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彝文典籍在香格里拉彝族群众中的运用及现实意义
作者 马建军 2018-04-15
原出处:彝族人网

  (提示:本文内容有彝文字符,如彝文字体无法正常显示,请先下载安装彝文字库并在浏览器的兼容模式下阅读本文。点击下载彝文字库>>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据《中甸县志》记载,香格里拉彝族,最先于清光绪年间先后从四川冕宁、盐源、喜德等地分三批迁入香格里拉境内,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百年来,他们在接受和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知识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同时传承着古老的彝族传统道德文化。而古老的彝族传统伦理道德典籍《ꂘꃅꄯꒉ》(玛木特依)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高度体现和浓缩,是彝族人民对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等各种矛盾关系作出评判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在香格里拉彝族群众中运用较广泛。对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和促进香格里拉民族大团结发挥着其积极的作用。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个系统的思想体系, 内容十分丰富, 本文粗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彝文典籍《ꂘꃅꄯꒉ》(玛木特依)《ꇐꀴ》(格言)在彝族群众中的运用情况及现实意义作初步探讨。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人像 马建军/画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崇尚勤俭节约,憎恶好吃懒做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勤俭节约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彝族人民中同样受到重视。彝族父辈们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引用彝文典籍《ꂘꃅꄯꒉ》(玛木特依)以及彝族《ꇐꀴ》(格言)中的警世名句对子女或晚辈进行教育。彝文典籍《ꂘꃅꄯꒉ》(玛木特依)中有很多涉及到勤俭节约的名句,如:“ꈪꑌꍣꑌꌠ,ꈁꒉꅉꎆꊌ;ꉉꇮꀠꇮꌠ,ꈁꒉꅉꐋꊌ;ꒉꀮꑘꑌꇿ,ꎇꃀꋂꑌꇿ,ꁍꑗꑭꑌꇿ,ꃰꊿꈪꑌꇿ;ꎇꃀꋂꑌꌠ,ꋂꀱꆊꐛꇁ;ꁍꑗꑭꑌꆏ,ꑭꁏꋚꐛꇁ;ꃰꊿꈪꑌꌠ,ꈪꑌꌠꈚꇁ;ꎭꌺꉌꈪꑌ,ꈚꅍꋚꀋꒌ;ꎸꈌꉌꈪꑌ,ꇇꋌꒉꀋꅝ;ꈪꑌꑌꑿꆫ,ꑌꑿꀻꎆꇁ;ꈪꑌꆿꍯꃅ,ꆿꍯꋦꀺꎆ;ꑌꑿꆫꌠꃤ,ꆿꍯꃅꌠꃤ;ꋍꑷꈚꂰꆹ,ꊨꃀꌕꐂꐛ。”(意为:“勤俭有志者,走到那里都能挣钱;谦虚礼貌者,走到那里都能交友;水缸不空好,牛羊喂盐好,土地肥多好,人类勤快好;牛羊勤喂盐,喂盐会长膘;地中有肥料,肥料会变粮;勤俭有志者,生活会富裕;穷人有志气,不讨富人饭;猎狗有志气,不喝洗手水;勤劳放牧者,六畜得兴旺;勤俭种庄稼,粮食吃得饱;牛羊属于放牧者,粮食属于耕种者。一家要想富,要有三把锄。”)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道德把勤俭作为一个人成家立业和做人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来看待,让子女以及后辈去恪守遵行。他们认为只有勤劳付出,才会有收获,才会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日子才会过得舒心,很多事实也证明了用这种方法教育子女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如经常受到父辈的教育或学习过彝文、懂得彝族文化的年轻人无论是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能够体现出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道德素质,而且家庭的生产生活也都比别人优越得多。 