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实施新农村建设后与彝族民居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发生了强烈冲突。尤其是实施扶贫攻坚易地移民工程,把距县城、乡镇政府或公路较远的农民集中在一地重建移民新村,政策规定“这些易地移民的民众搬进新村后,无条件撤掉原主民居建筑……”这样一来有可能导致一些具有传统彝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消失。因此我们应该考虑,易地移民新村建设与文化生态保护有了冲突怎么办?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何去何从?
彝族传统建筑标志着彝族族徽和符号,独具特色的彝族民居建筑风格,在世界民族建筑史里面独树一帜,目前虽然尚未进入世界民族建筑史册,但对彝族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弥足珍贵。
一、彝族民居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重要文化艺术价值
彝族传统建筑在动工之前,建主事先要请毕摩(布摩)测算建筑开工吉日和新居吉日等。还在建房施工中一切都按照彝族的阳阴雄雌观念来完成的,如盖屋瓦板分公母,房柱分公母,里屋上下分公母,柱头相接分公母榫,斗拱、穿斗分公母,火塘上下分公母,门廊、屋檐分公母等建筑信仰习俗。彝族传统建筑风格特具特色,彝族瓦板房建筑,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整个建筑结构已经成为艺术,梁的空间比重大,室内垂直空间被切割成正空间,就设计手法上,包括多种比例,正线条、规律渐变,实虚对比恰当;榫卯结构,低调奢华而不失大气。
建筑技艺、科学特征。在木质构建上的图纹,各种具有不同内涵的花纹组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艺术。不但体现出凉山彝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同时也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及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一座瓦板房的建设,是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的,从平面构图的对称性、内外平面的一致性到埋于墙体中的木筋,都高度统一地反映了瓦板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逻辑合理性特征。
瓦板房作为彝族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展现出了彝族建筑的发展历史,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彝族人民的社会意识、信念和价值观等,反映出凉山彝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有着独特的信仰习俗和文化生活、极具史学价值。
彝族传统建筑,无论是瓦板房建筑、瓦房建筑,还是土木结构的茅草房建筑都有着独特风格,是民族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文化价值。
二、四川凉山彝族建筑濒危状况
近年来,随着政府“彝家新寨”、“三房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被崭新的砖瓦房所取代,彝族传统建筑技艺名匠也在相继去世,年轻一代受汉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彝族建筑面临传承断代的问题。在建设移民新村建房工程中,村民离开了世居环境,搬进了公路沿线或县城附近的“彝家新寨”,有些“彝家新寨”的建设,没有过多考虑按照彝族传统建筑建设,比如把彝族世代相传的重要民俗仪式活动中心的火塘改掉了,导致诸多彝族传统礼仪无法传承。
最近笔者到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昭觉、美姑三县乡村搞彝族文化田野调查工作,发现彝族乡村因新村建设,彝族传统建筑已经没有了,一些彝族的传统习俗文化传承受到影响。
三、一点体会和认识
笔者所到之处来看,目前,美姑县是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保存得比较好的地区,该县已经保护了古拖村、四季吉村的彝族传统民居建筑村落,虽然也有所缺憾,但总体上为建设新彝村和保护传统方面做了尽大的努力。2018年8月,笔者为了调查彝族民居建筑到了美姑县“丙途”乡“四干普”村,此村有一座古老的彝族瓦板房建筑,十分漂亮,建筑风格、建筑艺术都上了一定档次,美姑县文管所经积极申报,该建筑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村除这座古老的彝族建筑外,其周围村民住房基本上都是传统风格的彝族民居建筑。此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相当漂亮,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此村可以申报为彝族传统村落保护起来,以彝族传统村落生态保护名义,把它保留下来整体性保护。
另外,凉山彝族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遇到了严重困境,母语、文字、服饰、建筑等受到了冲击,在当今全人类所提倡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并重并存的语境下,彝族传统优秀文化又何去何从。如今的凉山彝族地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方面有了空前的发展及提高,与此同时,彝族同胞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并没有自觉意识,更多的彝族同胞开始追求城市生活,出现了不愿意穿着自己民族服饰,不爱学习彝文,不说母语,彝族传统文化传承正面临挑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文/俄比解放 图/阿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