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至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有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据不完全统计除汉族同胞外,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约5%左右;总面积约占五分之三,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在封建社会元、明、清三个不同时期,中央王朝为统一国家政权,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治理,普遍实施土司制,大约有700年历史,是国家历代王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笔者现就有关土司历史文化初步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国土司制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中国土司制起源是在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的。羁縻政策的实际意义是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是通过少数民族酋领来实现,封建王朝授封少数民族的酋领一个官职称号以后,只要他们对朝廷表示臣服就行了,王朝不过问其内部事务。这种政策是非常宽松的笼络性政策,后人称它为“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的伊始。在秦灭蜀后,统一中国。对最早中国的西南夷蜀国、巴国酋领封授“王侯”、“蛮夷君长”。夷民交纳赋税很轻,酋领犯法,处理也很宽大。秦王朝还以秦女嫁给“蛮夷君长”用此笼络拉拢,使秦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巩固下来。
这种政策于世的影响很大,为历代王朝对少数民族开创了先河。三国时统治集团仍是沿袭秦、汉王朝封授“蛮夷君长”为王,侯的羁縻政策。例如蜀国对旄牛夷(四川汉源、西昌),招抚叟夷拜捉马帅魏狼为邑侯。
蜀汉时除利用“蛮夷君长”对当地进行统治外,还吸收有才干的人担任地方或中央官吏。据《三国志》卷43载:李恢,建宁郡人,刘备入蜀后,主动投靠,深得信任,委他为总摄南征中诸郡縻降都督职事,后率兵跟随诸葛亮南征,立功甚多。其后又为蜀汉安定后方,发展生产,输送军资费用颇为尽力。南中平定以后,诸葛亮采取“即其渠帅而用之”的政策,对一些重要民族首领还加以重用,如将孟获为朝廷的“御史中丞”颇为后世所称道,使南中很快得到安定。
唐朝时,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总结了历代对少数民族治理的经验,对民族问题极为重视,所封授的羁縻府,州、县土官:一是实行世袭;二是授予少数民族酋领军职;三是对作战有功者和有成绩贡献的土官,朝廷奖励表彰,使民族酋领积极为王朝效力。唐王朝推行的羁縻土官政策,在作用意义上是很大的,加强朝廷对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民族地区的统治,建立起我国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巨大的作用。
宋朝时,对归附的民族酋领,除仍原官授之外,对原来未授官或授官低徽的,还可新或加授官爵,以此笼络更多的民族酋领。对于梗化不服的酋领,王朝将其调离本土;使之失去依靠就算了。
总言之,中国历史上,古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政策”。伊始秦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盛行于唐,延续于宋、计约1500年时间,是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很有成效的政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内地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王朝政权的巩固,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形式都曾起到积极重大的作用。但历史和社会从来是向前发展的,由于羁縻政策的流弊与局限性,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后终于被封建社会新的土司制所代替。
发展:到了元代,实行土官土司制度。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置了土司职官:宣慰司之下为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诸司;土官职官:总管府之下为土府、土州、土县等。这些职官的名称,除“总管”仅在元代设置外,其他官职名称明、清两代一直沿用。
什么是土司制?中国土司制在封建社会里始于元朝,完善于明、清时期,主要是针对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央王朝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解决民族的归顺问题,采取了特殊的政治制度,统称“中国土司制”。对本朝廷有功绩贡献者,或者有很高威信和实力强大、有所作为的民族首领及土官,则根据所作的成绩贡献,区域大小、人口多少,结合实际情况,由中央王朝授予少数民族酋领世袭的官职官衔。土司世守其土,统治其民。管理所辖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民族事务中的重大权力。土司的任、免权均属于中央王朝。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制度呢?土司制是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治理的一种政治制度、体制上的补充。其目的是利用少数民族中的首领,酋长、土官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势力和政治社会影响,建立和巩固中央王朝在边疆的统治地位。把各少数民族在边疆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为中央王朝服务;同时发挥地方的作用,作出地方应有的贡献。两者都是历代中央王朝推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和统治形式,反映了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元、明、清时期在总结秦汉至唐宋时期“羁縻政策”的基础上,随着王朝对集权的强化和边境民族统治的深入,从而建立了完备的土司制度。