他(她)们在生活中勤俭节约,生产勤奋积极,家庭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他们虽然不能成为时代发展的楷模, 但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的区域内起到了模范作用。 彝族人民以勤俭为荣,勤俭在彝族人民生活中也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只要正确引导彝族人民学习、发展其具有积极因素的道德文化,对推动香格里拉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和促进香格里拉民族团结进步无疑会起到其应有的积极作用。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反,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为彝族人民所看不起。《ꂘꃅꄯꒉ》(玛木特依)中说道“ꋍꑷꎭꂰꆹ,ꑷꇤꌕꏢꐛ,ꎽꇑꃏꆹꃅ,ꑳꈬꑳꇌꏮ。”意为“一家走向穷,烟袋有三个;游手又好闲,房前屋后转。”认为一个人懒惰,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一生就会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就会穷困潦倒,最终只会走向衰败。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尊崇诚实守信,憎恶背信弃义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把诚实守信当作一条重要的处世原则。《ꂘꃅꄯꒉ》(玛木特依)中讲道:“ꀺꃅꊈꌐꐊ,ꊈꌐꊿꃝꇁ,ꇮꃅꐋꀨꐊ,ꐋꀨꊿꉂꇁ。”意为“诚实处姻亲,姻亲争联姻;诚实处朋友,朋友看中我。”认为诚实守信才能得到姻亲,才能得到亲人以及朋友的尊重和认可,才能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彝族格言中也讲到:“ꃰꊿꇫꐥꌠ,ꀂꎪꌠꄡꀨ,ꋍꑍꎪꑲꆏ,ꊰꑋꐋꀋꊌ,ꀂꈱꌠꄡꊏ,ꋍꑍꈱꑲꆏ,ꊰꑋꎲꁧꂵ。ꉌꂵꑌꀋꎪ,ꅇꂷꑌꀋꎪ,ꃅꇏꑌꀋꎪ。ꃰꐛꁦꀑꋍ,ꅇꏤꑘꄡꎪ,ꉐꐛꈝꃀꈘ,ꅇꏤꆹꄡꎪ。”(意思是:“世上的人们,对人莫失信,一日若失信,十日无友交。对人莫行骗,一日若行骗,十日会蒙羞,心中若诚恳,话语会诚实,行为也诚信。大雪封山顶,诺言不能违,骤雨冲大路,诺言不能背。”)香格里拉彝族人民认为诚实是连接友谊的纽带,谎言是劈开友谊的斧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求每一个人都要诚实对待家族、亲戚、朋友以及所有人。守信更是彝族的传统美德。他们恪守诺言、讲求信誉、无论划分地界、解决民事纠纷、缔结婚姻,还是买卖土地、交换物品、往来债务及从事宗教活动等,均坚决实践着守信原则。把言而无信视为丑恶行为,为世人所唾弃。《ꂘꃅꄯꒉ》(玛木特依)指出:“ꀿꀋꁨꐥꉆ,ꃀꀋꁨꐥꉆ,ꏤꎪꐥꀋꉆ。”(意为:“无父可生存,无母可生存,失信不能活。”)从中反映出背信弃义者,不仅失去朋友和亲人的信赖,而且会祸及自己,最终只会自取其辱。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尊崇谦虚谨慎,憎恶骄傲自满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香格里拉彝族人民历来把谦虚谨慎作为一种美德, 一种高尚的人格境界来追求。 而骄傲自满、惟我独尊的人被人们看不起。《ꂘꃅꄯꒉ》中讲到:“ꊾꀺꊾꑳꆏ,ꅇꉉꐯꀋꌸ;ꌠꃅꅇꎔꆹ,ꉌꃀꆻꄧꅐ;ꌠꋋꅇꄸꆹ,ꇥꉢꆻꃹꅐ;ꈌꃚꉐꏠꌠ,ꈁꒉꅉꐚꊌ;ꈌꀺꉑꑳꌠ,ꈁꒉꅉꐋꊌ;ꃅꀺꉏꑳꃅ,ꈁꒉꅉꑊꊌ;ꌺꋍꅇꉉꆏ,ꈁꅇꀀꅇꄷ;ꅇꃅꀐꇬꈎ,ꅇꄸꀑꇬꁠ;ꌟꃅꅇꂄꉉ,ꀀꈌꀀꌻꑘ;ꌠꋋꅇꄸꉉ,ꀀꈌꀀꁮꐚ;ꅇꄸꅋꏸꐊ,ꅇꎔꏂꅪꁌ;ꅇꊰꅇꉬꇬ,ꅲꂿꅇꇬꐥ;ꀀꃌꍗꀋꌸ,ꃥꑟꇁꇬꉜ;ꀀꌺꍗꀋꌸ,ꐋꐊꒉꅉꈫ;ꑌꑿꐥꇮꆏ,ꅥꇓꋌꀋꌸ;ꃰꊿꐥꇮꆏ,ꃆꑘꋌꀋꌸ。”(意为:“文明礼貌者,说话互不伤;谦者说良言,发自肺腑语;小人说恶语,唇齿间弹出;不怀好心者,处处结冤仇;言行文明者,处处有朋友;礼貌贤能者,处处受尊敬;小人说话时,句句唯我尊;良言救人命,恶语断人命;智者善良言,言语益自己;愚者不善言,言语害自己;恶语似毒汁,良言值千金;言语不再多,真理有一句;妻贤不用夸,要看待客时;子能不用说,要看交友时;牛羊不生事,不被石头打;人类守规矩,是非不寻他。”)