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广西买马看当时三个“化外”彝族蕃国的分布
作者 王继超 2024-05-15
原出处:《彝文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

宋代,迫于北方辽、金和蒙古的强大军事压力,无力对南方的西南地区实行有效的“羁縻”,导致西南地区政治局面复杂。为进一步缓解北面的军事压力,组织有效的军事抗衡,宋廷先后在西南地区开辟“川马”、“滇马”、“广马”三大作为战略资源采购的战马采购市场。在这战马的采购过程中,宋廷原本是要和产马丰富的大理国进行直接交易的,无奈,当时的西南各地,部族林立,各自为政,互不相属,自杞、罗殿、毗那、特磨道等横亘在买马路上,罗殿、毗那、自杞等国一直控在其北,特磨等数道扼住其南,挡住了通往大理门户。《岭外代答·通道外夷》说:“所谓大理,欲以马至中国,而北阻自杞,南阻特磨道,其道里固相若也。”造成了大理马只好转手于自杞、罗殿、毗那等国,再到今广西区田东县的横山寨进行贸易的局面。正是这种局面的形成,在今贵州西北、中、西南三部的三个彝族蕃国阿者、罗殿、毗那浮出了水面。由于宋廷的无法有效管理,就把他们推之为“化外诸国”。这三个“化外诸国”的浮出,有赖于《桂海虞衡志》的作者范成大(1126~1193年),《竹洲集·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的作者吴儆,《洪文安集·缴罗殿蕃进马指挥》作者洪遵,《岭外代答》作者周去非,历任邕州通判、迁州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的吴儆,是他们的当时近距离的接触而作的记录所展示的。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7888.jpg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阿者国,吴儆在《竹洲集》卷九《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中两次提到阿者国:其一:“自邕北岀功饶州、梵鳯州至横山四百里,又自横山北岀田州、古天县、归仁州、归乐州、唐兴州、暀殿州、古郍县、七源州、四城州,即兑州也。稍折而东,歴上、中、下思画州山獠境,渡都泥江,沿江而北,歴罗(夺、围)幕州及诸山獠,至顺唐府、西南番罗殿国、阿者国,皆汉西南夷故地”。[1]其二:“其国(大理)至成都二十五驿,南与自杞,东与阿者、罗殿为邻,西至海,与占城为邻。自杞国南与化外州山獠,北与大理,东与西南夷为邻,西至海,亦与占城为邻。两国各有盐,足自给,其酋各自称王”。[2]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罗殿国,《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蛮》对罗殿国进行了描述:“又南连邕州南江之外者,罗殿、自杞等,以国名,罗孔特磨、白衣九道等,以道名”。“罗殿等处乃成聚落,亦有文书公文,称守罗殿国王”。“其南连邕州,南江之外,稍有名称者,罗殿、自杞以国名,罗孔、特磨、白衣、九道等以道名,此皆成聚落,地皆近南诏。罗在融、宜之西,邕之西北。唐会昌中,封其帅为罗殿王,世袭爵,岁以马至横山互市,亦有移至邕,称守罗国王罗吕。押马者,称西南谢藩知武州节度使,都大照会罗殿国文字”。[3]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岭外代答》则多处提及,《岭外代答》之《信道外夷》:“若欲至罗殿国,亦自横山寨如初行程,至七源州而分道”。[4]《岭外代答》卷五《经略司买马》:“产马之国曰大理、自杞、特磨、罗殿、毗那、罗孔、谢蕃、膝蕃等”。《宜州买马》:“马产于大理国。大理国去宜州十五程尔,中有险阻,不得而通,故自杞、罗殿皆贩马于大理,而转卖于我者也。罗殿甚迩于邕,自杞实隔远焉。自杞之人强悍,岁常以马假道于罗殿而来,罗殿难之,故数至争。然自杞虽远于邕,而迩于宜,特隔南丹州而已。绍兴三十一年,自杞与罗殿有争,乃由南丹径驱马直抵宜州城下”。《岭外代答》卷十《蛮马》:“南方诸蛮马,皆出大理国。罗殿、自杞、特磨岁以马来,皆贩之大理者也”。[5]另外,现传世的清光绪金陵书局刻本《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八》也提及罗殿国:“从南宁州至罗甸王部落八日行,与云南接界。”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毗那国,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蛮马出自西南诸藩,多自毗那、自杞等国,自杞贩马于大理”。