二、中央王朝对各级土司的管理
对土司的管理与内地一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中央王朝对各地各级土官土司的犯科,也有非常严格的监督管理,是一种严谨的世袭政权制度。规定“反叛必诛,违法必究”,在中国史籍中随处可见,因叛伏诛,有罪职除的记载。朝廷对于各地土司有:升、降、停、复、革流、调其职衔的权力。并在一定期限内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赋役、贡品及禀报下情。土官任职,王朝要考核政绩与流官相同。都为朝廷任命。若要提升,一般要有特大的贡献。在土官任职期间,流官有俸禄,而土官则是“自食其土”。这就靠土司去规划自己的区域发展,养活自己,壮大自己的经济和武装力量。同时必须发展生产,保护这一地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在土司管辖地区汉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少数民族社会的各个层面。据有关资料记载,元代在今昭通市昭阳区建有孔子庙,办学堂(学校),以蜀士为教师。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云、贵两省的彝族有的到县城或省、地求学。有的到省外上海、国出日本、法国求学。他们学习新文化适应新潮流,见了新世面,扩大眼见,具有民主意识。如贵州省水西阿哲彝族土司安健,字舜卿,辛亥革命的先驱者。据《民族词典》485页载:安健,早年接受民主思想后,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在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归国后,参加钦廉、河口、广州反清起议。1913年孙中山题写“天下为公”相赠后,就宣布家中的佃户三年不交租。1918年任中华革命贵州省革命党支部长。讨袁贵州军司令官。为了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扩大革命影响,被广州政府任命为川边宣抚使,他坚决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北俄战争中,任国民党第九军党代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仍坚持国共合作,反对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被迫出走云南。蒋介石多次以高官厚禄相诱,均遭严词拒绝。蒋介石下令通辑,后病逝于昆明。安健生平著述甚多,其《讨清缴文》、《贵州土司现状》、《贵州民族概略》等文章震惊海内。云南省彝良县土司禄国藩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在讨袁护国时期与朱德齐名参与北伐战争,历任团长、师长、军长,对其佃户佣人从不苛刻。又如:凉山州甘洛县土司岭光电,在西昌念书以后,于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黄埔军校,曾任中央立法委员。并在家乡创办凉山第一所斯普小学校,培养了大批彝族青少年学生,为后来凉山的解放起到了积极作用,绝大多的学生走上了省、州、县各级领导岗位。由于倡导学习汉文化,办学堂,兴教育,崇尚儒学,修庙宇,修驿道,…发展交通、教民农耕、兴修水利,开办矿山、办厂等,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事例很多。在历史上授封的各地土官必须世世代代遵循朝廷的旨意,忠于职守,报效国家,效忠朝廷,听从皇帝旨命,奉行朝廷指挥。因土司官职乃朝廷所授,王朝有任免全权,土司必须唯命听从。如遇掌印(执政)土司病故或其它原因需要更换人,必须要按程序事先将情况如实的向中央朝廷禀报,谁担任继承权,由朝廷审议批准后下旨。明代以后土司不仅分文职、武职,而且各有隶属关系。武职属王朝中央兵部,在省隶都司;文职属王朝吏部,在省隶布政司。“文武相维,机权攸寓,细大相关,股掌易运。”采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的灵活机制体系。土司官衔品位,与流官相同。官职官衔均有正、副级别区分,例如:土知府、土府同知、土府通判、土府知事和办事长官、土知州、知县等为文官;土指挥使、指挥同知、土千户、土副千户、正、副长官司,土千总、土守备、土游击为武官。武职最高为指挥使正三品;文职最高为土知府正四品。朝廷赐予诰敕、印章、冠带等信物,是作为朝廷命官的凭证。从六品至正三品官衔由中央朝廷授封,并颁发给予印信;如七品官以下,一般土舍、土目、土百户朝廷不颁发印信或由地方省级授予。对土官要求不仅有一定贡献,而更要具有相当高的素质.能力强、势力大,在地方和百姓中有较高的威信,能负责地方安全、能管理说服民众,有号召能力,使社会稳定、人民能安居乐业。从事生产发展、建设管理好地方的责任,具有处理地方民族事务的协调与组织能力,确保一方平安的重任。
在封建社会,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虽然改朝换代,差异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讲是“以夷制夷”权宜之计。这一制度时间很长,在中国历史上大约700年历史,适应了中央王朝封建社会的体制结构,对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促进巨大。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考察土司制的起源和规律,形成、发展、终结的过程,揭示了历史地位和总结其得失利弊,无论从历史学、民族学的角度来看都值得认真研究,这不仅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史和历史上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且通过总结历史,认识历史,对于制定民族政策,贯彻执行方面还可起到一定的历史借鉴作用。
