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整理者之一黄铁,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1953年10月发起、领导了对《阿诗玛》的搜集、发掘和整理工作,长诗于1954年出版。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现代著名诗人李广田执笔修订的新版本。
《阿诗玛》是一部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学遗产,是彝族支系撒尼人民口头流传的美丽而富有特色的长篇叙事诗。在已挖掘整理的少数民族的叙事诗中,也是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一部,它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一、诗性情节的构筑和诗性人物的成功塑造。途事诗离不开情节,而诗的情节,又必须具备诗的性质。该诗的情节就具备诗性特点。从阿诗玛的出生、成长、拒媒、遭劫,到阿黑的救妹、对歌、杀虎、射箭,直到阿诗玛兄妹胜利返乡和阿诗玛遇难变成回声,整个情节都充满着诗性精神。这些情节还但高于一般的生活,而且具有诗的韵味和诗的节奏。随着诗性情节产生的,是诗性人物的塑造。阿黑、阿诗玛兄妹的形象不仅有着诗的理想的光辉,而且人物本身就有着诗的素质。阿诗玛是一位聪颖、美丽的少女,撒尼人用无数美好的比喻来描绘她:“天空闪出一朵花,天空处处现彩霞,鲜花落在阿着底的上边,阿诗玛就生下地啦。”在劳动生活和锻炼中,心灵手巧的阿诗玛养成了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被抢到热布巴拉家后,面对金银财宝,她说:“你家金银马蹄大,我也不稀罕。”在黑牢里,她仍一心想着与家人团聚。这种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坚强不屈的性格,正是撒尼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尽管阿诗玛被山洪冲走,但撒尼人用优美的想象赋予她永恒的生命--她变成了“日灭我不灭,云散我不散”的山谷回声长留人间。这种诗性结局,正是阿诗玛诗性性格的集中体现。阿诗玛的哥哥阿黑是一个近乎神的英雄人物。如果说阿诗玛是撒尼人美与善的体现者,那么,阿黑则是撒尼人心目中德与力的象征;如果说阿诗玛是撒尼女青年的集体表象,那么,阿黑则是撒尼黑青年的集体体现。在他身上,显示了撒尼人非凡的智慧和力量。在救妹过程中,这种智慧在他身上得以集中显现。在比赛、打虎、射箭中,他凭着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力量斗败了坏人,救出了妹妹。显然就生活的真实而言,这些凭他个人的力量是难于办到的。正因为他显示着一个民族的德性与力量,于是,他无所不能。他是这个民族正义、智慧、力量的化身。阿黑形象的成功塑造使长诗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光辉。
二、诗性手法和诗性语言的出色运用。首先,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没有采用写实方法,而是采用浪漫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诗性手法,凸现人物的智慧与力量,勤劳与勇敢,善与美。这种神话手法的运用,还增强了作品的传奇色彩。以奇写实,以奇写真,不但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同时也让人觉得更真实可信。因为这是一种诗的真实。其次,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与塑造人物的浪漫手法相反,作者采用的语言则是一种平实朴素、纯净自然的口语,不少段落,象是顺口说出的自然、生动的白话,读来不但亲切动人、耐人寻味,而且具有一种素朴的诗的韵味,一种恰似天籁的音乐美。而诗中大量运用的新奇的比兴手法和反复、排比、陪衬、对比、夸张、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叙事诗具有了较强的抒情性,也使诗的语言显得妙趣横生、诗意盎然,特别是回环手法的运用,使长诗具有了一种和谐动人的旋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