铜矿厂和莫洛铜矿厂,以做零工养家糊口。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川军新军张占标部反叛,由定乡袭入中甸,中甸同知姚春魁下令12户彝族男子守卫县衙门,激战中,彝族男子英勇顽强,以战死3人,重伤1的代价,立下了战功。因彝族人守卫县衙门和莫洛铜厂有大功,经县衙呈状请求上级记功,并批准规定下至红石哨,上至山神庙,东至雪门坎,西至余思各的地盘,无偿归彝族垦殖居住。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14年,在民国初年,随着各种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著名的白彝奴隶起义——“拉裤(虎年)”起义失败后,更有大规模的白彝人群进入了今迪庆境内。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甸县共有彝族122户,651人。1951年,中甸县彝族人口为2615人。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此可见,居住在迪庆的彝族主要是在清末至解放初期迁入为主。迁入迪庆的彝族有以下两个特点: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多在偏远的山区聚居,由于居住位置偏远,交通很不方便,因此,与外界沟通较少,故而保持着比较原生态的彝族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特色。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迁入迪庆后,他们与当地的汉族、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和睦相处、互相融合,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对于迪庆彝族的研究,就笔者所能够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迪庆彝族的渊源、支系发展。二是面临濒危边缘的迪庆彝族的毕摩文化研究。三是关于迪庆彝族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研究。四是对迪庆彝族民俗的一些具体研究,如宗教、节庆、民俗、饮食、服饰、道德、民间故事等彝族传统文化。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对于迪庆彝族的传统文化挖掘还是笼统、、缺乏针对性的,并且是不成系统的,对其全面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系统全面研究迪庆彝族的传统文化,可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一是宗教文化:迪庆彝族的宗教信仰,如毕摩文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二是节庆文化:如彝族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等,主要研究它与其他民族的区别;三是风俗文化:如彝族的婚丧嫁娶的风俗, 主要研究它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四是服饰文化:迪庆彝族的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服饰特点及其发展演变;五是饮食文化:迪庆彝族特有的饮食、特色小吃及基本做法;六是道德文化:迪庆彝族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七是彝族民间习惯法:如彝族的婚姻习俗、偷盗、民间纠纷等一系列案件的处理方法等。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挖掘迪庆彝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迪庆彝族由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其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相对较好的保护,但这种保护形式是脆弱的。随着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逐步被挖掘,旅游业的开发,其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特别是一些只能口耳相传的民族民俗文化会以“年”的速度减少甚至消失。例如,对彝族有着重要影响的“毕摩”文化正随着一代“毕摩”的老去而逐渐减弱它的光芒,彝族母语文化即将被遗忘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以迪庆彝族为例,重点、全方位地研究迪庆彝族的传统民族民俗民风文化,对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已经开始日益衰退的彝族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挖掘整理抢救已迫在眉睫。通过对迪庆彝族传统文化的抢救挖掘,进行研究整理,结合地区与时代的要求,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意见,将其发扬光大,使其绽放出独特的传统民族魅力,从而进一步促进新时期迪庆民俗文化旅游,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的记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努力让它们活下去!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同心协力抓民族文字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在民族地区当干部,少数民族干部要会讲汉语,汉族干部也要争取会讲少数民族语言,这要作为一个要求来提。不然,这个干部是当不好的,话都听不懂怎么做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的重视不断提高,相继培养出了许多民族学专家。只有广大从事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工作者齐心协力抓好迪庆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事业的发展,迪庆的民族文化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少数民族文化块头小,抵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资产,不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地域的。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要保护好中国自身的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 可见,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更应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义不容辞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级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在新时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发展全域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应充分运用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由各级职能部门主导,民间力量参与,积极开办培训班,在广大农村普及民族文化,提升广大民众的民族文化素养,形成迪庆独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从而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yB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片来自:香格里拉文化馆。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