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显宏:李家山火葬墓群
作者 ​普显宏 2021-11-07
原出处:彝族人网

三十多年前,我就知道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彝学泰斗,我们南华马街沙坦郎人刘尧汉跑遍云贵川彝族地区,考证彝族向天坟,研究彝族十月太阳历,写了一本书,叫《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听说早上要去考察雨露李家山火葬墓群,这里保存着南华彝族最古老的向天坟遗址,心中兴致盎然,早早地上车等候。
dT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dT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家山火葬墓群位于雨露乡政府东北方向约三公里李家山处,为宋、元时期彝族火葬罐墓,现在较完整的还有2座。我们从东面上山,穿过一片麻栗树林,山冈上是稀疏的松树杂木混生林,快到山顶时再往北走五百米,就看到了竖有一块“李家山火葬墓群”碑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区。众人忙于在碑前合影,我则急于寻找向天坟的重要标志,一个葫芦形的石礅墓冠。dT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向天坟没有墓碑,因年代久远,坟堆早已落入地下,后人只能凭借这个墓冠标记判断下面埋着的火葬罐。墓冠只比一个痰盂盆大一点,很不起眼,不像现代墓葬高大有碑。我钻进荆棘丛生的乱坟堆,扒开一米多高的枯草,找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一个形似葫芦的石礅墓冠,只好回到文物保护碑旁,蹲下用手抚摸着我唯一见到的一个向天坟石礅墓冠留影。dT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眼前的这个“李家山火葬墓群”,是彝族教授刘尧汉,还有杨喜(应该是雨露本地人)于1989年8月提供线索,同年11月由县上组织人员实地调查发现的。199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大道教授等人来雨露实地发掘,在6600平方米范围内出土彝族火葬罐18件,其中有彩陶、夹砂陶、灰陶、白灰陶,特点为罐深腹大,上有绳纹或波纹,底部有三眼孔,其中有3 件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dT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dT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对天文学有一定研究,把日月星辰、天文宇宙、阴阳八卦的名称用于彝族部落的名称或人名。彝族古籍《解念经》中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天上一群星,地上一姓人;星明则人佳,星衰则人弱,人死则星犯。”把天象、地象、人象联系在一起,视人类为宇宙的一分子。这种道法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至今都有他超越性的一面。dT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葬罐是彝族古代特有的墓葬习俗,向天坟是彝族“门朝着天开的墓葬”。向天坟与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历法相关,是观察天象的地上坐标。通过向天坟墓冠方位可以准确勘测到太阳和北斗星的变化,从而以太阳运动定冬夏,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寒(大寒、小寒)暑(大暑、小暑),有着观象台或天文台功能。因此,向天坟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倍受国内外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天文学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历法之一,堪与玛雅文化中的历法相媲美。dT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尧汉教授曾亲临雨露“李家山火葬墓群”考证彝族向天坟,1990年在为《南华县志》所写的序言中,为我们留下了关于这个火葬墓群的宝贵文字:“离南华县城三十公里的白族雨露乡阿甲腊村有表达彝族十月太阳历法的彝族‘向天坟’。它所在山岗系南北向,观察者可据此山岗,于傍晚观察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以确定寒暑,即观察斗柄正下指南时为大寒,正上指北时为大暑;此大寒、大暑两个重要季节确定之后,便可据之推算其22个季节。南华有此观察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向天坟,由之可推断南华彝乡在明代汉人大量进入云南之前,民间很可能行用过彝族十月太阳历。”dTW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云南省南华县龙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