《岭外代答》卷五《经略司买马》载:“产马之国,曰大理、自杞、特磨、罗殿、毗那、罗孔、谢蕃、膝蕃等。每冬以马叩边,买马司先遣招马官赍锦缯赐之,马将入境西,提举出境招之,同巡检率甲士往境上护之”[6]《岭外代答》卷一《宜州兼广西路兵马都监》:“宜之西境,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又有抚水五峒,龙河、茅滩、荔波等蛮及陆家砦。其外有龙、罗、方、石、张五姓,谓之浅蛮。又有西南韦蕃及苏绮、罗坐、夜回、计利、流求,谓之生蛮。其外,又有罗殿、毗那大蛮,皆有径路直抵宜城”。[7]洪遵《缴罗殿蕃进马指挥》载:“今罗殿蕃自云:逐年亦卖马于横山,近与毗那国为仇,道路梗塞,遂由宜州”[8]。吴儆《竹洲集》卷九《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载:当时的贩马路线有一条是,从“横山寨”至“泗城州”的,“又自泗城州稍北岀古宜县、古郍县、龙唐山、安龙县、安龙州,渡都泥江,斗折而西,歴上、中、下展州山獠、罗福州、雷闻岭、罗扶州,至毗那自杞国,又北岀至大理国”。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卷四《志兽》:“蛮马出西南诸蕃,多自毗那自杞等国来。自杞取马于大理,古南诏也,地连西戎,马生尤蕃。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毗那先后有“毗那”、“毗那大蛮”、“毗那国”、“毗那自杞国”四种名称。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阿者国的分布

彝族六祖分支后,第六支系默部(汉文献归纳为“卢鹿蛮”)发展19代后,由滇东北向黔西北迁徙,到可乐住下,“在直诺谷姆,勿阿纳去世。纳阿宗一家,过纪古鲁堵勾,来到了巴底。可乐洛姆,住阿纳孙子宗氏。”到第24代妥阿哲(被讹为济火。济火,系妥阿哲的第二世祖)时以今贵州省大方县为中心定居下来。妥阿哲以济火的名义助诸葛孔明南征有功而被封为“罗甸王”。“罗甸王”水西阿哲氏有完整的115代父子连名谱传承,成了彝族谱牒的典范,“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长水西,受命于中朝,为蛮长,为罗甸王,为姚州刺使,为顺元宣抚使,为贵州宣慰使,为水西宣慰使,号凡六更,而于其国……”。水西部以四十八部辖十三“则溪”,并将其方国由阿哲蔺(尼)升格为“慕俄格”。“慕俄格”的政权构建又在所有彝族方国政权中,有着典型的意义。罗氏国的祖先曾被封“罗甸王”,但罗甸王的国度后来被称作“罗氏国”、“罗斯国”、“罗施鬼国”等,它并非唐宋时的罗殿国,吴儆等却能客观地将其记录为“阿者国”,是尊重当时彝人的习惯称呼所为。阿者国当时的势力范围为今贵州省毕节市的大方、黔西、织金、金沙、纳雍等县,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等县区和贵阳市的贵阳城区及清镇、修文、开阳等县市,还延伸至遵义市所属的息烽县等地。阿者国的“慕俄格”政权结构紧密,体系发育完善,其政权体制由定格到完善到沿袭了一千四百七十四年,并一直影响着彝民族的古今分布,其政权的沿袭是世界政权史上的一大奇迹。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罗殿国的分布

罗殿国的建立者是播勒部。播勒部是彝族建有“格”政权的大部,即十二部“勾则”之一。除其本播勒大宗外,还有两个分支部。播勒部属德布部(即“暴蛮”),从希密(慕)遮传,传了86代,从慕克克下传,传了55代。慕克克(簿支系)下传到第18代海邓阿仁时与其大宗的磨弥部在云南分支,到第28代时,又分做阿纣阿孟、阿纣莫德两支。阿孟传播勒的大宗普里部(又作普露、普宁);莫德为罗殿国之祖。播勒的命名,在其父子连名谱里没有叫做播勒的,但据《彝族源流·举侯源流·陇邓氏》载:九支古侯之一的侯雅羿部传十八代到大额卓时,“大额卓时代,娄娄勾,播勒仗人多,杀牛聚议,列如群鸭兵,到孤大额卓,祭母的场所,大额卓孤立无援,侯兵尽被俘,青藤当绳捆,青竹箭来射。桥搭在祸患上,断侯家翅膀。天为之震惊,这支侯灭绝,就是这样的。”说明在播勒部进入今贵州安顺一带之前,有六祖第四支系(统)的在此活动,是播勒占其地,灭其部族,并以其原地作为部名。播勒所在的大革洛这一邑名也与侯部大额卓有关。播勒大革洛,据《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柏墨之长子居普里者,累传至于唐世内附,唐为之置普宁州。今安顺府南七十里羊武大寨,有土司故城,即其地也。”播勒大革当在安顺洛羊武一带。