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发:彝族十月年初探
作者 ​卢志发 2021-04-18
原出处:彝韵天地

岁时节日是人们用于适应时间维度的周期性转变,以调整人们生产、生活规律的社群活动时间。借助岁时节日,人们可以更加合理、有序地将信仰仪式、农事活动、社会交往、庆贺丰收等一系列关乎民间社会运行的生活事项排列在一根有节次起伏的时间链条上。岁时节日因其所具有的周期性、集体性、传承性等特点,在漫长的发展流变中,逐渐成为节庆民俗文化的载体。
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人的岁时节日中,最大最隆重的当推火把节和十月年。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造成彝族十月年一直没有个统一、固定的时间。既影响彝族人民的形象,又影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彝族民间十月年状况调查  

1.文献对彝族十月年的记载

民国《西昌县志·夷族志》:“倮俗每岁冬年(十月年)夏节(火把节)各一。以阴历建子月为岁首,庆贺新年,谓之过年,又不自月朔起,惟于是月冬至节之前后十余日内,黑夷自择吉期过年,各支虽先后不齐,而一支之中,自黑夷至娃子(奴隶和百姓),则皆划一也。夏节则在阴历季夏六月二十四日,为倮族火把节。”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越嶲厅志》夷俗志:“倮猡人……每岁六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十月朔日为大过年,必打牛羊跳锅庄,极贫者亦多实豆腐庆贺。”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东川府志》:“爨人,……诸蛮年遵大统,在雍正年间犹以建子月为岁首。……腊月二十四日祀社。”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治《贵州通志》普安府风俗:“夷人每岁以冬夏二季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屠豕宰牛,以祭其先,小儿各持火炬喧戏于市,如上元,除岁然。”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续云南通志》:“苦葱,爨蛮之别种,其在三猛者,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岁首。至期,烹年豕祀先,醉饱歌舞。”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续云南通志》引《临安府志》:“爨蛮俗或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节,(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至期,搭棚以敬天祭祖。”《续云南通志 • 南蛮志》:“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岁首。”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这些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历史上彝族十月年也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日期。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聚居区民间十月年状况

目前,我国各地彝族中,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等大城市,主要在各所在地的民族院校、彝学会或在该地的彝族学子牵头下,大多在每年公历 11 月 6日至 12 月 10 日之间选择一天,集体过“彝族十月年”。贵州省威宁县、纳雍县、织金县等地的彝族比较固定,都在农历十月初一、初二、初三过彝族十月年。云南省元谋县的凉山乡,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冬月或腊月的第一个属兔日过彝族十月年。20 世纪 80 年代,凉山州在州政府的统一下,规定每年的公历 11 月 20—22 日三天,为凉山州彝族十月年法定假日,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多在法定的时间内过彝族十月年,而民间依然各行其是,参差不齐,有的在州政府规定的法定假日过彝族十月年,有的按照自己的习惯随意选择自己喜好的日子过彝族十月年。而宁蒗彝族自治县,县政府每年都要请毕摩或历算师测算日期,放彝族十月年假期。宁蒗县也和凉山州的状况差不多,除大部分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和少部分农民在政府规定的假日过彝族十月年外,其他大部分尤其是农村随意性比较大。总之,北部方言彝族聚居区的十月年过年时间,极为混乱,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日期,从农历十月到十二月都有人在过彝族十月年。甚至,邻近的两个村子过彝族十月年的日期都不同,更别说一个县、一个州了。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凉山彝族年习俗 摄影:游小军

二、 造成节期不同的主要原因

1.三种历法的冲突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大多使用公历和农历两种,但彝族民间还使用一种一个月为 28 天或 27 天的星宿历。由于制定这三种历法的参照对象不同,三种历法无论在年周期天数上,还是在每个月的月周期天数上,都很不一致。这三种历法的不一致,导致了年节日期选择的混乱。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彝族民间对“彝族十月年”日期的测算标准对象的相互冲突

