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活化石 贵州彝族古神话——从赫章《撮泰吉》看傩祭到傩戏艺术的转变
作者 旷华斌 李学友 李栋 2017-02-22
原出处:毕节日报

F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撮泰吉》传人全家福
F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表演《撮泰吉》的手杖

F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承了400多年的牛角法器

F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撮泰吉》面具
F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撮泰吉》传承人、省级“非物”彝族“铃铛舞”传承人苏万朝
F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撮泰吉》表演照
F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娲造人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

  在彝族的传说中,也有大致相同的内容——《撮泰吉》。《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撮”字意为鬼,“泰”字意为变化,“吉”字意为游戏,通译为“变人戏”或“人类刚刚变成的时候”、“人类变化的戏”。

  《撮泰吉》是流传在赫章县珠市、雉街、妈姑等乡镇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等彝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傩戏,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据彝族古文献记载:“撮泰”是指装扮成祖魂来世间的人,头戴尖帽,脸戴面具,上、下身裹成裸体。演员共有13人,6人扮人物,3人扮狮子,2人扮牛,2人敲锣打钹。6个人物是:山林老人惹戛阿布(2000岁,是自然与智慧的化身),做巫师装扮,不戴面具;阿布摩,彝族老爷爷,1700岁,戴白胡须面具;阿达姆,彝族老奶奶,1500岁,戴无须面具;麻洪摩,苗族老人,1200岁,戴黑胡须面具;嘿布,汉族老人,1000岁,戴兔唇面具;阿安,阿布摩和阿达姆之子,戴无须面具。据说原来戏中并无阿安出场,演出时只是用一个布包代替他,后来演出《撮泰吉》才加入了阿安这一角色。

  有学者认为:《撮泰吉》最显著的特性是“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因此“撮泰吉”不仅是一种神秘的祭祀仪式,更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曹禺先生语)。

  2006年5月,《撮泰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章县珠市彝族乡阿西里西村村民苏万朝是《撮泰吉》传承人、省级“非物”彝族“铃铛舞”传承人。在他家中,堆满了他多年收集的民族传统器物。这些东西,或在民间已消失不见,只存在老人的记忆中;或有偏远的部分村民仍在使用。

  “这些只是一小部分。”面对满屋子彝族传统器物,苏万朝满眼笑意。除了《撮泰吉》、《铃铛舞》等彝族传统戏剧舞蹈的传承外,彝族古歌、传统习俗也是苏万朝收集整理的一个方向,彝族传统器物,更是他努力收集的目标。

  “多年以后来看,这些东西会消失的”。苏万朝的目标是建一所本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

  近几年来,为保护和传承赫章彝族民族民间文化,苏万朝自发组建了15人的阿西里西韭菜坪天上石林景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队。

  目前,毕节市和赫章县正为苏万朝申报“撮泰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Fr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