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益于文献的留存,碑刻记事便是其中之一。按照碑刻功能分类,大致有墓碑、述德碑、记事碑、警示碑、书画碑和其他碑刻六大类。元代云南,风行火葬,不立墓碑;明代禁止火葬,流行砖石墓,于是立墓碑;清代大量使用墓碑,不分贫富贵贱,几乎每墓一碑。
云南彝族支系他留人,世居丽江永胜他留山,拥有古墓群碑林,留下古城堡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留人自称塔潞素、他鲁苏,汉文献称他鲁人、他留人,系他留语的音译,意思是“外路人”,即说他留人先民是从外地迁徙而来。永胜境内现有他留人约5000人,主要分布在六德傈僳族彝族乡的双河、营山、玉水3个行政村。他留人古墓群碑林位于3个行政村的交界处,被视为彝汉文化融合之佐证。
他留古城堡遗址
他留古城堡现存遗址约130公顷,包括城堡内毁于战争的古建筑、他留义学馆、高氏土司分衙等遗址,以及与之相连的大德寺、栖云洞等文物古迹。如今再踏上他留古城堡遗址,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呈现出一派和平闲散景象。然而,从残留地表的石基、柱础、瓦当、瓷片、雕刻,以及现存40多口古水井、2栋大德寺古建筑等遗物,可以看出他留人曾经创造了令人赞叹的辉煌。
据考证,早在唐朝贞观年间,南诏王异牟寻就从洱海周围、金沙江上游移来白族、彝族、傈僳族等先民,其中游牧于程海、崀峨一带的部分“施顺部落”,是今彝族支系崀峨人、他留人、纳咱人、他谷人等的先民。南诏在今永胜设置北方赕,修建了兵寨性质的崀峨城。《永胜县地名志》载:“唐代南诏时,崀峨有陈、海、蓝、王四姓人家居住,陈、海二姓是程海的直接图腾,蓝、王二姓则是崀峨的转音。”时至今日,他留人和崀峨人一样,其主要姓氏也是陈、海、蓝(兰)、王。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大理国宰相高智升使其孙高泰惠,统治今丽江市及四川省边境一带,名之曰“善巨郡”,首府设在今永胜县。从此,高氏土司统治永胜800余年。
他留古城堡所在地他留山(又称红泥山),自古便是大理、丽江通往四川的关隘要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诚如《云南公路史》记载,“秦汉以来,蜀身毒(印度)道或称南方丝绸之路已开通,在川滇分东西两条主干道,西干道自四川成都、西昌、盐源经永宁、蒗渠、永胜入洱海地区”。南方丝绸之路的灵关道,便是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宁蒗、华坪、永胜,渡过金沙江进入大理宾川、下关,越过博南山,跨过澜沧江,经保山、腾冲、德宏,而至缅甸抵达印度甚至更远地区。这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捷径,而永胜他留山正是由川入滇的交通要冲,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初曾派步战守兵20名驻防他留山,驻军之地他留村便称营盘。明朝洪武年间,高氏土司为镇守通往四川凉山的要道,增设据点、关卡和兵马驿站,同时效法明王朝施行“屯民实边”。于是,按照明王朝军队建制,从程海一带的游牧部落中征集兵卒,组成约400人的360户伍,参与建筑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之后,开赴他留山配合明军驻防屯垦,兵卒屯集地便由营盘扩建为城堡。清初设置关哨他留讯,驻有步战守兵和土练他留官兵,并设他留千总、把总、把目等职。
然而好景不长,他留城堡建成后约200年,便因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战火变为废墟。19世纪中叶,他留人曾参与朝廷抵御农民起义军的战事,当时杜文秀义军准备打通由滇入川道路,欲与大渡河石达开太平军会师,却遭清军阻击而未果。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留古城堡被杜文秀义军攻陷,次年又因义军战败而被烧毁,他留人从此散居他留河沿岸。如今,他留人在他留河流域繁衍生息,传承保护着独具特色的他留文化。