认为聪明有涵养的人说话、办事十分注意分寸和场合,为人谦虚谨慎,受人尊敬。不学无术、愚笨鲁莽的人,所到之处口出狂言,目中无人,遭人嫌弃。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惟我独尊,而要礼貌待人,为人谦虚。这些论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人们道出了寓意深刻的人生哲理,提出了“谦受益,满招损”的伦理观念。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尊崇团结和谐,憎恶挑拨是非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夫妻、弟兄、姊妹、家庭、邻里、民族等之间团结和谐的重要性。 认为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和谐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础。《ꂘꃅꄯꒉ》(玛木特依)中认为:“ꃌꇁꒆꄮꆏ,ꑲꋦꌣꈚꏂ。ꋍꑷꋯꑌꆏ,ꑌꑿꀺꎆꇁ;ꃌꒆꋯꑌꆏ,ꑷꈒꁨꇉꇈ”(意为:“夫妻若和谐,发家又致富。一户团结紧,牧业得发展;夫妻团结紧,屋内亮堂堂。”)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关系的和谐是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邻里是家庭地域位置的邻近,生活空间相连接的一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社会联系,邻里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延伸。邻里之间朝夕相处,犹如一个大型家庭,彼此交织着多方面的生活关系。邻里关系融洽是社区稳定的前提,邻里关系的好坏、是否团结和睦,对每个家庭都有很大的影响。 彝族谚语说:“ꈜꎴꏣꑟꈛꑌꃷꇑꀋꐰ,ꈛꑌꃷꇑꑌꉂꋌ。”“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如家门。”《ꂘꃅꄯꒉ》中用非常诚恳的话语告诫人们:“ꃷꇑꈌꄤꅥ,ꈌꅥꂿꌋꑳ。ꌠꃅꃷꇑꅇꀋꎹ,ꈌꃅꃷꇑꃮꀋꍀ。ꐋꆹꀊꑌꇿ,ꐚꆹꀂꑌꇿ。”(“莫打邻居狗,打狗伤主人。好汉不告邻居状,好狗不咬邻居猪;多交朋友益,少树敌人好。”)彝族人民非常重视日常生活中与邻居的关系,他们以与邻居的团结、和睦作为衡量人们的道德标准,形成一种代代相传的道德标准。彝族人民不喜欢背后议论人或揭他人之短,视背后议论别人的人为无能,认为不如别人才会说别人的坏话或揭他人之短。团结互助是彝族人民的一种高尚品格,他们认为相互帮助,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在彝族人民中无论那家遇到困难或遇到病痛,不用号召也不用组织,邻里和亲友们都会主动去帮助。即使平时互相有些怨恨或者有些矛盾,但遇到灾难时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互相帮忙,从不去计较个人恩怨,体现出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也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每一次困难解决过后,人们的亲情、友情又一次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样世世代代相传,耳濡目染承继不败。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ꂘꃅꄯꒉ》中指出:“ꋍꑷꋯꑌꆏ,ꌺꇖꋦꀺꎆ,ꋍꏅꋯꑌꆏ,ꐧꋦꀻꎆꐳ,ꈏꇓꋯꑌꆏ,ꉈꇓꊿꃪꇁ。”(“一家能团结,儿孙就发达,一方善团结,一方发展快,人民团结紧,外敌望生畏。”)和谐社会,不仅仅是单个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还包括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ꅺꊈꄯꒉ》(勒俄特依)中也认为各民族同出一祖,血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维系,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以遵纪守法为荣,以偷盗行骗为耻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道德文化十分注重和强调维护社会现有秩序,主张个体顺应群体,恪守社会公德,重视社会制度建设,认为没有制度就没有规矩,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制度和规矩。