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温暖的纪录片:《我的麻卡小学》——罗国英老师的漫漫办学路
作者 阿瑟 2021-12-03
原出处:彝族人网

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沿着凉山州西昌市大兴乡的方向,一路翻过小花山,就会来到一个名叫牛圈房的村落。牛圈房村,位于西昌市和昭觉县的交界处,村子里的村民都是由各个县的彝族移民而来,聚居而形成的自然村落,所以这是一个“四不管”的地界。在牛圈房村里,有一所小学 –麻卡小学 ,这所学校和它的创办者罗国英,有着很多娓娓到来的传奇故事。 
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下乡的途中罗国英了解到了牛圈村没有学校,孩子们也没有本地户口,去大兴乡或川兴乡就读,需要高昂的学费,家里的贫困状态无法支持孩子们去上学,只能放任孩子们在家玩耍放牛。大 山阻隔了孩子们的命运,连唯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没有,一生都只能靠做农活来维持生活,又怎么摆脱贫困的命运呢?想到这里,罗国英的心里就非常的沉重。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受到鼓动的罗国英,心里萌生了办学校的想法。为了办学,罗国英四处奔走,找到市教育局的领导请求批准,因为当时罗国英还在州农业局上班,离退休还有几年,市教育局的花科长给她建议,学校可以先办起来,在她退休之前先请一个老师去教学。问题解决一个又来一个,办学申请批准了,但老师去哪里请?教室去哪里找呢?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师来了,教室有了,课桌和凳子也买来了。 两间土屋,一块儿黑板,七个孩子,一个老师,尽管简陋,但牛圈房的上空第一次飘扬起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的洪灾让学校遭遇了很大的挑战,房顶漏雨,。因为是土墙房,接二连三的雨水把教室变成了危房,面对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学校不得不暂停上学。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面对困难,罗国英并没有选择放弃,她重新选地,利用已有的一面土墙,用竹筏筑起另外三面,围成一间教室,于是就   有了“竹筏教室”。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3年,罗国英正式退休,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办学上面,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搬到学校里,四处借钱亲力亲为,在村民们的齐心帮助下,完成了学校的重建。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好事多磨,因为学生分流,50多个孩子将被分到大兴的学校去上学,所以午餐费也将跟着孩子们一起转移到大兴的学校去,这意味着剩下的孩子们将没有饭吃,午餐费成为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罗国英也只能暂时自掏腰包来解决。老师们在学校周围开辟出一些荒地,和孩子们一起种菜。 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渐渐地,罗国英自费办学的事情被人们知晓,于是收到了很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与支持。在2005年,得到了教育部补贴的培训费,学生们也开始享受“两免一补”的政策。   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了2015年,校舍终于建成,做早操的坝子也修好了,孩 子们上学的问题终于彻底得到了解决,周围的彝族村民们都开心地带着孩子来报名。在马卡学校办学20周年哪 一天,学校举行了热烈的庆祝大会。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6年以来,麻卡小学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顺利走上了正规化道路。罗国英办学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最后,她被评为“四川省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成为了凉山州唯一一名女性获奖者。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已年入花甲的罗国英头上早已布满了花白的头发,但她并未止步,她要继续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R2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