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大理的罗婺后裔
作者 阿木德布 2009-02-08
原出处:彝族人网

  在昆明彝族年聚会时,大理来的加拉阿红送了一本他写的《洱源彝族概览》给我,当我仔细拜读完该书后,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件事情总算有所着落了,那就是远在大理云龙、洱源、漾濞的罗武彝人跟武定的罗婺彝人是同根同源的,而且在距今630年前就是同一家人。 P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武定凤氏本末》记载:“字巡检廷宣者,字忠之后也。字忠本商胜次子。当武定归顺时,上以为邓川州箭杆场土巡检。”。雍正《云龙州志》载:“箭杆场土巡检字忠,武定土官安慈之次子,洪武十五年随颖川候定大理,授浪穹土巡检。”。明洪武十六年元左丞普颜笃、土酋高大惠占据浪穹佛光寨反叛,西平候沐英就是率领洪武十五年在昆明金马山归附的罗婺部这支少数民族武装平定叛乱。后在邓川州封十个土巡检司,其中五个在罗坪山以东,现在的洱源县境内;罗坪山以西的五个在清康熙二年划归云龙州。大理的罗武彝人在明武十五年随征大理,到平定佛光寨叛乱直至洪武十七年授土巡检司之前这段时间主要驻扎在今洱源县凤羽一带,这跟《土官底簿》载:“字忠,大理府浪穹县民,旧日土官,洪武十六年归附。总兵官扎除本场巡检,十七年实授。”是一致的。P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的箭杆场巡检司辖地“东至白腊及碧落岭七十里,南至马鞍山干海子一百六十里,西至罗甲山旁七十里”。其内部设有总塘,总塘下设四十八分塘,俗称“四十八塘”。“塘”即火塘之意,是罗武彝人内部组织的基层单位,塘的首领称为“火头”,这与武定旧时的制度完全一样。总塘在今云龙县团结乡新宅大村,解放前云龙、洱源、漾濞的罗武彝人都要集中到这里来举行祭天、祭祖活动。P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的大理罗武彝人基本上由“字、施、吴”三大姓组成,“字”姓跟武定的“凤”姓一样是在明弘治年间钦赐姓氏,施、吴则为世随部属。到现在字忠的后代共分衍成七个支系,俗称“七支户”。这七个支系的村寨分别是:一支户阿甲鲁、黄峰(今属洱源县)、白腊涧(今属漾濞县)、上邑坪。二支户关坪、达戈、新荣。三支户腊鹅、施家村。四支户新山大火山、宝丰。五支户阿垦寨、腊鹅寨。六支户树庄密、麻杆、沙松树。七支户皂角达、格弄、达溪。这七个支系到如今已大部分融入到白族中,演化为白族。P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介绍一个叫耳母的村子,它属于洱源县位于漾濞县与云龙县交界处的一块飞地,据李荣昌老师等调查,这里至今依然保存着罗武彝人的语言、风俗和称谓。全村共28户127人,自古以来还没有高中以上毕业生,更无人在外参加工作,仅有2人外出打工。村里现有王、董两姓,王姓居多。据说耳母村的王姓彝族是从洱源县凤羽最早迁入勒登村,清代再迁入耳母村。而董姓据传说是大理喜洲人到村里擀羊毛毡毡子,进门时因屋内光线暗,坐到火塘边时不小心将主人的婴儿压死,后来只得赔个小孩,其后裔虽不改姓,但不再认亲,从此落籍融入罗武彝人中。关于“耳母”村名,一说是从汉字解释为“洱源之母”故称“耳母”;另一说是官府曾派“耳目”在此,故称“耳母”。其实根据现在周围的罗武彝人都称这个村子叫“耳摩”,不论是从现在的武定彝语,还是当地的罗武彝语,“耳”为“房子”,“母”为“大”或“老”之意,把“耳母”或“耳摩”解释为:“大房子”或“老房子”村是应该比较妥当的。P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大理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