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密岔人历史文化展馆 武定县依纳格村史馆
作者 筹建工作小组 2021-08-17
原出处:腾讯网​彝学号

彝族密岔人,自称“米切”“密期”“密切”等,他称“密岔”。相关典籍中亦记载为“麦岔”“摩察”“木察”。《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蒙化府》载:“摩察者,乃黑爨之别种也。传云,昔从蒙化细奴逻来徙居于此”。康熙《蒙化府志·卷一》说:“此种惟蒙境有之,并不与他境倮罗同。”康熙《武定府志·卷一·风俗》:“麦岔,住白沙,娶妇以牝牛为聘,吹笙饮酒,担柴荷簋,治生,勤苦”。道光《云南通志·南蛮志·种人》引《后朝职贡图》说:“麦岔蛮,惟武定府有之。武定在汉为越嶲郡,僰、鹿诸蛮所居,麦岔亦其别种。又,宋时段氏使乌蛮阿历治其地,名罗婺部,今与罗婺别为二。其居处杂于齐名,男挽发短衣跣足,时负米入市,于活生,输赋唯谨。妇女装束与男略不同娶妇以牝牛为聘,吹笙饮酒,地产火草,可织为布”。该文献中还说到:“嫚且蛮,居姚安府。”此中的“嫚且”是彝族密岔人的自称“密期”之对音,“麦岔”和“麦岔蛮”亦属同种。
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密岔人最早的记录是在元代。当时主要分布于巍山县境内。据《招捕总录》载:“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十二月,蒙化州(今巍山县)兰神场落落(罗罗)摩察火头过生琮,结庆甸(今凤庆)蒲蛮(布朗族)火头阿你通,起蒲军二千五百、摩察军五百,劫镇南州定边县(今南涧县)当布、户计、罗黑加等。”明代时期其不断扩大,在大理、蒙化及武定府境内均有分布,明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种人》载:“摩察,黑罗之别类,在大理、蒙化。执木弓药矢,遇鸟兽,射无不获。所逢必劫,遇强则拒。在武定一曰木察,稍习柔善,巢居深山,捕狐狸、松鼠而食之。”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5《蒙化府》“风俗条”载:“境内有摩察者,乃黑爨之别种也。传云昔从蒙化细奴逻来徙于此。平常执木弓药矢,遇有鸟兽则射之,鲜有不获者。然其性悍,其心狠,遇强则拒,遇弱则劫,今则惧法而不敢为矣。”到了清代其分布区域开始稳定,并基本形成今天的格局。康熙《武定府志·卷一·风俗》载:“麦岔,住白沙,娶妇以耗牛为聘,吹笙饮酒,担柴荷簋,治生,勤苦”。清嘉庆时檀萃修撰的《滇海虞衡志》卷13《志蛮》载:“又有摩察者,黑罗罗也。木弓药矢,射无不获。他处凶悍,惟本处者柔善,一曰木察,一曰麦岔,聘以牝牛,吹笙饮酒,担柴荷蒉,治生勤苦。”从唐代南诏时期到清代,彝族密岔支系分布区域从滇西洱海流域逐渐转移扩散到滇中北的滇池流域。如今的彝族密岔人主要分布于滇中北武定、禄劝、禄丰、富民等县和昆明市。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纳格村位于108国道和武定县长己线的交汇地段,素有“武定北大门”之称,全县共有插甸、田心、东坡、万德、己衣五个乡镇由此通行加之毗连长冲工业园区。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纳格”系彝语音译,“依”为水,“纳”为热,“格”为地方,故“依纳格”之意即“有热水塘之地”,全村主要以彝族密岔人商氏家族(依纳格商氏自称“库簇诏”)为主。据村中老者口传,村内在古时却有温泉,后来由于土司经常至此洗澡,村内要负责接待,耗费颇多,故杀一黑狗用血淋入泉眼,泉下之龙惧怕狗血便逃到了罗茨。此说虽带有魔幻色彩,但也体现了此地名之译较符合实际。不过此译却非密岔彝语,而属彝族纳苏彝语即东部方言,说明在彝族密岔人迁徙至此前,该村为彝族纳苏支系所居。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中以商姓氏居多,且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主要有两支,其中一支,根据村中祖茔碑文判断,系汉人融入彝族聚居地后逐步“彝化”而成。墓碑记载:“先祖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永宁县,音商氏,明初贸易至滇,留籍武定窝堵,相处夷俗,后迁依纳革创业。”这支汉裔密岔人是明代卫所制度下由江西一带迁入。《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载“以云南既平 ,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所以,明王朝就以军屯、民屯和商屯的形式从内地迁来大批汉族,亦在武定设立了武定守御千户所(隆庆三年建,直隶云南都指挥使司。军官职田七百七十亩;士兵屯田一万六千八百六十亩。)除了军屯外,还有民屯和商屯。民屯包括应募招而来的内地农民和“徙罪者”。