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彝族文化解三星堆之谜
作者 俞灵 2023-03-25
原出处:《中国民族报》2006年03月24日

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了目前中国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人们一直认为,立足中原的商朝是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顶峰。然而,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次出现了80多个青铜面具却证实,远在4500-5000年前,古蜀国甚至有了更高的铸造技术。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广汉市位于成都北面偏东约50公里的地方,它的城西8公里有一个三星村,三星村有三堆高出地面的黄土堆,震惊世界的三星堆文化就是在这里被人们发现的。三星堆文化有许多未解之谜,日前,记者采访了刚刚结束两会彝语翻译工作的中央民族翻译局的彝族学者王昌富——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自1929年起就陆续有重要的古文物发现,最大规模的一次发掘是1986年,出土了1300多件举世罕见的大小青铜文物。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有大型青铜立人像、大型青铜面具,带纯金面罩的“直眼人”青铜人头像,3米多高的青铜神树、虎形器、金箔虎形器、龙形器、金杖等,这在中国的其他地域考古中从未发现,显得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因而震惊了世界。近一二十年,三星堆一直是考古界、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门话题。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以说,三星堆的神奇与独特在于其中掩藏着许多让现今的人们百思不解的“谜”。比如:三星堆文化的历史渊源是来自古印度两河流域还是中国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现今中国彝族、土家族、哈尼族、羌族中有没有具体或间接解释三星堆文化的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三星堆古蜀国的社会性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的情况如何?秦引民万户入蜀和后来的引民“填蜀”以后,原巴蜀居民和民族到哪里去了?三星堆古蜀国的语言文字、建筑艺术、文学艺术、冶炼技术、养殖业技术到哪里去了?已经出土的文物精品,如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金杖、青铜太阳轮等冶炼过程,制造技术和冶炼厂遗址在哪里等等。许多专家学者参与研究讨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结果却不尽令人信服。作为彝族的学者,王昌富近些年一直关注对三星堆的研究。他认为,三星堆是独立存在于中原文化的。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型祭坑是彝族火葬遗存

古蜀国王祭坑在遗址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星堆遗址多数文物出于祭坑。王族火葬后,尸骨难留,便造青铜器祭之,祭品随之祭葬于坑。王昌富认为,之所以祭品均烧毁而深埋于坑,是与古代宗教意识及其葬式有关。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蜀人行火葬,其随葬品也随之火葬。至今,大小凉山的彝族同胞还保持古俗,行火葬,其随葬品一同火化,其中有碎金、碎银含于口中,让灵魂冥界可用。这些随葬品活人谁也不可“分享”、争用,否则鬼魂会置活人于死地。这样,使有些专家不解的三星堆“文物均被火烧,坑内埋入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之谜便清楚了。可见,跨越数千年的彝族传承文明保持了彝族远古祖先的文化传统。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铜人头像的头饰与彝族头饰极为相似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礼器造型图纹与彝族近同

礼器是礼制的具体体现。王昌富认为,三星堆出土的礼器造型与彝族木制漆器餐(酒)具明显有“亲属关系”,多为高脚、大肚、敞口形,适合席地而坐时用。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礼器中不少能找到彝文化的因素,乃至相同。如:玉璋与“乌土”就相同。“乌土”是祭祀时毕摩专用之物,是祭师身份、地位的象征,通天地之招牌,神圣至极。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礼器中有许多鹰、虎、蛙、鱼、龙、蛇、凤等铜器和陶器,其造型与今天彝族生活器具有相似之处。彝族宗教意识中尚鹰崇虎敬蛙,认为鹰是自由、勇猛、见多识广的象征;虎为凶猛、无敌的象征;而蛙于人有恩,曾密告要喝混浊之水,方能言语、聪明。这些宗教观念充分体现在三星堆出土的遗物和彝人生活用具中。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装扮各异的青铜人头像与彝族头饰相似

在高度发达的我国商周文化中,过去从未发现过和真人一般大小的青铜人雕像。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头像,填补了我国青铜文化中缺乏独立人像雕像的空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全世界的瞩目。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人头像形式多样,装扮各异。有的头戴辫状“帽箍”,与今天大小凉山彝族同胞头上缠绕的头巾极为相似,这种辫状帽彝语称“俄体”;还有圆圆的头顶上将发梢聚成一撮,王昌富说,这可能就是《史记》所记载的西南夷的“椎髻”。这些不同发式和不同冠式的青铜人头像,表现的是人们不同的身份和职责。这也说明了古蜀国已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阶级社会。出土人物多为头像,王昌富认为,这也印证了彝人“顾头不顾足”的历史渊源。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铜神树疑是彝族支格阿尔射日月神话的反映

