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彝、汉文古籍记载探索远古先民的历史文化
作者 陈英 2024-08-18
原出处:《贵州彝学》2004

据彝文古籍记载,远古先民们最早经过的哎哺世代,其上限自人类创世开始,下限相当于汉文古籍记载的五帝初期。哎哺世代的人物,最先出现的是希慕遮和希堵左。《西南彝志》卷五记载:“阳气往上升,在天上繁衍,成了希慕遮;阴气往下降,在地上发展,成了希堵左。”该书卷十七里又说:“哎产希慕遮,哺生希堵左。”又说“密能始产人,有血又有气,有生命会动,天与地之间,始有希慕遮”。按彝语命名之义,“希慕遮”为“高天之根”,“希堵左”为“大地之蒂”,相当于汉文古籍记载传说的“天皇”、“地皇”。而彝书记载希慕遮后十四代道孟尼,有“人始道孟尼”之说,则道孟尼当是“人皇”。这里必须指出:彝文书所载从希慕遮至道孟尼十四代,至笃慕三十一代,又说“笃慕以前三百六十代”,以及“哎哺九十代”等,这些都不是具体的父子连名代数,而是指漫长的历史时期。正如汉文书记载传说的“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寿命最延长,各万八千岁”。都是后世人对远古先民的想像传说。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9519.jpg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志彝志》卷八记载彝族六祖中德施氏谱牒,远祖从希慕遮起算一世祖。而该书卷七载德布氏谱,则从道孟尼起算一世祖。汉文古籍《华阳国志·蜀志》所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此是相应的记载。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卷五记载哎哺世代初期人类活动说:“人们在当初,不曾住地面,野兽花斑斑,跑在森林里。人居于树上,兽与人同处,人与兽相随。”于是哎哺氏族中有个聪明人叫耿诺左,他想出了办法,教人们点起火把,吓跑了野兽。按“耿诺左”彝语命名之义为“林中生长之猴”,是猿人形象,我们不由得想到170万年前学会用火的元谋猿人。《西南彝志》卷八又载:“人兴于丛林,有血又有气,会动有生命,人始希慕遮。”由此可知,希慕遮正是哎哺世代初期“兴于丛林”的。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籍还记载有哎哺世代的其他传说人物,叫策耿纪和亥堵府,前者彝语命名之义为“十林之君”,后者为“八洞之王”,说明他俩是人们居住在山林洞府时期的部族首领。但策耿纪后来竞被传说为天上的最高主宰,类似汉文书记载传说的“玉皇大帝”。从上述人们在丛林中燃起火把驱逐野兽,特别是出现了“十林之君”、“八洞之王”。说明那时人们开始有社会组织,并产生部落首领。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卷五又记载:“传到以后呢,大地有疆界,人到地上来,没有粮食吃,吃草子树果;没有衣服穿,穿的是兽皮。”这是对当时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的描绘。彝文书中又记载:从哎哺部族中分出来的鲁朵氏族,把野牲捉来驯服饲养成家畜。类似汉文古籍中记载伏牺那样的传说人物。往后有人叫哺额克,他“造犁头耙子,耕山林原野,禾苗密密种,地上住的人,耕牧兴起了”。《西南彝志》、《彝族源流》两书中都有《哎哺九十代》一章。此章记有19个哎哺氏族和两个哲咪氏族。当他们各传十代(有的传九代、八代、七代)时,普遍出现“心想知识、口讲知识、手写知识”的群体人物。其中知名度高的耿奢哲(举奢哲)、阿美妮,是掌握知识文化的代表,就出现在这个时候。《西志彝志》卷五又记载:当时人们在树上,石上用文字记年月,故日:“哎君欲知年,记年树上看;哺王欲知月,记月石上察。”这是后人对哎哺世代中、后期的传说记载,相当或早于汉文古籍记载的“伏牺画八卦,造书契”。从哎哺部族中分出且舍、鲁朵、哼哈等氏族,是按彝语八卦名称组词命名的。另有慕弭(弥弭)、密特(恒特)等氏族,是按彝语“天地”、“乾坤”的概念命名。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述希慕遮、希堵左、策耿纪、亥堵府、耿奢哲(林博识)……等传说人物,是后世子孙给老祖先想像命名的。即如汉文古籍中记载的伏牺,其命名之义是把野牲捉来,驯伏饲养成家畜;神农,是首先发明农耕者,不是一般农民,是“神农”。他如“构木为巢、宫室始创”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都是后世人们给远古先民的社会代表人物想像命名。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继哎哺世代之后,是尼能、实勺世代。尼能、实勺部族,都是由哎哺部族发展演化而来。《西志彝志》卷十七《彝族源流》卷六都记载“哎变而为尼,哺变而为能”。《彝族源流·实勺氏根源》里又说:“远古哎产生实,哺形成了勺。”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卷五记载:“从前天地间,男的不知娶,女的不知嫁。”其后又说:“古时的哎哺,兴起了开亲,兴起了嫁娶。……婚礼也要定,婚仪也要兴。开亲哎哺先,开亲尼能始。”看来,兴起婚嫁礼仪,在哎哺末期,尼能初期。《西志彝志》卷十七记载:“尼考姆之女,考姆舍楚,道孟尼之母。”“考姆”,即汉文古籍中记载的“昆明”。昆明为彝族的先世,据此,彝文书所载,自道孟尼之后,才有谁是谁的母亲的记载。可见道孟尼的父辈迫能道之前是母系氏族。