彝族民间选择“彝族十月年”的日期标准:一是冬季三个月的初十六到初二十九(忌讳农历三十这一天过十月年)之间十四天中某个吉祥日子;二是冬季三个月的豹星七日间某个吉祥日子,彝谚语说“ꈎꏅꍀꁵ”, 认为豹星七日是彝族十月年的最佳日期。而由于农历和星宿历月周期日数不一致,导致二者很难出现在同一时间。至少每四年中,有一年的豹星七日绝对不在农历下半月的初十六到二十九之间。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各地彝族民间在具体日子上的选择和忌讳

由于历史上彝族部落林立,各自为政。在各自黑彝统辖区内,都有各自的喜好和忌讳的日子,或忌猪日,或忌蛇日,或忌龙日,不一而足。甚至我的忌讳日就是你的吉祥日,逐渐形成传统。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气候差异

选择彝族十月年日期,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气候要凉爽到可以腌制腊肉、香肠,制作冻肉和储存食物。但由于纬度、海拔、地理等因素,彝族聚居区各地气候差异较大,高海拔的高山地区已经非常寒冷,而低海拔的河谷地区依然炎热。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政府的规定

政府在规定彝族十月年日期或放十月年假时,没有考虑上述的传统习惯和具体条件,违背了彝族的传统习惯和自然规律,民间老百姓很少在规定日期内过彝族十月年。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十月年的历史渊源

1.中国历法的变迁

中国历史上就曾经使用过不同的历法,《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曾“载时以象天,治气以教化”。颛顼历建亥,以现在阴历的十月为岁首。“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夏代建寅,以现在阴历的正月为岁首;商代建丑,以现在阴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代建子,以现在阴历的十一月为岁首。秦代改用颛顼历,汉初仍沿用秦代颛顼历。汉武帝时,由于以前的屡次改历,历法很不准确,出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的错乱现象,武帝命司马迁、邓平等人改颛顼历而另作太初历,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并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末。随着年历的确定,每年的年节风俗活动也就随着一年一度的固定日子沿袭下来。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与世界接轨,开始实行公历,称 1 月 1 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和农历并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公元纪年。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从彝族十二个月的月建看彝族使用的是太阳历

