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彝学走向世界 让世界关注彝族
作者 晓夫 吉洛打则 2011-11-19
原出处:凉山日报

  西南民大彝学学院启动“21世纪彝学人才栋梁工程”w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全力推进新世纪彝学人才工程,加速培养和造就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年轻一代彝学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从事彝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经济等研究的高端人才。5月31日,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在庆祝中国彝语文高等教育创办六十周年和校庆六十周年之际,向全社会呼吁和倡议,通过募集社会和民间资金,启动了“21世纪彝学人才栋梁工程”。w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中国彝语文高等教育的重镇,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不仅是彝族当代母语文化精神熔炉和彝学现代人才的摇篮,,也是彝学研究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自1951年建校以来,先后为民族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各类各层次彝学现代人才,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彝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其中有一大批已经成为国内外本学科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诗人、作家和党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有的学者已经成长为该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有的校友远渡重洋在国外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w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风雨兼程60载,彝学学院一直遵循和贯彻党和国家民族高等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一直以秉承几千年母语文明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为己任,依托彝语言文学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胆调整和拓宽专业口径,走出了一条母语教育、双语教育、多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并重的培养彝学现代人才的崭新路子。w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长期以来,彝族母语文明世代传承,彝族历史文化遗产面向世界高层次传播的伟大历史使命缺乏持续、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充分、有力的人才保障。彝族近800万的总人口与所拥有的母语高层次人才比例还严重失调,难以达到国家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目前有很多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和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因经济贫困等诸多原因,不得不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难以顺利成长为彝学学术梯队和彝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未来生力军。w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悠久璀璨的彝族历史文化,为了彝族母语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彝学学院面对挑战,及时抓住机遇,总结经验,谋划未来,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全面启动实施“21世纪彝学人才栋梁工程”,就是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地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和新世纪人才工程,建立和完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鼓励创新的人才培养工作体制和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的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为新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举措。w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世纪彝学人才栋梁工程项目,以“援助未来栋梁、培育学术精英”为理念,通过企业或个人赞助和社会各界及慈善机构募集到的资金将全部用于援助优秀的彝族学子,把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知识分子培养成为具有高远的理想、厚实的人文学术功底、饱满的学术热情、明确的学术目标,熟练掌握彝、汉、英(外)三语、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彝学精英人才,让彝学走向世界,让世界关注彝族。w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项目负责人、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教授介绍,彝学学院将下设“21世纪彝学人才栋梁工程”评审委员会,面向全国彝族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选拔彝、汉、英(外)语基础好,专业知识扎实,学习目的和科研目标明确,具备良好的学术潜质;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出版过有影响的专著,或发表的论文被国外权威的检索机构收录;家庭经济贫困,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优异的在校大学本科及以上彝族学生,有两名副教授以上专家推荐;作为主要成员在国家或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取得重要科技成果等更高层次培养人员。w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评审委员会将继续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选送并资助一部分培养对象出国进行中长期培训,进一步办好各种类型的研修班,促进培养人员与国内外高水平专家的学术交流,使他们在参与关于彝学领域重大学术技术决策论证的制定中,贡献力量,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wD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瑟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