彝文书又记载迫能道九子,长为道赤叩,是天地问首次出现的“天君”,与之相配的“地臣”叫皮聂和毕摩祖师密实楚、特乍木,是彝族先民最早出现的“君臣师”体系。这是尼能初期的事。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尼能实勺世代,相当于汉文古籍记载的“五帝”、唐、虞、夏、商时期。商末周初,参加周武王伐纣灭商的南方八国中,蜀和卢是彝族的方国。《西南彝志》卷二十六记载:“尼能产十代,就到尼君尼武额,能臣列通费和尼师直木默,能师乌独额。”又说实君皮武吐,勺臣列则舍,作实勺主人。实师巧突木,勺师恒阿物,立实勺四主。足见当时,在尼能、实勺部族中,已有完整的君、臣、师体系。尼能、实勺部族中又兴起斋祭,建庙塑偶。《彝族源流》卷六《尼能源》记载:“在尼姆举沟,尼能作斋祭。”又说:“普天建庙房,遍地塑偶像。”《西南彝志》卷二十六《实勺记》也说:“实家的师人,给实家修庙,给实家塑偶。”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尼能”本义为青红,古夷人最早以青、红、白、黑、黄五色辨识天、地、人和万物,而对“五色”各有所尚,于是青夷、红夷、白夷、黑夷、黄夷之分。汉文古籍记载“九夷”当中,同样有“青夷、赤夷(红夷)、白夷、玄夷(黑夷)、黄夷”。彝文古籍《物始纪略》第二集《人类形成》一章所载:“六祖是沽氏亲生。”按“沽氏”,指沽主尼慕纪(尼,青;纪,君),在汉文古籍中叫“东方青帝”,与之同时的有呢主能弭府(能,红),叫“南方赤帝”。有额主吐弭塔(吐,白),叫“西方白帝”,有呗主哪慕根(哪,黑),叫“北方黑帝”。只是汉文书中叫“中央黄帝”的,彝文书叫“素舍乌够左”,义为“戴鸡冠的黄人”,没有“帝王”的概念,说明是彝文书中保留古老、原始的概念,而在汉文书记载中才补充完善的。《西南彝志》记载“陀尼,尼之裔”,即青衣,是尼部族的后裔。彝族的族称,自古以来就用“夷”字,只是解放后才改用“彝”。其实,“夷”字最能表示民族性格。古夷人中最早发明弓弩,善射。汉文古籍记载古夷人少昊部族“始为弓”。夷羿善射,有“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彝书相应地记载有“直括阿鲁射太阳’’的神话。夷字古音读“ni 55”,彝文作 ,读ni 55,与“夷”和“弩”都同声母。又彝语指弓,叫 ,与汉文“强”同音、义。《说文》:“强,弓有力也。”古夷人尼能部族最早活动在滇池地区,而后分布到四川盆地,实勺部族先在点苍山一带,而后分布到川、黔等地。而今各地彝族丧葬送魂,“落叶归根”,终点是点苍山(彝称点措博),其由有自。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节地区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一是经济的增长与人口的增长不相适应,二是资源的利用与环境建设的不相适应。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处于亚热带高原山地的毕节生态建设试验区,有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为农、林、牧综合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长期以来得到过“度”的强调和实施,忽视了丰富的林牧资源的利用,占总面积60%以上的山地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而且不断遭到破坏。1987年全区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占59.7%,牧业占29.2%,林业只占4.9%,至1995年牧林业比例降为26.89%和4.3%,可见林牧业所占比例之低。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而由于耕地资源缺乏,为满足因人口带来的粮食问题,只能上山毁林毁草开荒,林牧资源进一步受到破坏,牧业大区的说法仅是官方的用语而已,优势已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形成恶性循环态势。1949年全区人口密度为90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为1.11公顷;1987年人口密度达208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0.48公顷。2002年达243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渐减,可耕地不足0.13公顷。虽然全区土地垦殖率高达48.1%,织金县甚至高达52.3%,但人均耕地面积仍呈下降趋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明显减少。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提高土地垦殖率,成倍扩大耕地,这是数千年中国小农经济的逻辑和做法,并不能解决现实因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相反,过度垦殖造成陡坡开荒严重,林草覆盖面积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虽逐年增加农业投入,但生产力难以提高,而且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占有量仍呈下降趋势。