1986年夏,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中,发现大型青铜神树两件,被称为“一号大型神树”和“二号大型神树”。一号神树的树干上有9枝树杈,每枝上立一鸟。树干上和树枝花托下有光环,树侧有一条自上而下的龙。造型生动,极具写实感。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典籍《勒俄特依》中记载:远古的时候,宇宙处于混沌朦胧状态,充斥着雾状气体,没有日月。后来支格阿尔呼唤日月,唤出毒日6个,毒月7个,宇宙处于焦灼难忍之中。英雄支格阿尔站在蕨、杉树上,引弓射日月,射下5日、6月,仅剩残缺的独日独月。并只准太阳白天出来,月亮半月全出一次。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或许就是对这一神话的描写和反映。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外,王昌富还认为,彝族的神树信仰具有普遍性。彝族毕摩大小祭祀仪式离不开插神树,多用杨柳、杉、杜鹃树等枝条制作。其中有一棵为最大的神树,神和灵魂来往于天地,充当通天的神路,至今还深藏于彝人宗教活动之中。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铜直目人事实上集彝族神化中多种超凡神奇的功能于一身

在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人面像中,有三件体型庞大的直目人面像,他们有一双明显凸出眼眶的眼睛,一对向斜上方伸出的大耳,一副高高的鹰钩鼻,一张上翘接近耳根的大嘴,额头正中还凿有一方孔。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个面部给人一种神秘而又亲切的感觉。其中最大的一件青铜人面像,《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称“阔眉大眼,眉尖上挑,眉宽6.5厘米至7厘米。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直径13.5厘米,凸出眼眶16.5厘米。前端略呈菱形,中部还有一圈镯似的箍,宽2.8厘米,眼球中空。面具通高65厘米、宽1.38米(以两耳尖为准)、厚0.5厘米至0.8厘米。”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眼球突出的直目人面像,其文化和族属渊源,王昌富认为应是蜀人的先祖蚕丛氏。《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石椁为纵目人冢也。”过去文献中“纵目”一词,许多研究者都不得其解,异说纷纭。青铜直目人面像出土后,许多考古工作者都认为“纵目”就是这样向前突出的眼睛。由此,“蚕丛纵目”的千古之谜也随之而解了。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象征古蜀人蚕丛的铜像事实上集彝族神化中多种超凡神奇的功能于一身,即“赫惹柳止”(千里眼,传说中其眼大且直)和“那者博黑那”(展耳听山外)等。更有趣的是,彝族比喻聪明绝顶的人为“依且炯倮补”,即“头上开窍”;还有,在其额前高高耸起一柱,实为彝族如今 “英雄髻”的最早表现形式。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昌富告诉记者,云南著名彝经《彝族创世史》中也有关于人类祖先“纵目”的记载: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猴子又演变,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变成竖眼人,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眼直竖竖,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竖眼人时代,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没有年和月,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没有日和时,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铜立人像俨然是彝族武将着战服挺立

在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中,有一尊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的青铜立人像。形体如此高大、制作精美的青铜铸像,在迄今我国出土的商周前文物中从未发现过。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铜立人像由方座和立人像两大部分组成,采用分段嵌铸法铸造而成。人像粗眉、大眼、高鼻、阔口、大耳,头戴高冠,身着深衣,两臂平抬,两肘弯曲,两手呈握物状,赤脚,站于方台上。面部肌肉紧缩,容颜十分肃穆,像是正在完成某种神圣的使命。王昌富告诉记者,这座青铜立人像活像一个威严神圣的彝族武将着战服挺立着。从头观察:1、头戴高冠;2、两耳像彝人一样穿孔;3、衣领呈V字形而无高领;4、胸前佩戴彝族称“都他”的英雄带;5、双臂戴彝族称“显”的臂套;6、衣饰上的纹样与彝族服饰相同;7、外套与今阿都彝区相同——瘦身齐膝;8、裤子与今阿都彝区“小裤脚”相同。这一切装饰无不与阿都彝人相同或相似。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珍品。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曾经辉煌过

研究表明,彝族先民在史前已创造了以彝文为标志的灿烂文明。考古发现了9000年至8200年前的古彝文,在长江中上游乃至辐射到黄河流域都有古彝文的考古发现。在中原夏商之际,彝(夷)系统民族已在长江中上游独立存在,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创造了独自的文化体系。彝族先民以西南这片广袤、富饶、峻拔的山地为历史舞台,在同自然与社会的生存抗争中,创建了自己的辉煌文明,并逐步扮演起长江文明初始剧的主角,继而形成以古滇国、古蜀国、古夜郎国和楚国等长江中上游“四大文明古国”为雄厚根基的长江文明的主体民族,其文明光芒辐射到了中外。直至秦汉后,彝族文明日渐衰落,而文明的余晖仍有蕴存。hh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章原载:《中国民族报》2006年03月24日;图片:来自互联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