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文字的规范统一是解决彝族同胞“书不同文”的现实问题,正确认识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意义和彝族语言文字的差异现象,处理好规范统一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是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前提;坚持“尊重历史、求同存异、相互靠拢、统一使用”的共识是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关键。
关键词:彝族文字;规范统一;尊重历史;求同存异
彝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文字的民族之一,其丰富的语言和成熟的文字是无可非议的。从彝族文字发展史来看,彝族文字先后经历了八次规范统一,但由于部落的不断分支发展,高山大河阻隔着滇、川、黔、桂彝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往来,各地区之间在语言上也逐渐产生差异,形成了四省区彝族语言文字互不相通现状,且极大限度地制约着彝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影响着彝族同胞之间的相互交流。当前,彝族文字规范统一是彝族同胞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上层与彝学界为彝族文字的规范统一作出了极大贡献,且达成了“尊重历史、求同存异、相互靠拢、统一使用”的共识。但是,在彝族文字规范统一实践中,还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本文仅仅对这些问题提出些许拙见。
一、认识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重要意义
彝族文字规范统一,是一项细致的科研工作,是繁荣彝族文化的需要,是近千万彝族同胞的共同心愿,是解决全体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的一件大事、喜事,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具体措施。
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人民进行社会交际,表达思想感情的有效工具,而彝族文字的规范统一是解决四省区彝族“书不同文”的现实问题,将有效地推动彝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促进广大彝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彝族同胞间相互交流的平台,成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纽带,直接影响着彝族数以万计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彝文字的统一、规范和使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
二、正确认识彝族语言文字的差异现象
彝族是世居在西南这块神秘土地上的土著民族,自古就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文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在很早时期,彝文就先后经历了八次整理规范,最后一次为唐朝时的阿轲整理规范使用,这说明了彝族文字在过去早就高度统一了,研究表明,越是往古追溯,其语言文字越相近,鄙人曾在西昌参加过学习培训,也在西昌彝学院作过彝文书法交流发言,期间,受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在与其父亲在彝语交流中,让人吃惊的是,我所说的彝语朋友的父亲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称这说的彝语叫老彝文,而我的朋友就不知道我说的彝语是什么了,同是一家两代人,都懂得本民族语言,但出现这种现象真的让人不可思议。再如去喜德考察途中,与当地一位上了年龄的老人交流,他仍然说我讲的是老彝语,并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2013年,我带队到凉山一线考察彝族文化,途经普格、西昌、昭觉、美姑、雷波、马边等地,在昭觉停留购卖披毡时进入一家小作坊,正赶上制作披毡的技师们到来,我一边观看制作好的成品,一边仔细倾听他们的交流谈话,最让人惊奇的是,他们所说的话我百分之八十都能听懂,而且是地地道道的东部方言,我当场和他们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在交流中知道除了昭觉,还有布拖、金阳等区域在语言上是相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时间的推移,在凉山地区,古老的彝语言只在高龄的群体中传承,虽然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形体相同的字,但很多字又出现了形体变易和读音不同的差异现象,久而久之,这种差异越来越大。
现行彝语言文字出现差异,是属于地区性差异,是诸多历史因素导致的。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在彝族“六祖分支”之后,各部落迁徙后的地域因素及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加上地区性的闭塞和互不交流,彝族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布摩之间的不良竞争,形成各自在传抄彝文文献过程中将彝文“字形”任意改动,或任意增减笔画和借用同音字,或自己创造新字新词导致了彝族文字字形变易和读音不同,加上分支后各部落之间文化处于自我发展状况,导致方言、方音差异产生,形成了北部方言、东部方言、东南部方言、南部方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六大方言区,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彝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有了对历史的一个正确认识,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彝族语言文字的这种差异现象。有的人有这样的担心,彝族文字规范统一了,现在已经推广的凉山地区规范彝文的成果岂不消失了?重新学字,是不是太难了?其实,贵州、云南的彝族同胞也与凉山彝胞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彝族文字的规范统一是四省区越来越多彝胞的愿望和要求,各地区彝胞也有重新学习一些彝字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彝族语言文字差异的产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历史,就会明白在彝族文字规范统一中,为什么要提倡“求同学异”了。
三、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途径