《滇粹·云南世守黔宁王沐英传附后嗣略》中说:“(沐)英还镇(公元1398年),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给予籽种、资金,区别地亩……”此外,还有商屯。《明史·食货志》载:“视时缓急,米值高下,中纳者利否,道远地险则减而轻之,编置勘合底薄,发各布政司及都司卫所,商纳粮毕,书所纳粮及应支盐引数,赍赴各转运提举司照数支盐;转运诸司亦有底薄,比照勘合相符,则如数给与。”也就是说为了补充卫所的军粮,政府又从内地招募了一些商人垦荒种田,并将收获的粮食交给当地卫所军队食用,然后由当地的都司等机构发给相关凭据,商人们可以拿着凭据去领取食盐,之后可以贩卖牟利。很多商人因此获利后,又招募了一些佃户帮他们屯田,如此又有汉族不断的从内地进入,由此大规模的边地彝族和内地汉族开始了通婚,形成了祖籍江西吉安府的彝族密岔人支系。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的另一支商姓“彝裔密岔人”群体中就传云:“先祖来自大理蒙化,本姓为余,因食盐问题聚众反对官家,后被追剿屠戮,只能从蒙化一路逃亡,经过姚安、楚雄、昆明、富民等地来到依纳格村定居,但惧村中他姓欺凌,故易姓为商。与附近大刺棚村余姓密岔人同属家门。在路途中因害怕被官兵发现,逃亡时候均是昼伏夜出,天亮时走到何地,遇合适之所就在那安家,所以现在逃亡路线上很多地方都有密岔人。”此外,该村商姓“彝裔密岔人”乔迁时辰只能选定在深夜,有天明后不能搬家之习俗,据说就是因先祖躲官逃亡时候均是深夜迁徙,而发展到现在就演变为此俗。此外,《蒙化县志稿》中亦记载:蒙化起义领导人是“乡民余黑胡”。《巍山史话》中也提及:“云南蒙化直隶厅添泽堡有一彝族义士,名余士登,别号“黑胡”。此人出生贫寒,好为民打抱不平,他生着一脸漆黑有光润的黑胡子,民间称呼其为“黑胡子”,官称“黑胡子匪”。他串联邓川、赵州、永北、云南(今祥云)、鹤庆、浪穹、楚雄、大姚、元谋、定远、禄丰等府县农民义士酋豪,于清嘉庆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举行全省性的抗官盐斗争......。”结合诸文献依据及该村商姓“彝裔密岔”对祖源地和先祖的传言,可知其是因嘉庆年间因抗官盐运动失败后由洱海地区迁至滇北的。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纳格在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为古彝族罗婺部管辖;元代前期为罗婺万户府所辖,后属北路土官总管府、武定路所辖;明代由凤氏土司政权(云南布政司武定军民府)管辖;清代至民国初年由慕连土司府衙管辖并设伙头管辖全村事务(清乾隆三十年为武定府,乾隆三十五年为武定直隶州,在民国以前处于土官流官共同管辖状态);民国十二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23年至1938年)隶属武定县第四区插甸镇;民国二十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38至1949年)隶属于武定县第二区插甸镇第一保;1950年至1958年隶属武定县第二区插甸区插甸区公所插甸乡;1958年至1966年隶属武定县插甸乡插甸公社;1966年至1969年隶属武定县插甸区插甸公社;1969年至1984年隶属武定县插甸公社插甸大队;1984年至1988年隶属武定县插甸区插甸镇,1988年至2000年隶属武定县插甸乡插甸村公所;2000年至2015年隶属插甸乡插甸村委会;2015年至今隶属武定县插甸镇插甸村委会。村内曾举办“四群杯”运动会,“中韩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曾在此设文化交流活动分会场。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村史馆的建设是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建设过程由村干部和返乡干部、返乡大学生带领村内青少年儿童全程参,并在建成后由村中青少年儿童担任日常管理员,此外还将选拔一批“小小讲解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之为今后村史馆展览提供讲解服务,达到由青少年儿童“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同时,让村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青少年儿童中深耕厚植,使村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成果惠及更广大的村民群众。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eds.jpggU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源:彝族密岔人历史文化展馆·武定县依纳格村史馆筹建工作小组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