若没有一定的制度和规矩的约束,人类就会失去生活秩序和生存法则。彝族传统道德文化讲求善恶分明,嫉恶如仇,对善行多有推崇,对恶行严厉惩处的习惯。《玛木特依》中说:“ꂄꃅꂄꀋꀱ,ꂄꃅꌠꀋꊌ;ꄸꃅꄸꀋꏿ,ꄷꄮꈨꀋꁨ。ꃰꊿꄹꀋꁨ,ꏦꇔꏦꃤꄻ;ꄹꏦꀋꄻꑌ,ꐧꋦꀻꀋꁨ。”(意为:“行善无善果,无人来行善;作恶无恶报,恶事不间断。人类讲文明,必先立规矩;不立德与法,人间无正道。”)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各民族都有禁止偷盗的谚语或民间道德力量,彝族素有严禁偷盗行骗的道德规范,尤其是盗窃行骗邻里为人们所不齿。《玛木特依》中诚恳地告戒人们:“ꐧꃅꀊꌺꇖ,ꎆꉂꈐꄤꆹ,ꄸꄸꈐꌠꄸ,ꈐꌠꇐꀊꑌ,ꈐꎆꈐꆞꀠ,ꈐꆞꏧꑐꑐ。ꋚꇢꑷꄤꐷ,ꎸꇢꑷꄤꈐ,ꌺꐥꈐꃢꆹꄤꇢ,ꅪꐥꈐꋚꆹꄤꋠ。ꋍꈭꈐꁖꆏ,ꋍꍂꇐꀋꑌ。ꃱꉩꅐꅲꑌ,ꈐꐛꅐꂸꅲ,ꑳꐷꅐꅲꑌ,ꎲꇐꅐꂸꅲ。”(督木的子孙,贪才莫要偷,偷者最可耻,偷者无道德;偷钱换裤穿,穿着不光彩。 贪饭莫要偷,贪肉莫偷鸡。 好汉不穿偷来衣,管事不吃盗来食。一旦暴露时,终身蒙羞耻。饥饿能熬过,盗名难消除,偷盗能忘记,羞耻洗不掉。)认为偷盗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从道德上进行谴责,而且对各种偷盗行为有严厉的处罚规定。这些处罚措施与处理偷盗案有关的“ꇐꀴ”(格言、谚语),历来作为村规民约被香格里拉彝族人民所遵循运用。格言中讲的:“偷盗无朋友,行骗无挚友。”更是直接道出了偷盗行骗的严重后果。至今,彝族传统文化中严禁偷盗行骗的道德规范和处理偷盗案件的有关格言,作为一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在规范着香格里拉彝族人民的行为,对保障社区和谐稳定等方面仍起着积极的作用。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尊崇尊老爱幼,憎恶野蛮无礼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个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尊老爱幼一向为香格里拉彝族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彝族典籍《ꂘꃅꄯꒉ》(玛木特依)中讲到:“ꌺꇖꇬꐥꌠ,ꀿꃀꈌꄤꀱ,ꀿꃀꈌꀱꆏ,ꃅꇐꂴꆽꃅ,ꉌꆐꊂꆹꅑ,ꀿꄸꃀꄸꆹ,ꁧꀑꉒꏂꌡ,ꉬꑌꐰꆹꇐ,ꂸꉬꐰꆹꇐ,ꀑꑍꂸꐰꑌ,ꊂꑌꐰꆹꇐ。ꀄꊭꃅꋍꑍ,ꃢꉘꈚꇢꄉ,ꉙꇰꂘꇱꄉ。ꀿꃀꌺꉘꎭ,ꀿꃀꑴꃅꄉ,ꈌꆍꌗꉘꐊ,ꈌꆹꂿꉘꍈ。”(意为:“后代儿孙们,莫顶父母嘴,劣行做过后,后悔来不及。 父母再无能,好象山冈云,对也将散去,错也将散去。当你幼小时,衣食养育过,谆谆教导过。父母养子苦,恭敬对父母,和颜悦色处,美味佳肴献。”同时,他们认为还应该:“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名。”)这正是: “ꌳꉔꀉꂿꍔꇁꑌꅉꃅ,ꌺꄸꀉꂿꍕꇁꑕꅉꃅ。”(子贤能,父母扬眉吐气;子愚昧,父母缩手缩脚)的真实写照。香格里拉彝族把尊老爱幼作为一种人人都必须遵循的美德和社会风尚来要求人们。彝族传统道德把虐待老人看作一种罪大恶极的行为。虐待老人者不仅被社会舆论所谴责,还要受到传统习惯法的严厉惩罚。如殴打老人,就会受到族人的严厉指责,并根据传统习俗,必须杀猪宰羊、买酒一坛,织一件崭新的披毡,当着族人众长辈的面悔过赔礼,方可得到族人的原谅或饶恕。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传统社会中,由于社会道德和习惯法的双重作用,加之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虐待老人致死的事例是非常罕见的。彝族传统道德在强调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同时,还要求为人父母者须宽厚慈爱而有礼仪,不仅要供给幼小的子女以衣食,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成为有道德、懂规矩的人。