彝族文字,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独创文字,千百年来一脉相承,显示出它独特而顽强的生命力。但由于诸多原因构成了彝族文字在实际使用上的某些混乱现象,这种混乱现象,从表面上看很复杂,但只要稍加分析就能清楚地看到这种混乱现象是由彝族文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同义多形字”和“通假代用字”构成的。(“同义多形字”是指字义相同,笔画相同或相似;“通假代用字”则是字音相同或相似而字形及其笔画不同。)这两种形式的存在,虽然没有改变彝族文字的根本性质,但是由此产生的混乱现象却给彝族文字的实际使用上带来一些不便和困难。因此,我们只要紧紧抓住“同义多形字”和“通假代用字”这个关键,并认真深入实际调查和对彝族单字进行对比研究,就能找到解决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四省区彝族文字的对比研究,恢复彝族文字的本来性质和本来面目。
彝族文字的规范统一不是选取谁或以谁为主,而是把四省区彝文古籍文字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把四省区相同或古今使用一致的“字形”作为“正体字”,把“正体字”之外不同“字形”作为“异体字”。果吉·宁哈主编的《滇川黔桂彝文单字对比研究》一书对彝族文字的对比研究作出了科学的论证,为我们彝族文字的规范统一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四省区彝族同胞的路子,我们应该沿着这条线走下去,并在对比研究时对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文字单字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恢复其本来通用的面目和实质,以达到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目的,而不是人为地造成文字使用乱象。
《论滇川黔桂彝族文字》一书就是用唯物辩证法对比研究了四省区彝族文字,他们所对比研究出来的这些“正体字”,将会成为今后四省区规范统一使用的文字。丁椿寿先生在《贵州彝学》总第二期《彝文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强调,“要做好彝文字的规范统一,就必须做好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文字的比较研究”。从这点来看,做好彝族文字的对比研究是所有彝学专家、学者所认同的,也是我们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关键。
本人有幸在贵州民大参加规范彝文拼音及双语教学骨干培训,听取了有关专家和学者对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介绍,了解到由云南收集整理2380个字,贵州收集2130字,四川收集1088字组成5598字为四省区规范彝族文字。作为近千万彝族同胞中的一员,听到这令人振奋的消息后,让我有着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大大的提升,这大概就是那种无法割舍的民族感情吧!兴奋之余我也在思考,这5598字是不是从四省区彝族文字中进行对比研究出来的“正体字”呢?是否能达到四省区彝族同胞“书写同文”的最终目的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将会“上可告慰祖先,下可造福子孙”了;如果不是,仍以各自使用,各自为主,无法达到“书写同文”的目的,那与原来各自使用没有区别,意义不大,甚至民族感情的距离越来越远,民族文化自信也无可遵循;如果只是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那我觉得现存的各省区彝文工具书就可解决这一问题了,更不必付出这么艰辛的努力和代价。
(二)统一字形、字义和书写顺序。
任何文字的发展和规范统一,都不能脱离群众这一社会群体,汉语文的发展亦是如此,彝族文字的规范统一也不例外。在规范统一中,字形、字义是争议的一个热点,如何解决这些热点是需要大家共同去面对的。为此,我认为从三个方面去着手最好。
1. 彝文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独创文字,其造字、结构、画笔、偏旁、部首、书写都有一定规律,笔画少则一画,多则十多笔;基本笔画有点、横、直、横弯、折、竖弯、弧曲、全圆等。相信,我们的老祖宗在创制彝文时,不会创制二种或三种彝文,他们只会创制一种彝文字。在字形结构和笔画系统方面,《论滇川黔桂彝族文字》一书论述得较清楚,我们要遵循彝族文字的创造规律和书写顺序,不能人为地去改变这一历史事实,去割裂与历史的联系。彝族从古到今都是尊左,以左为大,在彝文书写中都一样从左到右的书写。众多专家和学者都公认现存大方县奢香博物馆的水西明成化钟上铭刻的彝文是最成熟、最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彝文字,堪称典范,那我们为何不将其作为彝族文字规范统一字形的样本呢!我们不能人为地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字割裂开来,人为地摒弃传承发展。
2. 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本义,但有的字还有引伸义,有的字在不同的语境里还有着不同的读音和释义。在大量的彝文文献古籍中,每一个彝文单字基本上都有固定的“字义”,在使用本来“字义”时叫“本义字”;放弃使用它的“本义字”时叫做“通假代用字”,也称为“同音代用字”。它们在“字形”和“字义”上是对立的,但在“读音”上是统一的,所以说“通假代用字”的“通”就是“通”在“读音”上。如:“”旦多大雁药,“”众渡渡口陷。第一个“”是作为本义“鹤”用,第二个“”是“假借字”,被代替的字是渡河的“渡”,这就是“本义字”和“假借字”之间的读音总是相同或相近或相似。
纵横比较,彝文跟汉文一样属于单音节表意文字,他的使用价值就体现在每一个单字的“形、音、义”上,主要表现为:一是当你听到字“音”时,就可以写出该字的“形”和知道该字的“义”(同音字需要看字形);二是看到字“形”就可读出字“音”和理解字“义”;三是知道或理解字“义”,就可写出字“形”和读出字“音”。这是每个懂彝文的人时常都在使用的例子。说白了,就是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字形、字义和读音,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一看字形就知道表什么义,读什么音,这就是我们能用传统彝文解读各地考古发现刻划陶文的真正原因,并不象拼音文字那样,尽管读得出音,却要联系上下文推敲其意义,甚至要读完一大段后回头“按音寻义”,方能理解这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3. 值得注意的是彝文从造字结构到书写顺序,都是与人们的生理习惯相适应的,留传至今的彝文典籍文献,都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到边,先横后竖,先外后内;其连字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章;人们写起来、看起来、读起来都相当顺畅。但从四省区彝文字书写来看,有的地方把彝文字的书写顺序改变,把横着写的变成竖着写,甚至把字倒着写。例如:“鸡”字的写法:云南“”,贵州“”,四川“”。再如“面”字,云南写成“”,贵州写成“ ”,四川写成“”。又如“竹”字,云南写成“”,贵州写成“”,四川写成“”。从这些字例来看,不管是怎么写都没有脱离彝文字本身的造字规律。但有人说,把稍长的彝文字压扁,把方块形的稍稍拉长就成为统一规范的字形了,我觉得这不重要,只要遵循了彝族文字的造字规律和书写顺序就行了!
