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街乡中心完小的学生正在学习大刀舞
大山深处的篮球场上,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中心完小的20多名四、五年级学生穿着民族服装,手持齐个高、带把的大刀,脸上挂着笑,列好队形,在一段彝族音乐带动下,有节奏地跳着。
“是不是暑假只顾着玩,忘了!”学生对面,一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蓄着胡子、发型、服饰精心设计过的年轻人话里“带刺”,他显然不满意学生们的表现。
年轻人叫吉用伟,今年35岁,当地人称为“刀王”,兼职教授学生“大刀舞”――一种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当地久负盛名。
在35岁的吉用伟看来,大刀舞是彝族的灵魂,他想把它一代代传下去,所以先从娃娃抓起,让大刀舞在孩子们心里扎根。
这与当地政府的政策不谋而合,他们在倡导大刀舞走进校园的同时,致力于将带有民族元素的东西与乡村振兴结合,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吉用伟在教授大刀舞
选择坚持 乐在其中
大刀舞,漾濞县腊罗支系彝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兵器舞,流传于以鸡街乡为中心的各彝族村寨,寓意着用大刀劈除邪恶,祈求幸福平安,表演时气势恢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漾濞远近闻名的传统民族舞蹈。
大刀舞通常与打歌同场表演,一般舞刀者在场坝中央,彝族同胞围成一圈。开跳前,由一人用竹笛吹出引子,大伙随笛声舞起来,舞刀者在中间起舞,起领舞作用。
传统的大刀舞由男性表演,后逐渐有女性舞刀者出现,且从传统的单刀舞发展到群刀舞,老百姓参与度越来越高。
吉用伟自幼喜爱彝族歌舞,精通唢呐、大筒、笛子、芦笙等民族乐器,尤其喜爱大刀舞。18岁时,他开始跟随村里的老师傅学习大刀舞,起初手生,大刀舞动时常打到头,脑袋生疼。老师傅一点点教,吉用伟一点点进步。
大刀舞有“双龙出海”“雪花盖点”等18种刀法36路108式,10年学艺,吉用伟逐渐掌握。凭借娴熟的技艺,他在当地小有名气,人称“刀王”,漾濞县里彝族打歌队的大刀舞领舞人自然非他莫属。
此后,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吉用伟会带刀上台,甚至,他还把大刀舞带到昆明、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舞台。每年漾濞在全国各地的推介会自然也少不了吉用伟的身影。
和漾濞核桃一样,他成了漾濞的一张名片。
鸡街乡中心完小的学生正在学习大刀舞
2011年,吉用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漾濞专场大刀舞表演后,很多人慕名前来向他拜师学艺,最多时学徒达400多人,最小的9岁,最大的70多岁,除大理州外,还有来自保山、楚雄等地慕名来拜师学习的人。
2013年,吉用伟被评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大刀舞的代表性传承人。打那刻起,身上的担子重了,乡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他经常进入校园,播撒民族文化的种子。
“(跳大刀舞)又不能当饭吃,趁着年轻,赶快出去外面打拼打拼!”亲戚朋友常劝,可吉用伟选择坚持,乐在其中。
“大刀舞给了我快乐,我也希望更多人跳大刀舞,让这项民间技艺能一代代传下去。”吉用伟的想法单纯质朴,虽然目前每年靠跳大刀舞只能赚三四万元,勉强够糊口,但他挺知足。
常泽香和家人们在跳大刀舞
政府引导 传承文化
无独有偶,鸡街乡鸡街村委会许么邑村的常泽香也喜欢跳大刀舞,在她熏陶下,女儿、孙子也跟着跳,跳得还挺溜。
平日里,常泽香守着自家的10亩核桃,只要周围十里八村婚丧嫁娶,她便受邀和同伴去跳大刀舞、打歌,每天赚100元到150元不等的辛苦费。“权当替家里节省开支。”她笑着说。
除此之外,在政府引导下,和吉用伟一样,常泽香常和伙伴把大刀舞带进中小学校。“不要钱,有意义啊!”这位农家妇人声音高亢。
确实有意义。近些年,为保护传承好大刀舞这一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漾濞县每年举办6期传承培训班,组织大刀舞“高手”进校园,手把手教授孩子们学习彝族大刀舞,确保优秀文化的传承沿袭,不至于出现文化断层。同时,在重要节庆场合,组织大刀舞队伍登台展演,让更多老百姓了解、喜爱和参与传承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泽香和家人们在跳大刀舞
不仅如此,鸡街乡党委政府积极与漾濞县民宗局对接,先后投入22万元完成了鸡街乡大刀舞传习点建设项目。如今,只要有时间,吉用伟会骑着摩托车到传习点,那里有想学大刀舞的孩子等着他。
引导老百姓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鸡街乡将大刀舞与当地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及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每户发展一个乡村导游,带游客游山玩水的同时,传播民族文化。”这是鸡街乡党委书记赵明的初步设想。
吉用伟则正传播着民族文化,在鸡街乡中心完小的篮球场上,他双手背后,表情严肃,仔细盯着学生们的每一个动作。
“你们跟着我跳一遍!”一个暑假过去,学生们动作生疏不少,吉用伟不满意,决定亲自示范。
说完,他吹着笛子,姿势摆好,跳了起来。
(原载:人民网-云南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