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播勒部的活动范围,以今贵州安顺市的西秀区一带为中心,周边含普定、平坝、镇宁等县一带,《方舆览胜·普定路》也说:“蛮名普栗部(即播勒)又谓之罗殿国(按:另论),领镇宁、永宁、习安三州。”贞丰、安龙、紫云、望谟、罗甸一带及今黔南州属的部分地区属播勒分支的莫德部,册亨一带又属阿纣莫德部分支的举依杜颇部,播勒及其两个分支,在彝文文献中都当作播勒部看待,故在叙述举依杜颇部时,《彝家宗谱》和《彝族创世志》都说:“数到这一代,样样都完备,播勒得天时,实情是这般。”[11]《元史》是把普里和罗殿国联系在一起的。《新五代史》:“昆明,在黔州西南三千里外,地产羊马。其人椎髻、跣足、披氈,其首领披虎皮。天成二年,尝一至,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遣使者来,使者号若土,附牂牁以来。”《元史·志第十三·云南地理》载:“普定路,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罗思、吕国瑞入贿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请创罗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罗甸国札哇并龙家、宋家、犵狫、猫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阿卜、阿牙者来朝,为曲靖路宣慰同知脱因及普安路官所阻。会云南行省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隶云南省三十余年,赋役如期。今所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斡罗思等擅以兵胁降普定土官矣资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觐,邀功希赏。气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制可。大德七年,改为路。大德七年,中书省臣言:‘蛇节、宋隆济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袭其夫职。仍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佩虎符。’”。播勒及其各部的分布,《彝族婚歌·陆外·溯舅源》说:“上为安慕役,中为毕(布)播勒,下为阿外惹。”关岭县一带分布的则是安慕役部,属于六祖中的德施系统。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时封为罗殿王的阿佩的别帅为滇王,是播勒(普里)系的君长,在汉文献作普里,播勒普里系上起柏墨,下至阿窝,没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土知府遣其弟阿昌及八十一砦长阿窝入朝。十七年,沐英遣顾成平破普定阿黑螺师等十余砦,明年,成以土府权重,多交引夷族为奸,奏罢之,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而普里之传绝矣。自柏墨以来,普里之酋可稽者:惟矣资、容苴、适姑、适尔、安锁、者额、及若冷、希古、阿牙、阿昌、阿窝而已。”播勒大宗的普里(播勒)部的消失是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播勒的一个分支名叫阿纣莫德。莫德建立了罗殿国。阿纣莫德部从笃慕下传的播勒系第28毕余阿纣的下一代分支,从播勒分支有26代,从笃慕算起,传有54代。在《彝家宗谱》和《彝族创世志》的播勒两个分支谱没有理出来时,都把唐时的罗殿国当作播勒看待,将两个彝文文献本子同汉文献记载比较,《唐书》和《贵州通志》都记载:“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昆明卢鹿部暴蛮诸部鬼主阿佩内附。”《唐书》、《通典》载:“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封阿佩为罗甸王,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普宁王。”《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柏墨之长子居普里者,累传至于唐世内附,唐为之置普宁州。今安顺府南七十里羊武大寨,有土司故城,即其地也。天宝中(741~756年),南诏叛唐,……于是罗殿、普里诸部皆属南诏,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昆明鬼主阿佩内附,即罗殿部也。”