(三) 辩证地做好读音选择。读音是彝族文字规范统一中争论最大的焦点。
在西南这块纵横千里的土地上,因交通不发达,彝族同胞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但惊奇的是,在四省区彝文单字中,越是远古的字其统一性或一致性就越大,越是古老的彝语读音越是相通和相近,正如上述我到凉山考察时发现一样。很显然,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族文字本来就是一种统一的和通用的超方言文字,而且都是老祖宗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字。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把这些读音相同的彝族文字作为第一选字选音条件。比如:“”大家都读作“置”,都称为“酒”;“”叫“置夺”,称为“喝酒”等等。但我们也不能抛弃所有同音而不同义的单字,例如:“”是“大”的意思,“”是笑的意思,这两字在“读音”上虽然相同(相对四省区部分方言),但它们的字义是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在彝文单字中存在的同音不同义的单字,也不能取消这些字,如果取消了,就等于全面改造了彝文本来的性质和面目,人为地割断了彝文发展的历史,破坏了彝文准确的科学性和存在的社会性、必要性。因此,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着眼现实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别出心裁地去另搞一套,何况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和发扬。
目前,在六大方言、二十五种土语的广大彝族中,尚不能确定一个标准音来念读每一个字。怎么办呢?我觉得,只要是读音相同的大家都读一个音,不同的就用自己的读音。本着“相互靠拢、求同存异、统一使用”的共识,在为每个规范统一的彝文字标注读音时,各地读音相同者只标注一个共同的读音,读音不同者,可标注三至四个不同的读音作参考音点,我觉得这既符合四省区发展的实际,也能使四省区彝胞不论是在读音上,还是在感情上都能接受。至少,我们先解决了四省区彝族同胞“书能同文”的大事,至于读音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在“求同”上下功夫,在“存异”上相互学习嘛!我想这是大家所能接受的。
若就方言、土语的差异而论,汉语就大大超过彝语。既然彝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彝文和汉文又同属独体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表意文字,汉文能做到”书写同文”,为什么彝文就不能做到超方言呢?特别是技术特别发达的今天,要做到“书能同文”是能实现的,如果有人想标新立异、孤芳自赏地去创造另一种文字,去脱离四省区千百年来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实际,那不但无法解决彝文字规范统一的现实问题,还会成为彝族文字规范统一使用的障碍。
四、结语
只有坚持“尊重历史、相互靠拢、求同存异、统一使用”的共识,只有吸取凉山地区几次推行“新彝文”的失败教训,只有正确认识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重要意义,认识彝族语言文字出现差异的原因,认识解决规范统一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彝族文字的规范统一才会有序进行。我们不能把延续使用了几千年的彝文从我们手里失传,而是要好好地保护、传承、使用,不能尽打小算盘,搞山头文化,我们应该在思想上同心,在行动上同向,把“书能同文”作为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有效途径,只有做到“尊重历史、求同存异、相互靠拢、统一使用”的20字共识,才是解决彝族文字规范统一的关键。
1. 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 编纂 王天玺 张鑫昌 主编的《中国彝族通史》。
2. 《滇川黔桂彝文单字对比研究》,中央民族学院语言所彝族历史文献编译。
3. 果吉·宁哈主编的《论滇川黔桂彝族文字》,中央民族学院语言所彝族历史文献编译室。
4. 《贵州彝学》,贵州省彝学研究会编。
作者简介:陈福来 男 彝名:课欧吉立 1974年生,贵州省大方县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浙江大学易经文化创新应用课题组特聘研究员、大方县彝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原大方县古籍整理所所长。研究方向:古籍整理,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文化旅游等;联系地址:贵州省大方县委宣传部文产办,邮编:551600 联系电话:15885886199 邮箱:578321047@qq.com 微信号:cfl88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