众所周知,今天使用的农历(夏历),月建是根据北斗七星之斗柄摇光星所指的方位而建。“夏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意思是现行农历的正月(第一个月)记为十二地支中的“寅”,即正月建寅。十二月北斗斗柄所指的方位在丑方,正月又指于寅位,“斗柄回寅”意即此。农历的十二月建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的月建与农历(夏历)不同,彝历是根据太阳的方位来制定一年12 个月的月建。北部方言彝族聚居区《年算书》中记载的内容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即“ꈨꅐꆿꄯꆪ,ꈨꐚꑙꃬ,ꒉꀐꃢꉌ,ꒉꂪꃅꏂ,ꈌꆏꈌꄷꉻ,ꇐꆏꇐꄷꉻ,ꑌꆏꑌꌋꈤ,ꑿꆏꑿꌋꈤ”(东方为虎兔,西方为猴鸡,北方为猪鼠,南方为马蛇,西北方为狗,东南方为龙,东北方为牛,西南方为羊)。《年算书》一般为毕摩所拥有,主要是用于占测时日的宜忌、推断吉凶祸福,但也有部分是关天文历法的内容。《年算书》中的这段文字,彝族人用八方概念,简洁而形象地概括了一年 12 个月中太阳的运行规律,也阐述了八方(空间)与十二属相(时间)之间的时空关系。它从东方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按照四正两个属相、四隅一个属相的规律,依次指出十二属相在八个方位所处的位置。彝族先民年复一年地长期观察太阳一年四季在不同的方位运转的规律,归纳出了一年 12 个月中,太阳南归北回的运行规律及其空间位置。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太阳南归北回的运行规律是:农历五月,太阳活动于猪方,于是为猪月;六月太阳活动于鼠方,于是为鼠月。凉山彝族用十二属相纪月的方法(月建)是:农历六月为鼠月、七月为牛月、八月为虎月、九月为兔月、十月为龙月、十一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月为蛇月、十二月为马月、正月为羊月、二月为猴月、三月为鸡月、四月为狗月、五月为猪月。彝族的历法是根据观察太阳活动的方位来制定月建,这很好地说明彝族人使用的是太阳历。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区分南归、北回中,太阳虽出没于同一位置,而春、夏、秋、冬四季各异的情况,彝族先民用非常巧妙的办法:除南、北以外,“南归”看日出方(ꁮꏮꁱꅐꉜ),一律记为“东”;“北回”看日落方(ꁮꈪꁱꐚꉜ),一律记为“西”。即夏至后入鼠(子)月,日始南归;冬至后进入马(午)月,日始北转;牛(丑)月,日南归出东北(ꑛꌋꉻ);羊(未)月,日北归落西南(ꑿꌋꈤ);虎(寅)月、兔(卯)月间于秋分前后,日北归而出正东;猴(申)月、鸡(酉)月间于春分前后,日北回而直落西;龙(辰)月,日南移出东南(ꇐꄸꉻ);狗(戌)月,日北迁落西北(ꈌꄸꉻ);蛇(巳)月,日南移至南而冬至;猪(亥)月,日北迁至北而夏至。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需说明:各地彝族,云南、贵州彝族受汉族夏历的影响,使用夏历(农历)月建,即正月为虎,二月为兔,三月为龙,四月为蛇,五月为马,六月为羊,七月为猴,八月为鸡,九月为狗,十月为猪,十一月为鼠,十二月为牛。凉山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各地的“首月”即“正月”生肖也不同。毛筠如《大小凉山之夷家》记载:“……各地夷人之历法比较,纪日完全相同,纪月则差错有三种,如宁属(今凉山)夷人之马月,则挨云南边境之彝人,已为羊月,而雷、马、屏、峨之夷人又已为猴月矣。至在凉山亦不统一……不相纠正也。”《峨边县志·夷情·夷人风俗习惯》中的记载是:“正月猴月,二月鸡月,……十一月马月,十二月羊月。”彭玉章的《美姑彝族习惯的记时法》则说“月份概以十二属相为称,即一月属鸡,二月属狗……十二月属猴”。说明历史上凉山诺苏地区,正月的月建存在四种混乱的局面:有马月(凉山大部分地区)、羊月(宁蒗、华坪、永胜等地)、猴月(雷、马、屏、峨)、鸡月(美姑等地区)(ꍝꀂꋌꂷꃅꆪꌠꐥ,ꑿꆪꌠꐥ,ꑙꆪꌠꐥ,ꃬꆪꌠꐥ)。这一月建差异的问题,至今存在。凉山彝族各地“首月”月建不同的问题,此处不再赘述,需另作研究。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彝族十月年为年终节令