“武宗会昌中(841~846年),封阿佩为罗殿王,罗殿王之治在今贞丰东南之罗王亭。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为普宁郡王,即普里部也。其地有池居山巅,而源广流狭,有似倒流,故亦名滇。寻以其名同于建宁之滇、故仍即郡为称也。”这就明显地看到罗殿、普里各是一个部,受封罗殿王的阿佩,是罗殿部首领,《水西安氏本末》和《普里本末》都说:罗甸(殿)王治在贞丰罗王亭。普里部则是罗甸(殿)部的别帅,受封的是滇王。受封的滇王是播勒本部君长,而阿佩则是播勒(普里)分支的阿纣莫德一支后裔,阿佩即阿纣莫德的第五世孙。阿纣莫德部,即唐宋时的罗殿国,其中心今贞丰东南之罗王亭,其势力范围今贵州的贞丰、安龙及其周边的黔南州的部分地方。罗殿国时而附唐,时而又附南诏,彝族同姓相扶,又以联姻的血亲作“相扶”的辅助,很成功地体现在阿外惹于矢部和罗殿国的关系上,他们是世代联姻的血亲,具有“相扶”的义务,在危难时刻,他们以相互依托来共同生存;在利益面前,有时也不免相争,如在与南宋市马的时期,罗殿国和毗那国结仇,以至于阻道。元初,原普里部属地和普安部地分别作普定路、普安路同属曲靖宣慰司。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毗那国的分布

大致在两汉之间,笃慕的第20代孙普安部第二代祖洛迫默从德施系中分出,为普安部进入今贵州地区的第一人,由他发展了德施九大支中阿外惹部和慕役部。笃慕的第27代孙,勿阿洛第8代孙叫阿外惹,或翻译作“阿旺仁”等,生活在三国时期,他的名字成了先于矢部、再普安部、后龙氏土司的彝语部名和彝族姓。笃慕的第35代孙,勿阿洛第16代孙,生活在约唐高宗年间的阿鄂阿妥,在毗那山下叫朴濯多洪的地方,杀百条牛行大型奠基礼仪,在毗那山上筑城,治理于矢部地方。[12]毗那国的“毗那”,是彝语“皮纳”等的汉语记音的不同用字,毗那还有“皮譳山”、“皮能山”、“皮诺山”、“尼皮山”等记音,说明阿外惹部把中心建在皮纳山下,久而久之,“皮纳”即“毗那”就成了于矢部阿外惹的代名词,甚至成了国名。勿阿洛第27代孙举足额僰奠定了毗那国的立国基础。经过勿阿洛第30代孙额哲阿吉、第31代孙阿吉额苦、第32代孙额苦迫默3代王的努力,建立了今贵州西南部地区的又一蕃国。于矢普安部以毗那国的面目出现,开始了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至南宋末(1255年左右),持续时间达二百余年与宋朝马匹贸易,使其经济空前繁荣,国力日益壮大。毗那国的势力范围主要为今黔西南州的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和六盘水市的盘县一带及其周边的一些地区。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毗那国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的蕃国实体,他与阿者国和罗殿国并立,形成当时鼎立在今贵州这片土地上的三个“化外”蕃国。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三个蕃国基层政权体制的异同

在阿者、罗殿、毗那同时存在的彝族蕃国中,阿者的基层政权体制为十二宗亲、四十八目,管理着称之“十三则溪”的下一级行政区划;罗殿则以顺化、武龙州、东山、石人、训州、鸡平、战洞、罗母殊、罗波源九部为下一级行政区划;毗那是以四大宗亲,将其下一级行政区划分做十二个营来管理,体制形式上是如同一辙的,但在内容上,又显得有差异,是充分体现不同地域特点的结果。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罗氏国或罗氏鬼国与罗殿国不是一回事,其地望各不相同,一个是处于黔西北地区的阿者国,其祖先阿者(济火)曾被封为罗甸王,属前罗甸国;而唐宋罗殿国的地望在黔中并占黔南、黔西南各部分地,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德布(“暴蛮”)建立的方国,排在后罗殿国的位置,是不能张冠李戴的;毗那国则是同属“卢鹿蛮”的阿者国统治家族的默支系第三支建立的,他们的分布清楚,各不相属,到宋代基本上脱离了大宋王朝的“羁縻”,且都在与宋王朝的马匹的交易中受益匪浅。aL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王继超著《彝文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05-01。
文字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拍摄于贵州宣慰府。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