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绣花裹背——彝家孩子的护身符
作者 晓凤 家秀 2019-10-14
原出处:彝族刺绣

彝族刺绣手工艺传承千年,彝绣品种过百,以花衣、套裙、马褂、包头、围腰、花裹背、枕套、绣花鞋等为代表的绣品做工精细、构图精美、色彩艳丽、韵味十足。在彝绣的世界里每一朵花、每一个动物、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个属于它动人的故事和寓意,接下来“绣绣菌”将走访绣娘,让她们把彝绣背后的这些动人故事讲述出来,呈现给大家!
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天,“绣绣菌”将请云南牟定县的鲁会英为小伙伴们带来彝族花裹背的故事。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9.jpg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绣花裹背局部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0.jpg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讲述者|鲁会英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裹背是彝族祖先们流传下来的一件非常古老的生活用品,它是彝族孩子们出生后大人们给他的第一件礼物。有了花裹背大人们可以把小孩子背在背上或胸前,因为绣上了彝族人喜爱的图案,所以被叫做花裹背。
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1.jpg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绣花裹背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裹背的中心,通常用长和宽各为一尺五的红色、蓝色或绿色的布来绣花,绣的花较为常见的有牡丹花、石榴花,绣完这些图案通常要用到平针、挑针、梭针、打籽、岔针等十多种针法,十分考验绣娘的绣工。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2.jpg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绣花裹背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裹背的四周则是一块二尺六的黑色棉布,绣有八角花、方块、小人、还有常见的树、鸟、蝴蝶、坠子,四边的图案是最难绣的一个部分,因为很早的时候人们没有纸笔,而四周的图案只能用挑绣的针法来绣,挑针绣对布纱子(纱子是指棉布上很细很细的小格子)的要求很高,布纱子少一个或多一个,针脚就会不均匀。以前没有笔,全靠数布纱子来绣,挑绣是一种很古老流传下来的绣法,她不仅考验绣娘的技法,还很考验绣娘的眼力,如果你不小心眼花看错了布纱子,挑出来的针脚就不均匀了,图案也就不好看。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3.jpg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绣花裹背背带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裹背还有一个部分叫背带,背带上的花纹则使用贴布绣的绣法,绣娘先将小块小块不同颜色的布贴在带子上,然后用手做出花样,再用针加固,通常一块花裹背上的两条背带,需要一个绣娘绣上一个月的时间。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裹背的里面是一层灯芯绒布,条件不好的人家则用棉布,中间加入填充物,现在用的是好的地毯,以前最早的时候是用经过加工制作的羊毡子,羊毛剪下来之后,找专门弹毡子的老师傅们进行加工制作,将羊毛中的杂质去除干净,在进行加固,就可以填充进去了。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裹背中间用彩色丝线绣的牡丹花,寓意富贵平安;石榴花,寓意多子多福;裹背四周黑棉布上的花则用白色的丝线绣,八角花,代表了兄弟姊妹,希望大家能团结向上;方块代表田地、树木、花、鸟、蝴蝶,蝴蝶代表了福气,整个图案寓意着万物生晖;裹背上还有一群手牵手跳舞的人,人们白天辛勤劳作,晚上在一起载歌载舞,表示人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无限的希望;裹背下方是一排坠子,代表小孩子戴的百家锁、圆项圈,用来保平安。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4.jpg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裹背上的挑花刺绣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祖先们非常聪明,以前没有笔画花样,她们就把煤磨化了,加水,用很细的木棍子蘸着画,黑布上的花样则用当地特有的白泥,用木棍子蘸着画。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5.jpg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裹背上的挑花刺绣局部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块花裹背的寓意就是给小孩子带来温暖与祝福,保佑小孩子平平安安,快快长大成人,以前农活忙,小孩子只能一直被背在身上,这块花裹背就是她们的护身符,希望她们以后平安长大,多子多福。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6.jpg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裹背上的挑花刺绣局部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裹背制作技艺繁杂,一件花裹背制作完成,需要用到十多种针法,上千支丝线,要花费绣娘两个月的时间。以前条件艰苦,没有电灯,也没有煤油灯,照明只能从山上找来白柴,放在火塘里烧,绣娘们白天劳作,晚上则围着火塘绣花。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7.jpg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绣花裹背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就是我们彝族“花裹背“的故事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源:彝族刺绣93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曲比子拉 编辑: 曲比子拉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