为兄长者对幼弟要慈爱而友好,为弟的对兄长要恭敬顺从而不马虎,但是在处理一些纠纷或家务时,提倡贤者为先,听从有能力的,不论大小和兄弟。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道德十分注重为人处世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倡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等。憎恶和排斥游手好闲、背信弃义、骄傲自满、破坏团结、偷盗行骗、虐待老人、欺辱妇女等。彝族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念,蕴涵着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对稳定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制度和秩序的追求,是彝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之所在。要使彝族人民进步、发展,能更多地为香格里拉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做贡献,就必须让更多的彝族民众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并去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和历史,指导他们正确地学习和运用好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并认真研究和挖掘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做好我州民族团结工作,从而提高彝族地区公民道德素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马建军((ꎰꇩ`ꈌꉐ)),彝名硕果•可汗,男,出生于1978年12月,于2011年3月份从基层卫生院调到迪庆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2012年6月取得助理记者资格,2012年12月至今在编辑部担任编辑工作。从2005年底到2013年,不间断在《迪庆日报》上发表民俗文化及书画作品, 2013年3月,调入迪庆日报社工作,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担任记者职务,期间,共采写稿件500余篇新闻稿件,发表美术作品40余幅,图片新闻260多幅,多篇论文和民俗文化作品在《迪庆日报》副刊发表,深入基层采访5次,80余天,采写了一批反映基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州各地农村变化的新闻稿件,多篇获得各级新闻奖。在担任编辑期间,除完成编辑工作外设计、制作各种栏目标志、公益广告、节庆版面等200余幅,采写新闻稿件200多篇,拍摄新闻图片100多幅,本人编辑的多个版面、摄影、书法、通讯等获得国家、省级奖项。通讯《三万元也不卖这棵树》获得2013年度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 2015年荣获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优秀图片编辑”称号,在2015形象中国•百家媒体聚焦黄石全国新闻摄影采访活动现场摄影大赛中摄影作品《集市摊点》获得佳作奖,通讯《西当纪行》在2016年第32届云南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二等奖,通讯《“娃娃亲”已成过去时 彝家婚嫁如今变化大》获得2016年度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奖(网络通讯类)一等奖,书法作品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报业书法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2016年全州手抄党章书法大赛中获3等奖,美术、书法作品多次在州内书画展中入展。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A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