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彝走廊——群山峻岭间的沧海桑田
6月20日至2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文博专家和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人齐聚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参加了由凉山州博物馆主办的“横断山区暨藏彝走廊考古学研究协作会”。协作会上,凉山的安宁河流域考古发现、盐源县青铜文物、会理县金沙江边的石棺葬等凉山文博成果展现在与会者的面前。同时,凉山周边的云南滇池边的考古发现、西藏卡若遗址的发掘等横断山区和藏彝走廊的文博成果也集中展示……凉山在藏彝走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专家们对凉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中心主任段渝说:“凉山这个地方的古代民族是在小生态里生活的,形成一块块的小文化,后来壮大形成流域文化。从考古上说,凉山非常复杂,因为许多民族南来北往从这里经过,北到西北高原南到东南亚,古代的凉山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凉山文物有几个‘源’,一是成都平原的巴蜀文化,二是北方的草原文化。这两个文化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碰撞,使当地的文化呈现多样性,因而这里的文物表现出与巴蜀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有关。”
四川大学的考古专家李永宪说:“凉山是文化富集的地方,而且其文化呈现交叉性。凉山在古时人口非常多,非常繁华。”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民族学专家李星星曾在凉山地盐源下乡当知青,他对凉山非常熟悉:“凉山处在横断山东部地带,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都从境内经过。世界上好像除了凉山再没有其他地方处在3条大河交汇的地方,因而地理位置很特殊。从自然角度看,凉山的水能资源富甲天下。从文化上看,安宁河东西两侧的台地很适宜人类居住,以前就有邛人生活,是文化沉积厚重的地方。而盐源坝子开发相当早,那里曾经有笮人生活过,笮人是今天纳西族与摩梭人的先民。凉山境内汉以来的还有牦牛羌、白狼等部落。彝族先民是从昭通过金沙江进入今天的凉山境内后势力渐大,慢慢占据凉山。凉山彝族社会很特别,当时没有国家制度,只有家支制度,所以彝族文化相当复杂。现在凉山相比外面发展迟缓,因而国际社会很关注凉山。凉山有许多发展机遇,所以我提出:凉山是大西南开发的制高点。我也有些担忧,凉山在经济与旅游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弊端,文化包装有可能对传统文化造成破坏,使一些文化消失、一些文化歪曲,这就需要人们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过去已有许多省内外文博单位与凉山文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这次协作会的召开,将会有更多的合作。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肖明华说:“凉山和我们云南省的许多地区构成了金沙江流域青铜文化区,我们又都处在南丝路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使我们两地连在一起,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凉山的合作与研究。”
另外,协作会上,川师大巴蜀文化中心与凉山州博物馆共同成立了“金沙江文化研究所”,该机构将进行金沙江流域古代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调查研究,为凉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在高校传播文博知识。协作会的召开,将使凉山的文博工作向前迈进一大步。
相关链接
藏彝走廊:思想的源地
在我国西南部川、滇、藏三省区毗邻处,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对于从事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学者来说,这个地方是令人神往的思想源地。
在这块长约1200公里,宽约750公里的区域内,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6条大江肩并肩自北向南川流而过。自古以来,藏、彝、羌、怒、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里世代繁衍、交往、迁徙,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古老文化的信息,日积月累,形成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其中很大一部分至今仍然以原生形态活着——在泸沽湖的摩梭人和鲜水河流域的藏族族群扎巴人中,迄今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在北端的高原,不仅保留着藏传佛教现存的所有教派,而且还存在着于西藏地区已完全消失的觉囊派,甚至藏传佛教传入以前最古老的苯教也在这里较好地保存着;在南端纳西族中,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
费孝通先生在1980年第一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藏彝走廊”概念:“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这条走廊正处于藏彝之间,沉淀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源地。”
(石硕 梁枢)
藏彝走廊中的行政建制
藏彝走廊目前包括的行政建制地方大概有: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武都地区所辖部分县地;青海省果洛、黄南、海南、玉树藏族自治州所辖部分县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攀枝花市以及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宜宾市所辖部分县地;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东部各县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及腾冲、宝山、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川、昭通所辖部分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