对比毕节地区1949年、1978年、200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为168.3、228、245公斤,表面数字上有增长,但人均占有粮的内容增项更快,即人均占有粮要求越来越大,粮食越来越缺。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该区区域生态环境的退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给人民生活带来威胁甚而灾难。森林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其流失面积高达52.6%,导致水文条件的变化,土地抗旱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加重。水土流失使全区67.4%的耕地变成了低产田土,亩产50~100公斤,甚至低达25~40公斤,同时还淤积水库、抬高河床,危害农作物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区内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200万元以上,工业“三废”不仅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土地质量,加剧水土流失,危害农作物生长,还影响人体的健康,降低人口素质。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态环境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使本区难以摆脱贫困面貌。目前全区的8个县(市),名义都称为脱贫,但基础脆弱,尚不能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因此这种脱贫大多不能视为国家规定指标意义上的脱贫,是低水平的脱贫,甚而返贫现象很突出,贫困人口远远超过官方统计数。在威宁、赫章两县的部分少数民族乡镇,一年缺一季度粮的农户高达20%~30%,人畜饮水困难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从全区各县(市)财政看,经济“滑坡”明显,“两烟”生产前景不佳,其他产业难以形成“支柱”,农民贫困,多数国家职工无法按时或足额领到工资,也显得困难。由此可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终究只能使社会经济蒙受极大损失,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述从三皇、五帝、唐、虞、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彝、汉文古籍都有相同、相通、相互关联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彝文书记载的哎哺世代,相当于汉文书记载的“三皇”至“五帝”初期。彝、汉文书中同样记载的传说人物,即天皇、地皇、人皇和东、南、西、北、中的青、红、白、黑、黄等“前五帝”,彝称希慕遮、希堵左、道孟尼和沽君尼、呢主能、额主吐、呗主哪、数舍乌够左等,他们生活时间至少在万年以至数十万年前。他们生活地点当在云贵高原。所以上述这批记载传说人物,他们不只是哪一个或哪几个民族的祖先,而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的祖先。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上述彝、汉文书中记载的传说人物,他们的后裔至少在万年以至十几万年前,才从云贵高原,活动到黄土高原,分布在长江、黄河两岸,形成古夷人、古苗人、古羌人、古蛮人、古濮人等部族,然后发展成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从彝、汉文古籍记载刻画文字的产生,天文历算的创始,以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先天八卦、河图、洛书等论理的形成,同源于古夷人中最早产生的远古文明,而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化内涵,却保留于彝文古籍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中华远古文明的老根子。如果我们要探索中华万年文明史,不仅从汉文古籍记载结合考证地下出土文物,还得从彝文古籍记载中提出有力佐证。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如前所述,彝、汉文古籍记载的哎哺世代即“三皇”至“五帝”初期,远古先民们就活动在云贵高原。尼能、实勺时代,古夷人活动在滇池地区和点苍山一带。武焚分支发展时期,仍然活动在滇、黔、川境内。彝族“六祖”分支,仍以滇中楚吐落为中心点,向四方分布。可见彝族人从古到今都在滇、川、黔、桂。是土著,不是“北来”或“东来”。要说“北来”,是先北去而后北来;要说“东来”,是先东去而后东来。RX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贵州省彝学研究会《贵州彝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07-01出版。文字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