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姑开是个风水宝地,有一匹山前伸到赫章县松林乡则雄,名曰龙头,后伸纳雍县姑开乡引底河,名曰龙尾。引底河与藤桥河相连,藤桥河上有棵藤特别粗,把两岸的山龙筋接了起来,一直延伸到纳雍县羊场乡麻嘎鸠盖。这两匹山上下都有很多潭,山青水秀,所以人文荟萃。
史载,黔西北彝族安氏有多种来源,有汉慕俄勾君长国后裔霭翠一支明代后姓安,有元明时期乌撒君长国君长在明朝时期也采用汉姓安氏等等,在姑开有几家彝族土目安氏,不知系何支安氏,但是轶闻绵绵,后来人都觉得是个谜,不知真假。笔者最近在姑开采访了几位耄耋老人,大致传说是这样的......
一、摩德落败
大概是清朝的时候,姑开麻嘎八棱山下有一家安氏彝族土目,名叫摩德。他家背后有座山美其名曰八棱山,确实有八条棱,山上有口潭。
有一天,天空明朗,万里无云,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摩德出生了。这小孩与其他小孩不一样,一出生就会走路,会说话,活蹦乱跳,聪明至极,读书过目不忘。大概五六岁后,父母送他到北京读书,谁知他不要父母送。他说你们送我很麻烦,我自己去,早去晚回,爸爸妈妈放心。大家不相信,于是等到上学的时候悄悄跟踪他,结果发现早上他爬上八棱山,一个筋斗翻进潭中不见了,晚上天要黑的时候,他又从潭里出来了。结果大家才发觉,摩德是个神人。大家为了检验他的神通,随便在姑开的很多口潭中指一口,可他都能在潭中早去晚归。他父亲请算命先生一算,这个小孩有皇帝命,但是正房堂屋大门不不允许姑妈进,否则要坏事。
摩德大约十一二岁了,有一天,他对家人说,我准备于某日某时起兵夺取皇位,大家要支持我,特别是那天不允许姑妈走过堂屋的门槛。
民间传说中的摩德之墓
等啊等啊,摩德起事这天到来了。早上,亲戚朋友都从侧门进入堂屋排成行等待摩德起事成功,谁知道摩德姑妈不听劝告,硬从堂屋正门闯入。结果,起事时间到了,摩德让人吹起了号角,他向北方射了一支箭。霎时,天昏地暗,摩德家屋前房后的竹林竹子爆炸了,每节竹子里有一人一枪一马,但是人马全是死的。摩德慌了,命令家人把家里的黄豆撒在地上,结果,每颗黄豆变成一个人一支枪,人也是死的。摩德仰天长叹,姑妈害我,我安氏亡也。
再说当天皇帝老儿正上朝,忽然一支箭射到殿前柱上,差点就没命了,赶紧让大臣追查此箭来自何方。结果兵丁满城搜索,找不到嫌疑人。后来,教书先生一查,怎么学生摩德不见了,皇帝于是派兵追到麻嘎,对摩德家进行斩草除根。为了一劳永逸,让姑开不要再出草寇,朝廷派来了风水先生,斩了几匹龙筋,挖了几口潭,于是这个地方再也难出草寇。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姑开有几口潭都是被人工挖过的,相传就是因为摩德落草而被朝廷挖的。姑开鸡咪大小龙潭原来就是相连的,可是摩德从里面来去过北京,因此难逃被挖的命运,大龙潭如今虽被挖过,但还基本保持原貌,小龙潭就基本被挖完了,潭边的一座山就基本被挖平,如今只剩半边了。人们一谈起摩德的故事都叹息说,摩德落败就败在姑妈不听话,姑妈害后家。
二、搓嘎拉(叉嘎那)叛变导致水西战败
从姑开出去的诗人秀才周春荣写了一篇《谒姑开古城墙》,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姑开永德青口古城墙的故事。其中有首诗写的很传神:
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识得旧刀枪。白发渔樵诸事懒,闲散,坐谈古今论兴亡。
有夏商周秦连汉,三分南北到隋唐。看到史官褒贬处,得趣,不摇纨扇自然凉!
