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琅文化研究:古堂琅遗址考
作者 孙世美 陈正彪 马应富 2009-07-07
原出处:昭通日报

迄今1388年(即公元621年)以前,自古蜀国历秦、汉、晋至唐,《水经注》、《华阳国志》、《汉书》、《晋》、《宋》、《齐志》诸典籍记载在今巧家老店镇存在过堂琅(堂狼)县,根据典籍记载,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组织全国近百名专家学者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著名学者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巧家县地名志》、《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著名学者尤中著《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都将堂狼山确定在今巧家老店镇一带,堂琅县确定在今老店镇境内。民国卢汉主持编修的《新纂云南通志》地图、清代《东川府志·东川地界图》地图、由谭其骧组织全国近百名专家学者编辑、中华地图学社1977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明确将堂狼山的位置标注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堂琅县标注在今老店镇境内。
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此清楚明白的历史,却被少数话语者弄得迷离模糊,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一是话语者为某种功利目的而伪造历史;二是话语者缺乏对历代典籍的必要梳理和深入的田野调查,以致以臆断代替史实;三是话语者研究思路走入误区,笃信一定要在某地发掘出刻有“堂琅县故址在此”的石碑,方可下结论。为了澄清历史,还其真相,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在历时一年半的研究工作中,遍查典籍,并在深入的田野调查中,依赖现有条件,依据历代论者的记述和田野调查所获得的丰富资料和实物,对老店镇境内的古堂琅遗址的具体位置作了较为信实的考证。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在调查中获得大量相关的民间传说和实物资料,初步断定堂琅县治所位于今天老店镇老店村上、下糯格村民小组。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地下出土物来看,巧家这片土地的历史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早在古蜀国时期,古蜀国统治者就设立了行政机构——堂琅城。著名学者尤中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中载:在古蜀国版图上先后出现过28个城镇,堂琅城就属于其中之一。 最早关于堂琅县和堂狼山的记录见诸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常璩《华阳国志》的记载:“(朱提)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堂螂县,因山得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有堂螂附子。”“‘螂’又写作狼、蜋、琅(汉洗作狼)。盖其地多螳螂,故以为名。” 著名学者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载:“《汉志》犍为郡有堂琅县,《续汉志》无,《晋》、《宋》、《齐志》朱提郡有堂狼县。按:‘狼’字作‘琅’,又作‘蜋’,作‘螂’,并对音字。” 由以上史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堂琅县得名于堂狼山,且山和县同名,县在山中,写法不同,是因为古人习用同音字、异体字之故。《续汉志》朱提县(今昭通市)下刘昭注《南中志》曰:“(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水经注·卷三十六》又说:“(金沙江)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泸江水。有泸津,东去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文中注释记载:“建安二十年立朱提郡。郡治县故城。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曲八十余里……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三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泸津水……两岸皆高山数百丈,泸峰最杰秀,孤高三千余丈……两峰有杀气,暑月旧不行,故武侯以夏渡为艰。” 