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彝族文化调查综述
作者 颜仕勇 2020-08-02
原出处:普洱党史

摘要景东彝族是澜沧江流域彝族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我对其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对景东县的彝族文化有了总体认知。文章从调查概况、调查主要内容、调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如何更好地传承彝族文化等角度,进行了综述。
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景东地区;彝族文化;调查研究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较广、人口众多、文化丰富多彩、支系繁杂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云南彝族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流域、红河流域、澜沧江流域。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沙江、红河流域彝族做了大量研究,对澜沧江流域彝族研究相对薄弱。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调查概况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年至2012年,应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邀请,我承担了《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志》的编纂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我用了1年多时间对景东县的民族进行了调查,其中对彝族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涉及彝族族源、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在调查中,对安定乡、龙街乡进行了田野调查,对彝族文化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通过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听取有关部门成果经验介绍,拜访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走访典型彝族村寨,深入彝族家庭体验生活,考察彝族古迹,参观彝族民间工艺制作等方式进行,发放并收回50份《景东彝族文化调查问卷》。我在调查期间,观看了安定乡(2013年7月改为镇)党委政府组织的跳菜艺术和打歌表演,参加了龙街乡东山村组织的打歌晚会。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次调查,收集到了较为丰富的原始文献资料,如《景东府志》、《景东直隶厅志》、《景东县志稿》、《景东彝族自治县志》、《景东民间文学集成》、《景东民间歌谣集成》、《景东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景东彝族跳菜》、《景东彝族打歌》、《叫魂经》、《景东县文化志》、《大街乡志》、《景福乡志》、《曼等乡志》。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调查中,还积累了大量口述访谈笔记,收集和拍摄了相关照片。访谈笔记主要记述了安定和龙街乡跳菜、打歌传承人的访问,及生产生活习俗、民间故事等,可谓丰富多彩。为撰写好此文,2015年8月,我又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主要有:《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志》、《景东彝族简史》、《景东民间故事》、《景东彝族自治县文物志》、《安定乡志》、《龙街乡志》、《大朝山东镇志》。通过调查,总体上对景东彝族文化有了整体了解,发现了面临的挑战,同时对景东彝族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进行了积极思考。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主要内容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景东彝族自治县是澜沧江流域7个彝族自治县之一,也是澜沧江流域3个单纯彝族自治县之一(另外两个为漾濞彝族自治县和南涧彝族自治县)。2014年末,景东县辖13个乡镇,16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36.79万人,其中,彝族人口15.69万人,占总人口的42.64 %。县内各乡镇都有彝族分布,彝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乡镇有文井镇、漫湾镇、安定镇、太忠镇、龙街乡、锦屏镇,彝族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的有漫湾镇、安定镇、林街乡、龙街乡,其中安定镇的彝族人口超过95%,主要支系分布有倮倮泼、阿列、迷撒泼(蒙化)、拉乌、香堂5个支系。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衣食住行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之一。景东彝族服饰绚丽多彩,样式繁多,因支系、年龄和地区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民族文化特色更为突出。哀牢山彝族的服饰男着无领大襟衣和对襟衣,大襟衣短及小腹,对襟衣更短,仅至肚脐。妇女穿的上衣为有领大襟衣,并习惯于常年围腰裹腹。男女都穿黑色或蓝色棉布宽腰短脚裤,裤腰用白布做成。男女均用布料缠头,妇女喜爱的盛装是“四围镶滚”粉底花边长服。居住在安定镇一带的彝族,喜欢白、青、蓝3色布料。男上装为白衬衫加领褂,女上装为右衽大襟衣,外套坎肩,腰系短围裙,头顶盘发,裹一毛巾加盖绣花头帕。男女都喜欢穿羊皮褂,妇女喜戴银耳环、银手镯、银手箍。景东彝族的饮食主要包括主食、肉食、蔬菜食品、饮品等。位于河谷平坝地区居住的彝族,以大米、玉米、小麦相掺;住于山区者,以玉米为主,次为大米、麦类。肉食以猪肉为主,鸡肉次之,也喜食牛、羊肉;食油以猪油为主,以植物油辅用。蔬菜食品颇多,一般是豆类、干萝卜条、干板菜、腌菜等,署类、青菜、白菜等多鲜食。成年男女多喜饮酒,也有喝茶、抽烟的习惯,彝族的山歌说“小小烟袋五寸长,抽烟又歇凉”。景东彝族一般以户单居各成院落。房屋的摆布,一般是一主一面,富有人家,有的与主房并连建耳房,或者在主房两侧与主房成直角建有厢房。房屋的构造,基本上是石基土墙木屋架,屋面视经济条件而异,有盖瓦、盖草、盖杉片等类。居住在哀牢山区的彝族,住房多数比较矮小,多用毛块石砌墙脚,筑土为墙或用篾笆或泥草挂墙,梁柱通常以自然树杈代用,人们称之为“克杈房”。景东县境内,过去的交通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现在通过扶贫开发、“村村通”、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同时,随着彝区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摩托车、小型客货两用车、小汽车等正成为彝民们主要交通工具。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婚丧嫁娶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景东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并基本上是男娶女嫁。