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源流
作者 beley工作室 2007-03-26
原出处:彝族人网

“花腰源自尼苏,尼苏源自彝族。”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洪荒年代。其族称,过去是“夷”,意为一个大人,身背一张强弓,说明是牧猎民族的后裔。我国的古籍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有彝族的记载。在那遥远的先前时期,汉文献称彝族为“昆明”,此称谓直到西汉时期;汉晋时称为“叟”;南北朝时称为“爨”;唐、宋时称为“乌蛮”;到清朝时始称“倮罗”。“倮罗”译为汉语,则为“虎龙族”。《西南夷列传》,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写的,此书有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魁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长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彝族“花腰”系石屏彝族,多为土著,据《石屏县志》(民国)卷四十“旧欣”条中记载:“石屏州古夷蛮地,蛮曰旧欣,犹汉言林麓也。唐为乌蛮所居,筑城名末束。”直到民国年间,沿袭旧称“倮罗”、“夷族”,自称“尼苏泼”,外族人视其妇女服饰分别称为“三道红”、“花腰”等。1954年始定为“彝族”。
tR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腰”,自称“尼苏泼”。“尼”的意思是“黑”或“黑色”,与古时彝族的族称“夷”(古音读作尼)读音全然相同,留有古夷人崇拜黑色的痕迹。“花腰”追溯族源,讲述历史,主要依据古籍《家谱》和《指路经》:tR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谱》俗称谱系。彝族“花腰”的《家谱》,记载的是家族的迁徙路线,讲述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何地迁至何村,从何村搬到何寨,搬迁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明的是从甲地搬至乙地时有哥弟几人,分手时的信物是什么。如果碗两半,意为两哥弟分路;要是镜分五丫,说明五弟兄分散。如龙武栽扎村姓李的家族,其《家谱》内容分三大块:一是述史。说“花腰”是阿谱笃姆的子孙,洪水涛天前居住在“拉基”(河边,长江或金沙江沿岸)和“尼知十二域”(四川宜宾)一带;洪水涛天中,人类险些灭绝,祖宗笃姆兄妹攀附木柜随波逐浪,漂挡在黑石崖顶的一棵玛樱树上,幸免洪难,然后生儿育女。二是迁徙原因。起初三哥弟从“纳特”(指古滇王国的首府--昆明晋宁县石寨山一带)逃出,一个逃往建水方向,一个逃住通海方向,一个逃往双柏方向,其原因是“朝席鲁口呗,朝树以能尔”,意思是“死尸像垒石,人血流成河”(发生战争);然后两弟兄从建水“因那则起”(石榴树脚)迁出;一个往石屏方向走,一个往通海秀山方向去,其原因是“塔尼拉巴达,选贝罗各跟”意思是“恶人进城门,逮住割耳朵”(说明是由于地方混乱);最后两哥弟从大棚租(现属峨山县)迁出,一个落脚峨爽,一个落脚栽扎,其原因是“迷挨迷恩颠,荣呢莫作朝”,意思是“老父养妻妾,子辈不和睦”。三是分路信物。据说三哥弟从“纳特”出逃时,是把一个瓷碗打烂成三片,各持一片,约定将来相认,以碗片合缝为信;然后两弟兄从建水“因那则期”迁出,是将一个通洞钱宰成两半,各揣一半上路,约定往后哥弟相认,以铜钱吻合为信;最后两哥弟从大棚租迁出,是把一面镜子一劈为二,约定子孙若认家门,以破镜合一为信。“花腰”家谱,多为上述三块式,且述史方式相似,只是迁徙原因和分路信物各自有别罢了。tR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了《家谱》,花腰追溯族源历史的主要依据是彝文古籍《指路经》。《家谱》和《指路经》的表述方式全然不同。《家谱》是按从古至今的顺序表述,《指路经》则从目前居住的地方顺来路送死魂到远古祖先居住的地方。“花腰”认为,老人一旦百年归天,宁可不装棺材,也要请呗摩朗诵《指路经》,认为不如此,死魂就不知托生来世。因此,在花腰寨,人死后务必请呗摩朗诵《指路经》。远古时的《指路经》,与父子连名谱系一样,代代口头传承。有了文字以后,从事民俗活动的呗摩,发挥其掌握文字的优势撰写成书,每逢丧事就照本哼唱。纵观彝族“花腰”的《指路经》送魂路线,其终点绝大多数指向昆明、滇池周围,基本路线是:龙武(哨冲)-峨山-新平-鲁奎山-元江-觅尼山-红土山-建水-石屏-通海-华宁-豆勒-玉溪-昆明。据说,滇、川、黔、桂彝族《指路经》的送魂路线,终点90%以上都指向昆明、滇池周围。tR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家谱》和《指路经》上,显而易见,“花腰”源自昆明、滇池周边,是“纳特笃依若”(从纳特分出来)。但是,“花腰”是哪个部族呢?据《六祖分支》载:“笃慕”的六个儿子,以两个为一个联盟的形式,分居各地,向四方发展。”其六子分别是:武、乍、糯、恒、布、默,其中武、乍迁往滇中,向滇西、滇南发展;糯、恒迁往昭通,后又进入凉山;布、默迁入黔西北地区。因此,聚居滇中与滇南交界处的彝族“花腰”,追根溯源,属笃慕六子中武、乍的后裔。这与汉文史迹大体吻合:元明清时汉文记录“花腰”叫“罗婺”或“鲁乌”。《风俗.种人》(乾隆《开化府志》卷九)载:尼苏(花腰)居永平里,服食器用与倮罗同。读书犁田,性情较醇。近代屏边、龙武(指旧制龙武县)、石屏、新平、双柏、牟定、永平、云龙、昌宁等地有一部分彝族自称尼苏泼,而汉族则称“罗婺”或“鲁乌”,即元明以来,从武定迁出“罗婺”或“鲁乌”。tR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花腰”聚居的龙武、哨冲一带,先后发现有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的铜斧、铜锛等,说明很古以前,就有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元明时期,政府推行土地改流,随着民族部落的迁徙,“名号差殊”的各兄弟民族陆续入迁“花腰”聚居区,连汉族也相继迁入,使这块“山深林密,人烟稀少”的土地,变成了“山山有炊烟,处处有村落。”据《石屏县志》载:“今哨冲居民,其先辈普益松、普益柏系元时由南京迁移通海。继后,普、罗二姓又约朱、梁二姓入居。”据说水瓜冲姓普的家族是从建水迁来,先在龙朋旧寨落脚,再到莫测甸,再分一支到水瓜冲。最先到水瓜冲的始祖叫普增,到1957年已传下30代。再据龙车李兴老人讲:“龙车的李姓最先从玉溪迁来,先在峨山落脚,再分一部分到龙车,几代后分几家到麻栗树。”诸如此类的说法很多,举不胜举。tR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花腰”源自昆明、滇池周边,是“纳特笃依若”。是彝族六祖分支中武、乍联盟的后裔。tR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