从这里可知,古朱提县西泸江水(金沙江)的泸津距朱提县八十里,则泸津应在今巧家大药山周边的白鹤滩、大寨、茂租一带。泸江水岸边“孤高三千余丈”的“泸峰”,应为今之药山。在朱提县治所(今昭通市政府所在地)西南二百里有一“绾”古堂琅县“西北行”“三蜀之人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的“高山”,其“羊肠绳曲八十余里”,则此山应是药山为主峰的古堂狼山,即纵贯今巧家境内包谷垴乡、老店镇、马树镇、药山镇一带以药山为主峰延绵百余里的山脉。被堂狼山所“绾”(据《古汉语字典》为“控扼”之意)的古堂琅县治所即在堂狼山中。《水经注·若水》载:“(朱提)县有大渊池水,名千顷池。西南二里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去。”对堂狼山的地理位置、特点作了说明。所谓“朱提县”西南“二里”有“堂狼山”,时朱提郡朱提县辖境即约今昭阳区、鲁甸县境,此应谓在当时距朱提县西南边界(今牛栏江边)二里的堂狼山。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载:“堂狼县在今会泽、巧家之地,堂狼山出铜,明、清时期开采者,地区甚广,主要分布于汤丹、落雪、因民、茂麓、九龙等地,在今会泽之西,巧家之南,沿金沙江东岸,其地多属巧家厅,原为会泽,分地设治也。不识汉、晋时期产铜者,亦在此地区者。乾隆《东川府志·山川志》曰:‘堂狼山在巧家米粮坝,晋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军姚岳败李骧兵处,北距牛栏江边昭通府界百余里。’按:不说米粮坝之方位,惟距牛栏江边百余里,则在今会泽县迤车(以扯)汛以西至巧家城适中之处。未能确说地名,亦未能确定为古之堂狼山即在此否?”“今会泽县迤车(以扯)汛以西至巧家城适中之处”即在今巧家老店一带。《新纂云南通志》说:“堂琅山在巧家东米粮坝……延袤百余里。”今巧家县城金沙江沿岸一带,自古即俗称米粮坝。今天老店镇老店村糯格还有地名“小米粮坝”之地,可见“延袤百余里”,且相对于金沙江沿岸县城一带的米粮坝的“巧家东米粮坝”,应在今巧家老店镇境内。据以上史料,以朱提郡、朱提县为基本观察点,根据方位和距离,堂狼山为今牛栏江边的巧家县包谷垴乡、老店镇一带之山,堂琅县即在老店镇境内。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堂狼山里手辖印(统管堂琅印)印文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事实上,对堂狼山在今巧家县境内东部,堂琅县在老店境内,前人早有定论。清代《东川府志·东川地界图》地图将堂狼山明确标注在巧家老店镇、马树镇一带。民国卢汉主持编修的《新纂云南通志》地图明确将堂狼山的位置标为横贯巧家境内始于牛栏江边老店镇迄于炉房乡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民国《巧家县志稿·舆地·山脉》载:“堂狼山,属五区二甲天生桥。”民国时期巧家五区二甲天生桥即今包谷垴、老店一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对堂狼山和处于堂狼山中的堂狼县的地理位置作了认定,“堂狼山在巧家县东部”,“堂狼县在巧家东75公里老店子”。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组织全国近百名专家学者编辑、中华地图学社1977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的“西汉益州刺史部南部(第28—29页)”地图上,将堂狼山中的堂琅县治所标在今巧家县境的老店镇境内。同样,在“东汉益州刺史部南部(第56—57页)”地图上,也将堂琅县治所标在今巧家县境的老店镇境内。而在晋代的地图上则将“泸津”标注在今巧家白鹤滩镇一带的金沙江上,距“泸津”八十里的堂琅县则标注在今老店镇一带。《巧家县地名志》在“老店子”条简注为“汉堂狼县地”。《云南省历史地名考索》认定古堂琅县治所在今巧家老店子。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卢汉主持编著的《新纂云南通志》地图上的堂狼山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历史地图册》上汉代的堂琅县位置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历史地图册》上晋代的堂狼山、堂琅县位置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堂琅城、堂琅县遗址究竟在老店镇的什么地方?上限4000来年的历史遗存,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早已深埋于深厚的土层,要使之重现庐山真面目,决非易事。但历史本身也不经意间留下了系列蛛丝马迹,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在调查中获得大量相关的民间传说和实物资料,初步断定堂琅县治所位于今天老店镇老店村上、下糯格村民小组。