三、中国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
许多历史学家早有论断,对中国土司制作用作了恰当评价;总的来讲:
第一、 中国实行土司制度后,改变了以前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各自为政的涣散局面,再没有出现过如汉代的夜郎、滇国、唐代的吐蕃、南诏;宋代的西夏、大理、罗氏鬼国等地方性的割据政权。元朝后朝廷有了有效的控制,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完整和统
第二、实行土司制后,中国西南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较为安定。王朝对各少数民族中大小首领,分别授予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和土知府、土州、土县等官职。民族首领作为“朝廷命吏,守土有责。”明嘉靖年间,广西田州瓦氏夫人,湖南永须县彭翼南土司等为保卫地方安全,在抗倭战争中作出了贡献。特别是近百年来,英、法帝国主义不断侵入边疆。1900年片马事件中,土守备左孝臣奋勇抵抗英军,壮烈牺牲。十九世纪末,法帝国主义侵占云南省马关,麻粟坡时,当地苗族首领项崇周1888年前后与法军进行了数十次战斗,迫使侵略者退回境外。1934年云南省沧源县班洪土总管胡玉山率领佤、傣族抗击了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时期,云南边疆土司头人,纷纷发起抗战,为保卫祖国边疆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史记载的事例不少。
第三、有利于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交往,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优良种植方法传入,大力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生产发展。使封建王朝也增加了收入。
第四、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思想交流、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逐渐兴起。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中国对国外的知名度,这些都是元明清时期才完全形成的,并不断增强。上述这些是实行土司制度后所起的积极有益的作用。
四、土司制度的消亡
土司制度作为国家的一种政治体制,毕竟是“封王建疆”世袭统治的残余,是我国奴隶制、农奴制与封建社会的统治剥削产物。随着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进程中社会形态、结构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消极与腐朽,不适应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其一、土司各自为政,有的割据一方,称王称霸,甚至举兵叛乱,不适宜国家政治上的需要;其二、维护奴隶制和封建领主经济的土司制度,已成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阻碍。其三、一些土司内部争袭、争地,互相攻杀,带来民无宁日。清雍正时期,云、贵总督鄂尔泰在少数民族杂居地方推行“改土归流”的强行政策,使西南地区的土司已尚存不多,引发了当地民族的反抗。到民国时期,大部分土司地方改为殖边行政区,建立县、区、乡(镇)保甲制度,土司制渐次消失。解放后,凉山州1956年进行民主改革,结束了这一制度,“土官治土民”已成为历史。”
五、实施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历史
民族的团结是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保障。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毛主席十分关心重视中国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的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结合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认真贯彻实施中央的民族政策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条例(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共建祖国和谐大家庭,繁荣昌盛的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已取得了史无前列的巨大成就。