文章大致介绍说,古城墙鲜为人知,就连姑开的本地人很多都不知道城墙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千沟万壑,崇山峻岭,扼二川一口之险:西临曾家沟之陡峭,东凭甘家沟之峻险,北有葫芦口之险要——两川一削万仞,壑幽崖峭;一口形似瓶颈,易守难攻!确实算得鬼斧神工,妙然天成。凭借如此固若金汤之险,如若再于南端筑墙设堡,守以重兵,那就应该说是万无一失。
在城墙脚下,人们放牛种地,总会偶拾旧刀枪。
甘家沟一带的耄耋老人说,城墙是明末清初时候修筑的。据推测,其动因大概离不开吴王水西之战。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吴王就是坐镇昆明的云贵总督吴三桂。因其奉命围剿水西,战火烧到水西安氏的地盘上。本来,偏居姑开一隅的安氏“分舵”,日子是过得相当不错的,然而给吴三桂这么一闹,就不得不作些防范了。于是,古城墙作为防范的实体,就在那扼二川一口之险的土地上突兀而现,于是,缺少风云激荡的姑开史又在这里多出了峥嵘崔嵬的一节!
据传,砌筑城墙的石头是从几十里外的建新河运来的,共有四五千之众参与搬运,然而满打满算,当时的姑开人口怎么也凑不足这个数。所以,吴三桂与水西交战系形成城墙之因。
据笔者了解,史载水西安坤作战勇猛,让吴三桂吃尽苦头,后来吴三桂收买了安坤的一个手下,名叫搓嘎拉。打仗的时候,本来列阵要稀疏点,以减少伤亡,但是搓嘎拉在打仗时却号令,“挤拢,挤拢,怕汉人笑”,于是彝兵们一挤拢,被吴三桂一炮就打死了。因此,安坤就战败在吴三桂的手下。如今姑开的老人们特别是彝族老人一谈起吴王剿水西的事就咬牙切齿憎恨搓嘎拉,他们说搓嘎拉叛变的故事就发生在姑开,不一定是在城墙,但是城墙肯定是当时其中的一个战场。
三、纳雍历史上第一个进士长在姑开
从毕节乘汽车出发,进入纳雍境内过总溪河大桥,便是纳雍的维新镇。维新镇西 18 公里,距县城 78 公里,就是姑开苗族彝族乡。这里是清朝同治年间彝族进士安永松的家乡。
姑开西面的癞疙宝大山,雄踞纳雍、水城、赫章三交界,海拔 2476.4 米,是纳雍境内最高的山峰。癞疙宝山下的沙子河中游有一座天生桥。距天生桥 500 米左右有“九股水”。相传古时候有九条龙从云南滇池顺龙脉沿沙子河水来此嬉戏,口吐清水喷出,人称“九龙吐水”,亦名“九股水”。
顺着沙子河而下,就是藤桥河。相传藤桥河上有棵藤,特别粗,人们可以在上面走路。顺藤人们可以从姑开引底走向河对面的安坪,安坪有个地方叫官寨,安永松家就住在官寨。
安永松家是彝族土目,安永松自幼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相传他进京考试,本来考了状元,结果晚上睡觉时做梦,梦中大叫彝语“啊嘛嘛”,就是汉语“啊呀呀”的意思。结果,同学发现他是少数民族就向考官汇报,考官认为少数民族不能取状元,于是给安永松一个进士。
听说安永松取了进士,与安永松家有仇的一家土目感觉威胁大了,于是找地理先生一查,说引底河到则雄这匹山风水很好,藤桥河上那根藤把龙筋接到安永松家,于是,仇家乘安永松家不注意的时候,让人砍掉那根藤。结果,那根藤淌起了血,一直流了七天七夜。就是因为藤被砍了,所以,安永松没有做大官,而且安永松家没有了后人。百年有余,《明清进士名录》上进士安永松大名鼎鼎,但是我们如今都没有发现安永松家族的踪迹。
据《明清进士名录》记载,清代大方有进士13人:
苏玮: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卯科进士,三甲八十九名。官内阁中书。
黄天章: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登极丁巳恩科特赐进士。官普安学正。
游永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进士,三甲八十三名。官知县。
吴应鸿: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进士,三甲九十七名。
邱勋:字大猷,号蓉村。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进士,二甲二十四名。散馆授编修,官至湖北荆宜施道。