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远眺堂狼山古堂琅县遗址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店镇老店村上糯格和下糯格位于老店镇腹地,就近处看,是老店、治乐、尹武、阿泥卡、坪地营等几个行政村的交汇地带;从远处看,是小河镇、新店乡、包谷垴乡、马树镇、炉房乡的枢纽地带。这里地势高峻,视野开阔。在草莽丛生的古代,幽谷深箐里烟瘴太盛,不利于生存,古人对堂狼山的开发当是从交通方便的糯格往山下推进。糯格,彝语,意为“森林中的岔路”,可见,彝族先民开发之初,这里是交通要道。历史上,这里一度是东达昭通,西抵四川,南至昆明的必经之地。传说此地是堂琅县治所所在地,1727年在巧家设立会泽县的时候,有两个地址供选择,一是古堂琅县城的糯格,一是龙格(今巧家营),为了最终确定新建县城的地址,就分别取两地的一升土称重量,结果,龙格的比糯格的重了三斤,县城就建在龙格,生活在古堂琅遗址糯格的居民就随着县城搬迁到了龙格,当时糯格的大户苟氏就在其中,由于其资产雄厚,搬到龙格后拥有龙格半边街道的铺面,人称“苟半边”。一年后,由于“征粮不便”,会泽县迁址于东川附廓(即今会泽县),居民也随之迁入,为安置这些古堂琅县地搬来的堂琅人后裔,东川府特建了一条“堂琅街”。今天会泽的老城区尚存这条会泽最古老的街道,只是原来的民居大都改成商铺,街道名为“堂琅直街”,耐人寻味的是该街13号的门牌号为“螳螂直街13”,看来这个古老的市井庭院沿用的是古代的称谓。县城迁走了,大户搬走了,但地名和关于财富的传说却在糯格传了下来。上糯格有几个颇有意味的地名:米粮坝、金子地、豆腐口袋。米粮坝传说是堂琅县时堆放米粮的地方,盖相当于今天的粮仓。金子地,来历不详,当地人估计是金库,相当于今天的银行。豆腐口袋,传说是推豆腐卖的地方。三个地名折射出此地曾经的繁华。传说中,糯格和西面的何家村曾是连成一片的广阔平地,由于山体崩塌,遂成现在的地貌。当时糯格有一名妇女,清早去何家村一带摘豆子,摘完回来,已是无家可归,她家所在地已垮成一道大沟。糯格侧面的山梁上有地名为“歇牛坪”,一条古牛车道横贯此地,经尹武一直通向会泽、东川。此条古道专运糯格侧面的山梁上炭山塆的煤炭。由于地表浸蚀,炭山塆的矿硐已被淤塞,但几十年前,何家村村民李忠贵曾进去过,转了三天三夜方出硐口。据其本人讲述,里面辽阔无边,有光线,如同月夜,依稀照见一些骷髅。这个神秘的炭硐始于何时,无从查考。传说糯格埋藏着堂琅县时的金银财宝,有“九背十八驮”。民谣曰:“头顶鸡蛋壳,脚踏三岔河。有人识得破,人背马来驮。”具体位置以三岔河、鸡蛋壳为中心,“东十五里,西十五里,不在左,就在右”,“左七里,右七里,银子就在七七里”。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尽管古堂琅的居民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关于当地历史的传说却代代相承。这些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此地的历史遗存和出土物作出了有力的佐证。在历时一年多的调查中,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调查到堂狼山存在大量银、铜、铅等有色金属的采炼遗址。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运动,地表浸蚀,人为破坏等因素,湮没于地表下的矿硐已经无法统计,仅能辨认和群众传说的古矿硐数以千计。其中,传说的铜矿硐694个,找到144个;传说的古铅矿硐492个,找到170个;传说的银矿硐339个,找到39个。这些矿硐的分布总体上呈两条矿带,一条是牛栏江沿岸东南-西北走向的铅锌矿带,包括老店、新店、小河、红山、东坪、茂租等乡(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另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铜矿带,包括包谷垴、老店、马树、炉房、蒙姑等乡(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分布。两条矿带呈“人”字形交汇于老店。 老店处于庞大遗址群的中心,且铜矿采炼数量最多、最为密集。近段时期,巧家贵隆矿业有限公司在老店村、治乐村开采铜矿,从深厚的土层中挖到大量的古铜矿硐和铜矿冶炼遗址,其中11号硐在地表下10余米深处挖到一口古矿硐,该硐深达40余米,挖开后,刺鼻的气体三天方散尽,硐壁上尚存矿工开矿照明时点“亮子”熏染的厚厚油烟。在打磨冲挖出冶炼炉底。在八炉大地发现采冶遗址和大量矿渣。老店境内的这些遗址以糯格为中心,分布于糯格周边的深箐沟谷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大量矿工、商人、运输者和管理者云集糯格,糯格成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位于糯格的堂琅县的繁荣就因为铜矿的采冶。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堂狼山古矿硐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既然堂琅县治所在糯格,那么那里就应该留下先民生活的痕迹。