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简介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彝族毕摩协会成立于2002年12月,现有协会会员140多人。
组织性质:
协会在市人民政府及民族工作部门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由彝族毕摩、彝族文化专家、学者、民族文化工作者和有志于弘扬彝族毕摩文化的人士组成,自主管理,自办活动,自谋发展。是一个非营业性群众组织。
组织宗旨:
弘扬毕摩文化,提高毕摩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组织职能:
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彝族毕摩文化;搭建毕摩学习、交流平台,弘扬彝族毕摩文化;认定毕摩资格,规范毕摩经;维护毕摩的合法权益,帮助解决毕摩的困难和问题,募集毕摩文化活动经费。
主要任务:
进一步收集、整理毕摩经,研究毕摩内容,做好有利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阐释;对毕摩服饰、法器、祭典程序、祭祀礼仪进行研究,广泛论证,使之相对统一、规范;培养和培训有利于毕摩文化工作的仁人志士,使毕摩文化得于继承和发展;加强毕摩队伍的指导和管理,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社会主义,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协会工作开展情况
协会自成立以来,楚雄市彝族毕摩协会在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弘扬毕摩文化、提高毕摩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加强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的宣传,促进民族团结。
彝族毕摩是彝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广大彝族地区礼节、礼仪,婚、丧、嫁、娶、祭礼祈求的主事,是协调彝族地区社会关系的主力军,是各级党委、政府联系广大彝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是进一步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宣传教育“三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和“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二是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民族节日和重要活动,深入到彝族毕摩聚居地大过口乡、三街镇、树苴乡等民族地区进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适时召集毕摩代表参加州市举办的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如火把节、马樱花节、州庆、市庆等活动,接受教育宣传。再次是分批分期召开毕摩座谈会等方式,聘请相关人员宣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市委、政府的工作思路,使广大彝族毕摩自觉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民族地区的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加大收集整理毕摩经工作力度。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流传的《毕摩经》,汇集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历史地理、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祭祀礼仪等各方面的知识,是彝族文化的精髓和根源,是一部彝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可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文字在楚雄地区失传,使这一部博大精深的经书流失于广大的彝族地区,留落于彝族毕摩的口授中。保护抢救和收集整理毕摩经是协会的重要工作。一是协同文化、民族工作部门深入到大过口、三街、东华、紫溪等乡镇的彝族地区进行调查,走访群众等方式,广泛收集散落于民间、流传于群众中的口传毕摩经。二是召集威望较高、资历较深的老毕摩,集中时间,采取录音、笔记等方式收集整理毕摩经。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收集整理出楚雄市境内口传彝族毕摩经书一部,已编入楚雄州《楚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第二十卷》正式印刷出版,使面临失传的口传毕摩经得以保护、传承。
三、加大毕摩队伍的培训,进一步规范毕摩祭祀礼仪。
由于我市彝族群众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状况,分散居住于广大山区、半山区,毕摩也散居于彝族群众中,使毕摩的法器、服装、经文、祭祀、礼仪不相统一,虽大至相同但有区别,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意见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彝族毕摩的团结,从而也影响到彝族群众内部间的团结。通过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多次反复地进行论证,使服装、法器式样取得了一致意见,作了规范统一,又通过举办毕摩培训班、研讨班,认证毕摩资格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新毕摩,使彝族毕摩后继有人。
四、加强自身建设和弘扬毕摩文化。
协会成立以来,已召开了四届会员代表大会,组织参与了自2008年以来“两会一节”活动,成功举办了4次全州毕摩文化研讨会,毕摩文化逐步得到了保护,引起了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
协会领导机构
顾 问:普廷会、杞开文、普春喜
会 长:何元金
副 会 长:周永贤、李文武、鲁光福
秘 书 长:杨炳昌
副秘书长:普智学、李润安、朱正禄、胡正友
常务副秘书长:普智学
理 事:何元金、杨炳昌、鲁发旺、周永贤、李文武、鲁光福、孔成光、朱正禄、普智学、李润安、胡正友、者从金、周永贵、鲁成忠、何元东、普才顺、何万才
协会地址:云南省楚雄市彝人古镇(电话:315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