黄士观:字晓楼,号海粟。嘉庆六年(1801年)清高宗九旬辛酉恩科进士,二甲十七名。散馆改知县,官河南汤阴知县。
张本枝:字荫青,一字立亭,凤枝弟。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进士,二甲七十二名。散馆改工部主事,官至甘肃甘凉道。
章道宣: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进士,三甲一百八名。官河南夏津知县。
洪玉珩:字善甫,号云洲。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进士,三甲八十八名。官江苏徐州知府。
吴兰芬:字润生,号芬木 五。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进士,二甲六十二名。散馆改内阁中书,官至广西知府。
章永康:字子和,一字晋堂。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进士,二甲九十五名。散馆改内阁中书,恤赠内阁侍读。著有《瑟庐遗诗》、《海粟楼词》。
颜卓之:字鹤臣。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进士,三甲三十八名。官四川知县。
安永松:光绪二年(1876年)清德宗登极丙子恩科进士,三甲二十名。
当中安永松系大方人,但是没有记载是大方哪个地方的人。据史志记载,明清贵州大定府(今天的大方县)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周属夜郎国地,蜀封罗甸王国,宋赐罗施鬼主,元置顺元宣抚司,明领贵州宣慰使,清康熙五年设大定府,民国三年废府设大定县,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大方县。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水西"改土归流"。清政府以明水西宣慰司、乌撒土府、毕节、赤水和乌撒三卫,改设大定府(先设府,又改州,后再改府),下属黔西、平远、威宁三州,毕节一县和水城一厅。即今贵州毕节地区的大方、毕节、黔西、织金、金沙、纳雍、赫章八县和水城特区等地。可见,纳雍姑开本来就属于当时的大定府,于是《明清进士名录》把安永松记为大方人,实际安永松系纳雍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四、姑开第一个留洋人
在姑开张家营也有一个官寨,官寨背后有一座山呈人形,有头,有双臂。相传有一家彝族安氏土目就居住在这个人形山的怀抱正中。官寨后有贵人相抱,前有笔架山,沙子河环绕,也是一个风水宝地。安家在这里居住,非常旺盛。在民国的时候,有一个叫安二麻子的官家少爷读书非常厉害,后来留学日本,系姑开第一个留洋的人。但是姑妈很贪财,说有所祖人坟里有玉环,舍不得,要挖出来,于是把坟挖了把玉环取出来。结果在安二麻子留学归来的路上,当他到姑开阿凯箐的时候,就被苏姓土目杀在阿凯箐。
真是祸不单行,安二麻子死后,与安家有仇的临近的维新孙家沟一霸孙伯成看到安家厉害的人没有了就乘势一举对安家斩草除根,于是安家一大族人就这样没有了,听说有个逃到维新的奢沟,但是一直没有下落。又是姑妈害了的一家土目。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代状元杨慎写的这首词被《三国演义》引用,但是用来形容姑开土目安氏也不为过,他们在姑开这片土地上曾经辉煌一时,但是如今他们的后人不知去了何方,甚至真的没人了。随着人们一代又一代的老了,故去,老了,故去,姑开的安氏彝族土目也许就会被历史遗忘,笔者家就住在姑开张家营官寨,但是居然不知道我家寨子的土目叫什么名字,问周围的老人,大家就只知道,有一个最出名的留洋人叫安二麻子,对安家也只有一个大概的传说。为了把家乡的人文荟萃遗留后人,笔者特采访耄耋老人,写下细微渺小的一段段关于姑开彝族安氏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