其婚俗则随时代、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有所异。通婚范围基本上是在本民族内进行。在宗支内则禁止婚配,在较近的亲戚内,辈分不同也忌结为夫妻。亲姨表兄妹间一般也忌成婚,姑舅表兄则行优先互配。寡妇再嫁不受社会遣责。民国时期有“转房”的婚式,其未婚之亲弟可与寡嫂继配,俗称“叔配嫂”,但并不普遍。在新中国成立前,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进入新社会,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只要双方情投意合,父母一般都不会反对,习惯上有男方托媒到女方家说亲,婚姻整个程序经历提亲、吃订酒、举行婚礼、拜堂、回门等礼仪习俗。彝族家庭一般能和睦相处,离婚的人很少。在家庭中,丈夫为一家之长,妻子主要是协助丈夫进行生产劳作,财产继承权一般皆归男子所有。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孟子·滕文公(上)》等文字记载,彝族最早丧葬方式为野葬。后来,彝族对丧葬方式进行了改革。按《蛮书·风俗》记载:“蒙舍及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惟取两耳,南诏蒙则贮以金瓶。”明初,彝族一般举行火葬。遗体火化后,将骨灰撮入陶罐中埋入土内。约自明代中叶起,逐渐实行棺葬并建坟墓。入清以后,已有用汉文立碑文者。彝族的丧葬礼仪较为隆重,有“死人不吃饭,财产分一半”之说。从一个人生病到死亡、安葬,一般有告终、报丧、洗尸体、装棺、祭奠、守灵、出殡、安葬、筑坟等几个过程。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宗教信仰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景东彝族宗教信仰以原始崇拜为主,信奉“万物有神”论,至明、清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宗教信仰中融合佛、道、儒等教义,把原始崇拜与玉皇、观音、孔夫子崇拜结合在一起。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种形式。景东彝族认为天地间有神灵存在,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神的意志,世上一切事物都被天、地、日、月、星辰、水、火、山、石、林等诸神主宰,每逢节日都要敬天拜地。景东彝族图腾崇拜最突出的是龙崇拜和虎崇拜。景东彝族认为天龙布云施雨,保证粮食丰收,地龙管山脉河流,让大地平安吉祥,所以,他们对龙十分敬畏,把龙雕刻描绘在庙宇墙壁重要位置,祈求龙的保佑。景东彝族认为自己是虎的后代、虎的民族,狩猎不打虎,把虎放在十二生肖首位,充分体现了对虎的崇拜。景东彝族对祖先的崇拜主要是氏族祖先崇拜,也称宗族崇拜。因而,景东彝族正月初一日要献祭祖先灵位,三月清明节要到祖坟上祭献,七月一日后接祖先亡灵入家敬献,火把节也要杀鸡宰羊祭献祖先。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科学文化的普及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广泛宣传,彝族人民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加深了认识,有的信仰和崇拜已逐渐消失和改变。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节日节庆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景东彝族的节日较多,以阴历年计算有过年(春节)、祭竜节、正月十五、二月八(叫魂节)、三月清明、五月端午、六月火把节、七月半、八月十五(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朝、冬至节等节日。其中,以叫魂节、火把节较为隆重。农历二月初八日,是彝家一年一次的“叫魂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做成祭品,打一碗清水当做净水,拿一些红线当做叫魂线,然后带上这些东西到认为魂落了的地方去叫魂。叫魂有叫魂词和祝词。叫魂词和祝词念毕,就给被叫魂人拴叫魂线,男的拴在左手上,女的拴在右手上。叫魂仪式完毕,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二月八的叫魂节就过完了。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活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羊敬献祖先和地母神。但祭献仪式各地不同,有的在家里把祭品做好,再抬到田地里祭献;有的则是到田地里选好地点,插上一支青松毛,才动刀杀鸡,把鸡血滴在土地上,烧纸钱祈求田公地母保佑粮食丰收。中午用松木夹上松明子做成几丈高的火把,并分别插在每块田地或家院中心,等到夜幕降临才点燃。入夜,人们点燃立在院场中心的火把,然后点燃1米长的小火把,背上香面,举着火把从家里往外走,并把香面一把一把地撒在火头上,边撒火把边喊:“虱子虼蚤滚出去,乌龟屁痨滚出去,金银财宝滚进来!”走出家门,到佛手瓜(俗名杨子瓜)棚下撒香面,并念念有词:“杨子瓜结了—结了!结了!”然后撒到家禽牲口圈上,撒到果树上,撒到庄稼上……并把插在田地中心的大火把点燃,霎时,火把散布于乡间田野。最后,人们汇集到宽阔的草场上,燃起熊熊篝火,弹起三弦,吹响芦笙,跳起山歌,欢庆节日。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打歌跳菜艺术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景东彝族打歌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东彝族打歌彝语称“欧克”,是景东县广为普及、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初级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它融诗、歌、舞、乐为一体,集娱乐、趣味、表演性于一身,是一朵绽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奇葩。农村中普遍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听见芦笙响,脚杆就发痒”;“跳歌要跳三跺脚,跳起黄灰做得药”。景东彝族打歌现已收集整理的共有43套,舞蹈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模仿动物形态,动作特征及情趣的情趣舞;二是以动作命名的表现人类生产生活即兴形成的劳作舞;三是带有祭祀性,仅限于婚丧仪式中表示祝福或寄托哀思的祭祀舞。舞蹈动作以腰、腿为律动,拉手、挽臂、搭肩、扣手或自然甩动。舞蹈队形多为一个圆圈,也有围成两个圆圈的。打歌人数少则几人,多则上千人。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手法分“仁义调”和“挖苦调”两类。打歌已成为景东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参与到彝族打歌这一活动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3年11月,景东彝族跳菜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东是跳菜之乡,也是跳菜的发源地之一。跳菜又名“抬菜舞”或“捧盘舞”,是景东境内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民间婚宴喜庆时为宾客举行的一种隆重上菜仪式。景东跳菜艺术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时兴于盛唐时期,发展并享誉于20世纪80年代。跳菜艺术把彝族饮食、歌舞、杂耍、自然崇拜、对嘉宾的敬意与答谢融为一体,既有艺术性、观赏性、又有实用性,既可搬上舞台表演,也可在寻常百姓家庭前院落献技,拥有深厚的孕育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跳菜不仅在景东彝族历史发展中经久不衰,并且得到了最广泛的推广,跳菜艺术在景东地区得到了较好传承。