他留古城堡遗址南侧,有一悬崖峭壁,中间深凹成洞,洞内石壁写着行草大字“栖云洞”,落款“辛丑秋月主人高斗光”,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高氏土司题写。洞壁其他题咏还多,也都勘称书法珍品。其中,“清净”两个大字为海悟大师所题。《乾隆永北府志》载:“海悟,道号印舟,原籍楚岫,云游北胜,至白云山架木为庵,栖止十余年,爱其山水清幽,不复他往,适与土司高斗光结方外交,同建梵刹,枕山临海,为永郡胜地。”高斗光土司所题书法作品,还有“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僧寒山子五律《登涉寒山道》。透过高斗光功力深厚的行草书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少数民族土司的情志心境,也看到了这片土地与中原文化的血脉联系。
他留古墓群碑林
他留古城堡遗址东北侧山坡,即为他留人的公共墓地,过去又称他留宗支山,集中密集墓区占地30公顷,其间墓碑林立,蔚为壮观。他留人古墓群登记在册古墓6374座,加上外围古墓共有1.3万余座。根据碑文,可知墓葬是按姓氏家族分区埋葬的,以陈、海、蓝(兰)、王四姓家族坟茔为主,段、熊、罗、邱等姓墓葬很少。墓群年代起自明朝万历年间,迄至中华民国时期,尤以清代墓碑居多,前后跨越370多年时间。除个别是三碑并列外,通常是双碑并列的一夫一妻合葬墓。
他留人墓碑基座,正中前置麒麟石,两侧安有鹿马石、花草石和平盘石,中间空出部分为供台。供台两侧又由碑柱和八字石组成,内有镌刻墓志铭的文堂石和对联碑柱,正中部分是刻“中榜”的碑心石,上方是半圆形大碑帽和长方形平板石。碑额前倾,呈长方形,题刻吉祥辞令,诸如光前裕后、百世流芳之类。
墓群碑文多为楷书汉字,少数使用行草篆隶。最早使用汉文的墓碑,是葬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断谦之墓,碑刻简单粗糙,但图腾标志细腻。“断”是取意断折树干为姓,是他留人“段”姓之始。断谦墓碑八字石上,刻有游牧场景、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牛马驴羊、他留妇女服饰等图案。其余明代亡故始祖的墓碑,皆为若干代后的裔孙所立,诸如陈、海、蓝、王四姓的明故始祖成海郁、海宝、兰喇蒲、王黑乃,墓碑都是清代重修补立。碑上刻有其后裔的全部名单,多者至17代,少的则有11世。碑联通常也标明是始祖碑,例如“追溯渊源此公肇起,延绵嗣续是母开先”。
他留人的墓碑格式,雕刻的图案、花筑,随着墓葬时代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特色。明代他留人墓碑式样古朴简单,图案反映他留人的原始崇拜,虽然为数不多,但是非常珍贵。明末清初,北胜州土知州高斗光大兴土木,聘请一些汉族文人、工匠、技师参与扩建他留城堡,加快了他留人接受汉文化的历史进程。自此以后,他留古墓群上镌刻的图案,由原来只有他留图腾标志,转变为以反映中原汉文化的祥龙瑞凤、麒麟鹿马、文官武将、笔锋剑气等图案为主,易于分辨和演绎彝汉融合之史实。
精美的纹饰雕刻
清朝道光年间,明初“洪武调卫入永”的汉族先民后裔,掀起祖先崇拜、兴建宗祠、纂修族谱的热潮,他留人也就跟着效法,各姓家族竞相重修始祖墓碑,为后世人考证他留人留下了重要依据。此时,他留人的社会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碑林文化也走向一个高峰。到清光绪至民国时期的墓碑上,已鲜见他留人图腾的图案,取而代之的是有墓志铭的墓碑。
他留碑林的墓志铭,刻于碑心石两侧文堂石上,两块石碑称为“一合”。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官衔、籍贯、生平事迹。铭则多用四言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安慰之情。每一篇墓志铭,都有历史、文学、书法、艺术内容,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譬如他留把目蓝发祯墓志铭:
“原籍江西吉安府,迁澜沧卫,蓝发自明时始祖蓝公喇太爷入永,身居北胜以来,遣流东郊迄今,于有年矣。发祯公乃十世后裔孙也,玉秋蓝公有华之仲君也。自幼气质聪明,读书有望,……守业务,念前人创造之艰,平生足衣足食,世代把目,居人之上,无愧本心所故。众皆悦之,此子正元故能如此,是则公之所后望。予属旧相知,特记之以垂不朽,此志。赞曰:卓哉把目,有略有胆;办公勤劳,应事果敢。屡建功勋,恒邀上赏;牛眠卜吉,千秋景仰。”
他留人的碑文必求满布,记载死者生前事迹,包括籍贯、世系、功名、业绩品行、生卒年月、立碑时间,寄托后人的哀悼之情。墓碑正中主文,俗称“中榜”,交代墓中死者身份,说明死者与立碑人的关系。按照民间传统,中榜题刻字数要按“生老病死苦”分吉凶,最后一字顺序念到“生老”是吉数。如“清六品军功陈公春山暨德配海孺人之墓”,17个字取得“生老病死苦”之“老”字吉意。为了不遇到凶数,方法可用添字或减字,如添“德配”两字。“德配”是指品德与之相配,是对妻子的一种尊称。
倒爬石狮
他留人古墓群交代立碑日期,不少碑文用上“穀旦”“吉日”等字眼。“穀”字有美好之意,也是古代“谷”字的繁体字。穀旦是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用于吉日代称。《诗经》中有:“穀旦於差,东方之源。”《毛传》解说:“穀,善也。”《郑笺》则解:“旦,明。”碑上的“穀旦”“吉日”,都是良辰之意。用上这些字眼,除了是为追求字面上的吉兆,很多时候也涉及字数吉凶之说,即字数依“生老病死苦”五字轮回利用。此中以落在“生老”字上为吉祥,落在“病”字上为中等,落在“死苦”字上则被认为不吉。
他留人古墓群有不少碑文记载,其先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调卫入永,又于明末清初“迁流东郊”,并定居在他留山城堡之内。“东郊”,即指永胜县城东南六德乡他留山一带。他留总目陈开贵墓志云:“原籍湖广长沙府湘乡县,自明时始祖陈公太爷入永,自居北胜以来,遣流东郊,迄今于有年矣。”逸叟海成才墓志云:“公讳成才,原籍湖广长沙府麻林县,世居此邦,源远流长者也。”六品军功兰香亭碑志云:“自洪武调卫入永,原籍湖广长沙府麻林县,世壤北胜州,属他留目民。”蓝茂廷墓志云:“叟泽正荣,字茂廷,原籍湖广长沙人也,其先世公自洪武调卫入永,由永移居斯邑数代。”六品军功把事王雨亭墓志云:“原籍湖广长沙府湘乡县,自明初洪武调卫入永,世居北胜州,为他留把目,源远流长者也。”由此可知,他留人的先祖多来自湖广长沙府,也有来自江西吉安府,这是民间所说的“夷娘汉老子”。
时至今日,永胜汉族普遍认为是“洪武调卫”来的,还称祖先是“夷娘汉老子”,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伟人毛泽东的先祖父毛太华,就曾客居云南永胜35年,并娶永胜少数民族王氏为妻。这既是血缘的融合,也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融合。永胜他留文化和毛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历史长河中多民族融合的极好例证,也是云南边屯文化的典型代表。
如今走进他留山,当年马帮的铃声似乎隐约还在耳边回荡,繁忙的茶马古道只剩下那雨中的残桥和草丛中的石板路。在沉甸甸的历史中,他留人曾创造了令人称赞的辉煌。历史的尘埃渐渐地把身影与脚步掩盖到了人们的记忆里,只有一群守着祖祖辈辈生活了数百年的山寨的他留人,居住在他留山上、他留河畔,居住在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热望之中。
作者简介:何守伦,云南丽江永胜县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教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丽江旅游研究所所长、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永胜方言志》《华坪方言志》《丽江导游辞》《丽江旅游风情》《解秘他留文化》《读懂云南》等书,获得云南高校教学名师、首届云南教育功勋奖、丽江宣传文化突出贡献奖等称号和奖励。
原载:微信公众号-美丽永胜;文字作者:何守伦;供图:蔡平波、陈朝明、杨波、何守伦、周荣新;平台编辑:华子;审核:熊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