凉山民间有“ꈎꈤꇁꆏꏅ,ꆪꈤꇁꆏꊒ”的彝族谚语,道出了彝族“年尽则过年,月尽火把节”的古老习俗。对于彝族十月年的起源,彝族远古先民留下了不少民间传说。相传,古时候,上天有七只豹子下到人间吃人,于是人间就兴起“库史”抵御食人的豹子。至今,彝族民间有“ꈎꏅꍀꁵ”(过年给豹子),“ꍀꈌꅪꎙꀕ,ꌩꏓꍀꈌꋍ”(豹口红彤彤,过年砍柴堵豹口)的谚语。日肯星为红色的一颗星,状如豹子的嘴唇,过年砍柴选择在日肯(豹口)一天最好。这实际是对彝族人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经使用过的 28 日(或 27 日)一个周期的星宿历的记忆。彝族历史上,应该使用过许多历法,如星宿历、十月太阳历、颛顼历、夏历(阴历)、商历、周历等。这些历法多少曾经对彝族人的生产生活产生过影响。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的月建与农历(夏历)不同,农历(夏历)属于太阴历,彝历始终以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制定,属于太阳历。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语中称“年”为“ꈎ”(库),其义为转、回、回转、回归。彝族时空观念中一般把太阳移动到最南的端点为起始点,太阳冬天日落点南移到最南端(南回归线)后,不再南移,在此停留几天后又往北回归,此端点称之为“ꁮꈪ”(布古),意为“太阳转回点”(南回归线)。然后到夏季时太阳落点又移到最北的端点(北回归线)后,就不再北移,此端点称之为“ꁮꏮ”(布久),意为“太阳回归点”(北回归线)。此后日渐南移,直到最南的端点(南回归线)。太阳从最北的端点到最南的端点,再回到最北的端点往返一个周期就是一年。往返周期即太阳在冬至(南回归线)——夏至(北回归线)——冬至(南回归线)往返一周。彝族人把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的周期称为“ꈎ”,即一年。这一往返周期即将结束,就是一个年周期的终节时令,就要举行大庆大祭,庆丰收,祭祖先,彝语称“库史(ꈎꏅ)”,即十月年,是辞旧迎新的岁时节日。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太阳往返一周期即将结束的时间,应该在太阳落点南移到最南端(南回归线)时的“ꁮꈪ”(布古)前后日子,即彝族十月年的日期应该在冬至前后。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唐宋以后随着彝族势力的衰弱,夏历(阴历)在彝族聚居区的流行,许多彝族历算师和毕摩试图将彝历换算,与夏历(阴历)相一致。但由于夏历(阴历)各年各月的不规则性和彝汉制定历法时的参照物各不相同,这些试图换算彝历的历算师和毕摩们大都无能为力,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彝族《年算经》就有这些换算过的痕迹。再加上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诸如十九年七闰、百年一加闰、千年减一闰等天体运行周期的规律所带来的天文历法的复杂性,导致了彝族传统固有的年月节庆日期的混乱,出现了整个冬天彝族各地都在过彝族十月年的难堪局面。甚至出现了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接近春节前六天,为彝族星回节(十月年)的不伦不类的文献记载。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年节活动能聚合人心 

古老的彝族十月年,从历史中走来,通过漫长的传承和凝练,饱含着彝族先人的经验智慧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岁时节日。彝族十月年,一般历时三天,即“库史窝色(ꈎꏅꃮꌋ)”“库史多博(ꈎꏅꅂꀨ)”“阿普博基(ꀊꁌꁧꏸ)”三天。如再算上节日前的准备时间以及年后相互拜年、串门走亲戚的时间,长者可达五六日甚至十来日。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正是利用这一节日闲暇敬献祖先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同时也让自身得以休养生息,并使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睦。这些有关十月年的仪式活动在运作层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家庭成员的全体参与性。以十月年为载体,彝族家庭关系的聚合和族群文化认同意识的强化 , 也正是通过家庭模式的过年方式为媒介起作用的。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尽管传统的彝族十月年持续时间只有数日,但它却高度浓缩了彝族的节庆文化、伦理文化、饮食文化、社交文化和体育娱乐等方方面面的生活文化,成为彝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透过十月年祭祖、祈福、迎新、拜年等各项年节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崇宗敬祖、团结互爱的精神内核。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十月年,同其他岁时节日一样,因其所具有的周期性、集体性、传承性等特点,在漫长的发展流变中,逐渐成为民俗节庆文化的载体,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彝族璀璨多姿的节日生活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席卷而至,彝族十月年这一传统岁时节日文化也无可避免地在不断挣扎、传承和演变。现代背景下,传统的彝族十月年正在经历一次互动、调适与适应的过程,在年节内容、过年方式、年节功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总述