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发现问题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景东彝族社会在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下,很多传统文化已经丢失或者濒临丢失,这种现状必将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语言逐渐消失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调查中我发现,景东好多地方的彝族语言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安定镇作为一个彝族文化保留相对完整的地方,都只有老人能说一些,年轻人和小孩基本都不会讲彝话。民族语言作为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失传了,对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严重的考验。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服饰文化消退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东彝族买现成服装的人越来越多,穿本民族服装人越来越少,在走村串寨的田野调查中,我很少看到穿彝族服装的人,只在安定镇和龙街乡调查时遇到几位老年妇女穿传统生活装,少数中年妇女有节日盛装,男人和年轻人基本没有民族服装。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民风民俗观念淡化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彝族人民与外界交流的加强,伴随着外族文化的渗透与本民族人外出人口的增多,时至今日,很多彝族的传统习俗已经只能听老人们口述和在相关书刊上看到了,也许有一天这些民族传统习俗将慢慢变成古老的传说了。如祭司、乐师及乐器的传承人已经越来越少了。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传承展望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体来看,景东地方政府重视彝族文化宣传和传承工作,提出了“民族文化兴县”的目标,编制了《景东县近中期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公布了《景东彝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彝族文化的传承有了法律法规保证,特别是把跳菜艺术和打歌推向省内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展现了彝族文化传承的新希望。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加大研究、宣传和保护力度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部门应明确布置各个传承人任务,经常检查并与之交流,解决他们在文化传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针对传承人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政策性保障措施,对传承人工作指导、监督要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以利于调动每个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对彝族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加大对民族文化研究、保护工作的投资,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投入力度,积极培训民族文化艺术的新生力量。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承人,要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法治建设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制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在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乡镇,开设特色民族职业教育,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才。对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要进行奖励,并形成奖励制度。此外,要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保护工作方法。只有加强法制建设,依靠政策法规的支持,少数民族文化才能健康发展。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景东彝族地区地处边远山区和其他的原因,经济欠发达,专承人才缺乏,在文化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够。而且这些地区民族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身能力较弱,民族文化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由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对民族文化缺乏集中管理和保护,没能实现有效抢救和展示。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加强多元民族文化教育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形式,使学校成为帮助青少年认知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民族文化教育必将使传承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生活之中,引领着民族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民族成员延续了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景东彝族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彝族文化大家庭不可或缺成员,是澜沧江流域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财富,不论是本民族成员还是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彝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要参考文献: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颜仕勇:《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熊建荣、颜仕勇、周德翰、李庭辉:《景东彝族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W0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肖敏 编辑: 肖敏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