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合适的葫芦,安装芦笙的簧片,校准芦笙的音阶……记者走进云南省巍山县大仓镇小三家村委员会闭家大村,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制作芦笙,他就是人称“彝山芦笙王”的闭万清。
“我制作芦笙已有30多年了。”闭万清说。巍山是中国彝族打歌之乡,芦笙是一种深受彝族群众喜爱的多孔吹奏乐器,音调古朴悠扬,是彝家打歌场上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彝家人通过芦笙吹奏,借乐器来言情志事,传达明确的语义,据说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是彝家打歌场上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闭家大村是一个纯彝族聚居的村庄,全村50户227人,个个都会打歌,现年66岁的闭万清从小就喜欢打歌,年轻时就是吹芦笙的好手,打歌场上的歌头。闭万清30多岁时,邻村的芦笙制作大师凹阿祥看到他不但芦笙吹得好,还有制作芦笙的潜能和天赋,就将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各种型号的凿子,小刀,锯片剪刀……一个跟随自己30多年的提篓工具箱,这就是闭万清制作芦笙的全部家当,厨房前的小过厅就是他的作坊,墙上挂满了刚制作好的芦笙。
“制作芦笙最难的就是簧片,我们也叫芦笙舌头。”闭万清制作芦笙十分细心。制作芦笙要经过备料、烤料、打制簧片、定音等环节,每一道程序都是手工完成,其中最关键的是打制簧片和定音,制作的精密度,关系到芦笙发音的悦耳程度。闭万清告诉记者,制作芦笙的竹子是苦竹,当地人也把它叫做芦笙竹,苦竹的大小比较匀称,适合做芦笙管,挑选苦竹,一个要圆,然后要老的竹子,而且一般选竹子肉比较薄的,那个音才比较清脆。
“调音要调好,没调好有杂音不好听,调音好了没杂音。”一把芦笙基本成型,闭万清开始坐在火炕床上,边烤火边给芦笙调音。“制作的芦笙不好,别人下回就不会买啦,一定要用心制作。”闭万清说他一个月仅制作芦笙4把,每一把都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从他手中制作出来的芦笙音质圆润、做工精湛、素雅光滑、玲珑精巧。
由于闭万清制作的芦笙造型精美、音乐悦耳,因此很受大家的喜爱,现在每年卖出40多把,每把售价在460元至560元,年收入1万多元。“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多了,基本没人愿意学习芦笙制作了。”闭万清说,30多年来,他制作了1000多把芦笙,虽然很辛苦,但也有很多乐趣。他最担心的是,如今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这些古老的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只有把手艺传下去,才算的对得起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手艺。
爱吹芦笙,爱制芦笙。虽然已有64岁的高龄了,但闭万清还经常活跃在乡村和城市的舞台上,在不久前举行的纪念改革开放40年巍山县民族民间歌舞乐比赛上,他和村民一起表演的《东山芦笙韵》还获得了“器乐组”银奖。“只要谁愿意学,我都愿意教。”闭万清说,他现在收了三个徒弟,其中白草地的凹七林已熟练掌握了芦笙制作的技巧,其他两个正在学习中,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找几个徒弟,把芦笙制作的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