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彝族文化 传承民族薪火 访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老师王富慧(珠尼阿依)
作者 姜梦婷 2023-06-11
原出处:贵州民族大学

若有诗书藏于身,岁月从不败美人。高挑的身材,乌黑的发髻,淡雅的妆容,搭配一身整洁大方的彝族盛装。没有见过王富慧老师本人之前,没曾想到她居然是一位气质温婉的彝学专家,言谈之间,一直面带微笑...
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踏入王富慧老师家的那一刻,仿佛置身于一座“袖珍”的文物博物馆里,四处摆放着大量的彝族典籍文献以及珍贵的古旧文物,散发出淡淡的木质香气,绽放出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印有彝族图腾样式的家居,亘古而神秘,让人有种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冲动。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angfuhui01.jpg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让我们走进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王富慧老师,感受她对彝族文化传承的执着与热爱。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富慧(彝名:珠尼阿依),彝族,民革党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译审、贵州省奢哲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长、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社会兼职有六盘水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彝族文化总顾问、贵州省毕节市彝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贵州省民族语言文字学会副秘书长、贵州省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民委“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民族古籍专家库专家、国家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开发五十六种声音同一个梦想系列有声图书》课题专家顾问等。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家传承 情根深种 

孩提时代,王富慧就与彝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从小生长在彝族毕摩世家,父亲是一名彝族文化专家,他不仅让全家族里的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汉文化教育,还培养了他们对继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父辈的影响下,王富慧从小便对彝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一幕幕关于婚、丧、嫁、娶的彝族传统风俗礼仪的童年记忆,让她对古老文化的有着无限崇敬,探索彝族文化奥秘,成为她毕生的追求。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angfuhui02.jpg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中五姐弟现都分散居住在国内外,在父亲离世后,母亲便嘱托她,继承父志,担当起传承彝族文化的任务和使命。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王富慧把女儿和侄儿留在身边,共同守护家族的荣光。“珍稀的彝文古籍文献是彝族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存,彝文古籍文献不仅属于彝族更属于整个人类。”王富慧向记者说到。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angfuhui03.jpg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父亲去逝后,十六年如一日,王富慧永远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抢救保护传承古彝文化之点滴。她收集了约8600余件彝族文物藏品,漆器、毕摩法器、马皮带、马脚踏等。还收集了涵盖彝族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生产生活、服饰文化、古籍经书等方面珍贵的和不可再生的彝族文物,其中,彝文古籍文献1000余卷(册),彝文古籍涉及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历史、文学、哲学、宗教、医药、历法等各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地方史料价值、文化遗产价值、学科建设等价值。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潜心研究 服务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自2008年起,王富慧开始为省教育厅和民宗委举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相关培训班授课。授课内容主要以弘扬和传播彝族文化为核心,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文化、感受彝族文化、喜欢彝族文化。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angfuhui04.jpg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6月26日,在王富慧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唯一的省级彝学研究机构——贵州省奢哲彝族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如今奢哲研究院正在摸索彝族科技典籍的开发与利用,这将是是贵州彝学研究的前瞻性思路和创举,是打造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战略思想的又一历史性突破。奢哲彝族文化研究院获批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抢救、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做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工作,得到了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政厅、贵州省文物局、贵州省文化与旅游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民革组委等单位的充分肯定。目前,王富慧团队正在大力地对研究院内藏书进行影印、复印,对彝文书籍进行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保护和传承彝族古典文献。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angfuhui05.jpg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5月,省民宗委、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奢哲彝族文化研究院三方合作,义务将《专家教我养蜜蜂》《专家教我种土豆》等五部农业技术研发相关书籍翻译为彝汉双语发放,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同胞脱贫致富。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富慧在受聘于六盘水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海坪彝族文化园彝族文化总顾问期间,把当地的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她在贵州省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渡假区开设“希慕遮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该馆通过王富慧个人的丰富藏品成功向世人展示了古朴、神秘、厚重的彝族文化,深受社会各界及四省区彝学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参观人次高达数十万,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目前她的团队正在努力研发文创产品,打算运用彝族古法制香原理制作香薰、香皂等彝族特色纪念品,更好的诠释出彝族文化美丽多姿的一面。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遗余力 薪尽火传

提及彝族文物保护,有必要将“彝族布摩”这一特殊的人物作个简要介绍,布摩是彝语音译,“布”为“吟颂”之意,“摩”为“教化”。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布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守望者维护者和传播者。是彝族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相当于汉族文化里的祭师。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主流文化影响等诸多原因,布摩文化流失严重,从业者已屈指可数,贵州目前具备布摩水准的不到10人。要对现存彝文古籍进行准确释读、破译、讲解,唯有他们才能完成。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穷其一生,只为传承。培养专业的彝族文化研究院团队刻不容缓。王富慧缩衣节食,自掏腰包给研究院的成员贴补生活费是常有的事,更不惜抵押住房用以维系日常开销,但这终究只是杯水车薪。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王富慧家中,看到许多珍稀彝文古籍已脆弱不堪,很多已经破损、虫蛀、沾粘、破损残缺而不能翻阅,因为每翻阅一次都会有破损而不可挽回,面对濒临灭绝的彝文古籍,她心急如焚,一筹莫展,救书成为王富慧团队工作之燃眉,抢救、保护彝文古籍文献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她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彝族古籍文物集萃》一书,试图将彝族的文物与文字通过画册的形式进行解读,让大家能更好的学习和了解彝族文化的丰富内涵。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angfuhui06.jpg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申请成立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这是我当前最大的心愿”王富慧说,成立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既能作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彝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实习基地,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基地,也能成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巡展及文化交流平台,提供彝族文化考古及研究,更是便于彝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面向世界展示历史悠久灿烂彝族文化。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研究永无止境,王富慧说她愿做一名彝族文化的传播者,为研究贵州浩瀚的彝族古籍文献和弘扬民族文化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日民大人,终生民大情”。今年是王富慧在民大工作的第28个年头,回首这些年的历程,王富慧感慨到,“1992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来到学校至今,在民大师生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从一个普通的彝家女成长为今天‘贵州第一位彝学女译审’,我将为之感恩和回报学校对我的培育,将全心身投入学校的民族特色科研亮点工程各项工作,将以我个人的名义捐赠部分彝族历史文化沿革文物藏品等,为贵州民族大学七十周年校庆献礼”。4l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姜梦婷;图/受访者供)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