事实上,历年来,该地村民在生产用土时就挖出大量人工打凿用于建筑的石条子,后被农户用于房屋建筑。遗憾的是这一发现并未引起注意。2009年6月5日,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在糯格进行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大面积埋于深厚土层的生活遗址,为古堂琅旧址的重现天日找到了有力的物质支撑。该遗址位于下糯格村落、田地的下面,50厘米的生产用土下面,有2米深的土层里分布着数千平方米的生活层,这个层面上有大量瓦砾、瓷器残片及用火痕迹。瓦片有片瓦和筒瓦之分,厚度通常约七八公分,远远超过现在瓦片的厚度。从现实层面看,糯格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村,这个面积宽阔的生活层的发现,不由把人们的视线拉回数千年前的时空隧道。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堂琅县遗址所在地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测量古堂琅县遗址文化层厚度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课题组成员在遗址随地检到厚达1.8公分的残瓦片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店村党支部副书记舒发成在古堂琅县遗址现场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独有偶,就在下糯格,2007年,村民任兴开动土修厢房,在地表下两尺深的土层里发现一只玉手镯的残片。2004年,距糯格不远的打磨冲,一张氏村民在自家稻田里犁出一枚虎头玉。糯格东面的尹武一村民挖到两只金人......由于各种原因,更多的出土物至今仍隐藏于民间而不为世人知晓。玉器和金人的出土,更能说明此地非同寻常的历史背景。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堂琅县遗址发掘出玉石的当地村民任兴开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堂狼山出土金人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现虎头玉的地方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古堂琅自古蜀国时候在堂狼山中设堂琅镇、秦代设堂琅县,直到公元621年废止,迄今已经1388年了。以后的两个事件便这一历史文化更彻底地断了记忆:一是公元748年的唐天宝七年,阁罗凤遣昆川城使杨牟利将已改为唐兴县辖地的古堂琅县等地的西爨白蛮二十余万户徙到永昌城。史载“是后由曲靖州、石城、升麻川、昆川南至龙和以来,荡然兵荒矣。”古堂县地为散居林谷、男女悉披牛羊皮的东爨乌蛮徙居。《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载:“朱提地区,原以僰人为主,其文化‘为宁州冠冕’,后僰人迁去,成东爨乌蛮地区,先后的社会、经济、文化显然不同,此与石城地区被南诏征服以后的改变相似。”到794年的唐贞元十年,时巧家一带为南诏东爨乌蛮的卢鹿部落据有。唐尚书祠部郎兼御史中丞袁滋持节册南诏异牟寻为云南王“第九程至鲁望(今鲁甸),即蛮汉两界,旧曲、靖之地也,曲州、靖州废城及邱墓碑阙皆在”,千古堂琅彻底衰落。随着南昭的兴起,公元859年的唐大中十三年,南诏在乌蛮那扎那夷(今会泽)设东川郡。古堂琅县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古堂琅县治所(今巧家县老店镇)转移至东川郡治所(今会泽县)。至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为东川军民府,下设六营长九伙目,才在今巧家白鹤滩镇旧营村设巧家营。二是公元1726年(清雍正四年)的鄂尔泰改土归流,巧家一带的世居民族彝族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多人远逃四川。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完成改土归流后的清政府在巧家龙格(今县属白鹤滩镇巧家营村)置会泽县。第二年又因征粮不便迁走。直到1824年,巧家才正式建立巧家厅,再到现在的巧家县。如今虽隔千年,重探千古堂琅,从典籍到实物,从历史到现实,都确认无疑地认定堂狼山在巧家境内老店镇一带,堂琅城、堂琅县就在老店镇老店村上、下糯格。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本身证实了的。w5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作者系巧家县堂琅文化研究课题组:孙世美,陈正彪,马应富;文章来源:昭通日报。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