鉴于中国各民族历史特殊的原因,就全国民族地区多数而言,土司历史上对国家和地区的贡献或作用,以及在本地区、本民族中产生的巨大影响,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于爱国民族上层人士,中国共产党一贯实行民族团结、统一战线政策,坚持“肝胆相照,长期共存”的方针。解放初期,例如:四川省为开辟彝区凉山工作,1955年3月在党中央和西南局的领导下,成立“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时,组成人员是:主席张冲(彝族,云南省政府副主席(兼)中共凉山指挥部副司令员)。副主席有:唐兴盛(汉族,中共凉山工委常委、四川军区凉山指挥部副政委、副司令员)、果基木古(彝族上层,西康省政府副主席)、瓦渣木基(彝族,西昌地区行署副专员、中共凉山工委委员、凉山州州长)、刘清顺(汉族,中共凉山州委常委、副州长、组织部长)、周全杰(汉族,中共凉山州委常委、副州长)、阿候鲁木子(彝族上层、西昌地区行署副专员、凉山副州长)、杨代蒂(女,彝族上层土司、副州长)、岭邦正(彝族上层土司,副州长)、王海明(彝族, 中共凉山工委委员、老红军,副州长,凉山彝民团团长)。在正、副主席10人中,主要领导汉族3人,彝族7人,彝族占三分之二,其中彝族上层爱国人士4人(女1人)。委员34人,如彝族中吉狄阿约、罗正洪、安学成、安约呷、甘木沙沙、吴奇老宏、恩扎老洪、苏呷曲坡、安荣生等都是与群众有联系、有威信的彝族大小彝酋、头目。他们为凉山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立功建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载入史册。由于有党的正确路线,英明政策,实践已证明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全国改革开放后,为宏扬各民族厚重而优秀的历史文化,尊
重历史,由国家和地方投资兴修重建的典型土司宫殿和博物馆有:云南省丽江州纳西族军民土知府木氏“木府”宫殿。该土司从明洪武十五年(1383年)至民国十七年(1929年)历经三个不同的朝代,传袭共二十七世546年,抗外敌、平叛乱,使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保一方平安,镇守丽江,维护国家统一。长期在发展建设丽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木府”宫殿,基本上是参照北京紫禁城修建,占地约百余亩,建筑面积上万余平方米,雄伟壮观,多年来到丽江的国内外的游客观光者甚多。
贵州省水西彝族宣慰使安氏,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有文献记载80余代,世世守境。辖区广阔,民族成份众多,明朝初期,杰出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洪武21年丈夫霭翠寿终,经明廷“恩准”而代袭其职,女土司排除一切干扰,克服困难,以务实的精神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的政治主张,领导水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开拓奋进,励耕织,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修九驿改善交通,兴汉学办学堂,建和谐、安边陲,社会繁荣稳定,使水西相对滞后的现象得到改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立下不朽功勋,称之为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的巾帼英雄。她思想先进,追求进步理念,丈夫去逝后,于洪武23年亲自派遣年龄尚幼的儿子安的赴京入国子监就读。在她的影响下,其他土司亦相继派子入京师学习,留学之风在土司阶层一时盛行。她具有反抗残暴的精神,对待欺压少数民族民众的汉族高官马烨的残暴行为,她忍辱负重,坚持斗争,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进京告状,受到朱元璋皇上的支持,封她为“忠顺夫人,”为民族地方除了一霸的历史事实。
贵州宣慰使的遣址是600多年前明代奢香夫人(土司)执政的官邸,俗称九重宫殿,坐落在大方县幕俄格城之中。明代天兽四年(1625年)整个建筑因战争毁于一旦。2008年毕节地委和行署决定作为重点工程,恢复重建“贵州宣慰府”并准备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现已竣工完成。2010年4月20日,贵州省委、政府、毕节地委、专署及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学者在大方县“贵州宣慰府”广场隆重举行了“第二届奢香文化节开幕式暨贵州宣慰府落成典礼”重现古城的辉煌。总面积137亩,建筑面积7969.8平方米,总投资近8000万元。《奢香夫人》大型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由解放军八一制片厂拍摄,2010年4月15日中央、省、地有关领导参加在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举行了开机仪式,来自中央和地方近30家媒体对此进行了采访报导,有望在今年下半年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不仅见证了彝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文化,同时为该地区政府发展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景点,给人民带来了实惠。
六、土司历史文化中的注解。
土司一词,是对土职的总称,今辞书尚无明确的解释,笔者以下注释两点:
(一)流官与土官的区别:流官是指外地人,一般汉族多些,由朝廷或上级指派到异地做官的人,有俸禄待遇,随时需要均可调离或摆免其职;土官则是当地的土著少数民族,没有俸禄,而是自食其土,世袭制官员。
(二)彝族中“兹莫”与土司。凉山彝族多称土司叫兹莫,其实土司兹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兹莫是彝族中自古以来的世袭首领,最高的社会等级。而土司则是元代以来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任命的少数民族酋领世袭官员。不过中央王朝在任命土司时,往往是将其原有的兹莫而授予官职。因此,人们常把土司和兹莫混同起来。一般说兹莫不一定是土司,而土司则斟酌上是兹莫。
注释:
1、民国三十二年《中国土司制》燕京大学教授,余贻译著;
2、公元1992年《中国土司制》云南大学教授,龚阴著。
3、云南省《昭通彝族简史》陇永志著。
4、《凉山工委在雷波》四川省雷波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5、《毕节地区彝学通讯》总第3期,贵州省毕节地区彝学研究会。
作者:安吉贤•哈拉使格,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