如上所述,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造成彝族年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时间。既影响彝族的形象,又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尤其是给自治县人大和政府为民族节日的立法、放假日期的选定带来了诸多不便。为适宜时代潮流,宁蒗县人大、县政府等部门充分认识到了统一彝族年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以彝族广大民众的文化诉求为导向,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做深入的调研和探讨,力争为统一彝族年时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通过调研,特提供以下几个方案,以供决策参考: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是结合天文历法、民族习惯、气候差异等特点,请毕摩、占星历算师和有关的专家学者共同论证研究,测算出以后 10 年的具体彝族十月年过年日期。以十年为周期,到这 10 年周期的最后一年,接着再测算出下一个 10 年的具体彝族十月年过年日期。该方案的优点:符合民族传统习惯,彝族民众容易接受,便于统一和执行。缺点:各年的彝族年放假时间不统一,略显混乱。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是统一在农历十月(ꇐꆪ)或冬月(ꏂꆩ)的下半月的初十六至二十九日的某三天,定为自治县法定的彝族十月年放假日期,写入《自治条例》。该方案的优点:整齐统一,政府方便。缺点:与民族传统习惯相悖,彝族民众不易接受,在彝族民众中很难执行和推广。尤其是有的地方忌讳冬月(ꏂꆩ)过节;有的地方因为气候原因,农历十月(ꇐꆪ)过节为时尚早。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是全面服从“昭觉共识”。2014 年 7 月,在四川省昭觉县城,由彝学专家学者、天文历法专家、毕摩历算师代表共同研讨,“就以下问题达成共识:一、关于各地彝族新年的名称,彝语保持其传统称谓‘库史’(ꈎꏅ)。汉语则根据彝族传统历法统一表述为‘彝历年’。二、关于各地‘彝历年’的时间制度安排,以十月太阳历为准据,恢复‘布古’(ꁮꈪ)即‘冬至’为岁首之日,节期三天保持不变。三、关于各地“彝历年”的年节内涵,当以传统为本,同时充分尊重各地民众的文化选择,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角度,更好地维系‘彝历年’的代际传承。四、希望通过各自治州、县及彝族聚居区的政协、人大就此问题,积极建言,通过适当途径以法定形式将‘彝历年’纳入本地节假日的制度安排,以期最终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全面恢复‘彝历年’的节日传统。”该方案的执行,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宣传和推广,方可逐步实施。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是变通服从“昭觉共识”,将杀猪日期与彝族十月年分开。杀猪日期任由民间自行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政府不予干涉,但不予放假。政府则以“昭觉共识”倡导的“布久”即冬至为岁首之日起放假三天,作为彝族十月年法定假日。该方案的执行,如果政府不采取强有力的宣传和推广,可能会半途而废。因为在新形势下,为适宜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一项民族文化的改良运动,涉及一部分彝族传统文化的改变。在宣传、推广和执行中,必须具备破旧出新,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3a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云南彝学学会 彝韵天地。
审核: 黄宇东;编辑:马志钱  李霞。
作者简介:卢志发,男,彝族,1967年生,云南宁蒗人,中共党员,现为宁蒗县民族文化研究所毕摩文化研究室主任,副译审。主要从事彝族文化研究和彝文典籍毕摩经文的整理、翻译等工作。先后主持并完成5个省级项目;出版有《小凉山彝族祭祖仪式》《玛木、尔比、克智选集》等2部学术专著,《宁蒗彝族祭祖安灵经》《武遮译注》《彝族颂毕祖经通释》等5部译著,主编丛书《小凉山彝族毕摩典籍集成》(1-10卷),执行主编《宁蒗彝族民间音乐》和《小凉山彝族文化研究丛书》(1-3卷),参与《彝族千家姓》《中国彝族谱牒选编·云南卷》等多部书的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获得省部级奖项一篇。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