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普姓由来和兴衰
作者 马理文 2017-06-23
原出处:红河日报

普姓,中国《百家姓》里没有的一个姓。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夷姓改汉姓中,普姓是清乾隆皇帝特允许保留的夷姓。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今,普姓的人仍会自豪地说:在中国,只有云南才有普姓,凡姓普的大都是彝族。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姓,在中国彝族史,特别是云南彝族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彝语,译成汉语为祖、祖先之意。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约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彝族始祖笃慕,为避洪水泛滥,率古夷人(彝族先民)迁徙到今昆明东川、昭通一带谋生。这一带彝语为“能尼罗尼几堵迷”,意为:红土地,黑虎山出铜地方;哈尼语为:虎尼虎那,意为:红土地,黑石头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夷人逐渐形成武、乍、糯、恒、布、默6个大部落。始祖笃慕有6个儿子,待6个儿子长大成人后,率族人在尼罗白山杀牛祭祖分支。此事彝文史书称“六祖分支”“六祖魂光辉”,土家族称“六子分家”。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笃慕令其长子穆阿法率武一支往西迁,其子孙成了今滇西、小凉山一带的彝族。令次子穆阿枯率乍一支往南迁,其子孙成了今滇中、滇南地区的彝族。令三子穆阿赛率糯一支和四子慕阿卧率恒一支一起往北迁。数年后两只从永善渡口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南部地区,糯支改称为曲涅,并一直往西迁,成了今生活在西昌、大凉山一带的彝族和唐朝初期从西昌、冕宁一带迁回云南的哈尼族。恒一支改称为古候,从川南往东迁,成了今生活在四川屏山、宜宾、泸州一带的彝族。布、默两支往东迁,布一支成了今生活在贵州、广西一带的彝族。默一支越过贵州入五溪(湖南),成了今土家族。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姓,是笃慕儿子穆阿枯所生的长子后裔,封建帝王,封建土司的继承王法是:“立长不立次,立嫡不立庶”。六祖分支穆阿枯成了乍一支的头领,往后其职位只能由嫡生长子来承袭。这是封建王法,嫡生长子自然成世祖。历经千百年演变,乍一支嫡生长子为纳楼永乐末代土司普国泰;跨越两朝,前半生为土司,民国服务,后半生为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服务的前红河州政协副秘书长普增辉;现存者为出生在元阳的纳楼永乐土司衙门,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后供职于个旧无线电厂,现退休在家的高级工程师普光斗先生。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嫡生长子长孙为祖,“祖”彝语为普,“普”成了这支的身份,久而久之成了姓,普姓由此而来。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乍一支迁至滇池一带休养生息,生儿育女。这时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征服云南周边邻国后,对云南的少数民族实施“攻心为上”的战略。令其汉兵在滇池中打造一艘有楼的船,船载着军士每天在滇池里游弋,士兵在船上习武。滇池四周的乍支普姓和其他彝民看到汉族居然能在船上造楼,可不得了,就归顺于汉朝。这就是云南有名的“汉习楼船”“滇国归汉”。在这一历史大变革中,乍一支普氏首领率其臣民归顺。汉武帝就用皇帝才用的九重锡命杯赐酒给乍支普氏首领喝,并牵来五匹马,让五马分别向五方奔走,五马所到之处为乍支普姓领地。这就是纳楼土司新建衙门时,门上必有的“九重锡命传金碧,五马开基自汉唐”对联的历史渊源。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时的乍支普姓进入兴盛时期,其衙门设在“阿谷咪”“谷窝”,彝语,即昆明。疆域北至昆明,南至“核咪”,即通海,西至“威楚”,即楚雄,东至“阿泸匹堵”,意为石头开花洞,即泸西阿泸古洞地区。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大分支,山大分脉。普姓人丁兴旺,至三国南北朝时,普姓虽为一家,但内部形成三大宗族部落。总大族长为阿德,阿德育有三子,长子阿雄,次子罗雄,三子步雄,史称普氏三雄。三子成人后,阿德决定普氏宗族祭祖分支,分别由3个儿子各率一支向东南发展。在分支的家宴上,阿德令长子阿雄率一支向南方发展,古彝语中南为纳,给封号为纳楼,意为向南方发展的一支。这一支发展成为今通海、新平、石屏、建水、元阳一带普姓中吃田中生长的细叶菜的人和地区彝族。阿德正要给次子罗雄封号,罗雄被鸡骨头卡住脖子,咽不下去,吐不出,当场死亡。鸡肉是彝族的主要食物,不可不吃,恰巧当晚宴席上有一道菜是田中生长的细叶菜,就把罗雄的死因推给细叶菜,说是吃细叶菜中毒死亡,规定罗雄子孙不得吃细叶菜。中毒彝语叫昂,悲切中阿德将次子一支封为昂支,也称普昂支。罗雄死亡,其子孙还小,就留在滇中,其子孙成了今天居滇中弥勒、泸西、石林一带姓昂的和普姓中不吃细叶菜的人和地区彝族。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德要给三子步雄封号,步雄嘴里不停地叫着“吓死我了,吓死我了”。吓,彝语为酒。阿德干脆封他为酒支,也称普酒,令他率一支部族向东发展,其子孙成了今文山、曲靖一带姓普的人和地区彝族。丘北的“普者黑”为彝语,准确的说应是“普酒黑”,意为“普酒家的海”。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料记载,清时,今华宁的土知州为纳楼一支中的普提,清初普提归附清,被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赐姓禄。到清康熙四年,普提正式改普姓为禄姓。由此,普、昂、禄三姓同祖同宗,同为普姓。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雄、罗雄、步雄三弟兄分支后,各据一方,各势力逐渐强大。到南诏王阁罗凤统一三十七蛮部,实施三十七蛮部联盟时,三十七蛮部中的纳楼部、步雄部、罗雄部、宁部、纳苟部、罗伽部、休制部、峨部、中部等10部均属乍支普姓同宗同族。这时是普姓宗族的全盛时期。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前,普姓虽为一族,但名多数不冠普字,父子、兄弟也不联络,而是任其所好,各为一名。唐贞观二十三年,南诏王细奴逻废除选举首领旧制,开始在乌蛮诸种中实施父子联名制,实行继承制。其他诸姓一律采用姓与名分开,父名第二字为子名第一字连接下去,形成父子联名制。而普姓则各取自名,互不关联。有用普冠名,也有冠普,用排字辈方法连下去。这些方法沿袭唐、宋、元、明四朝,至清乾隆年间夷姓改汉姓时,乾隆皇帝特许普姓保留,普姓就姓与名相连沿袭下来。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祖分支后,纳楼一支从昆明往南迁。其祖阿雄将衙门设在新兴州(今玉溪),施政数百年后,昆明、玉溪一带发生瘟疫,瘟疫吞噬了无数生命,就撤离玉溪,往南迁徙。每到一地,他们就利用彝族崇拜祖先笃慕、图腾虎的心理,宣扬自己是笃慕的长子长孙,是黑虎星下凡,要民众服从他们,有不服从者,实施武力吞并,先后占据了峨山、石屏、通海、建水一带,把衙门建在建水城中心,实施对这一带的统治,从元朝时期绘制的纳楼疆域图上看,今石屏、建水县所辖的岔科、青龙、李浩寨、漾田、普雄、南庄、渣腊、官厅、老李洞、面甸以及个旧所辖的贾沙、保和、卡房,蒙自所属的蛮耗、冷泉、新田和红河南岸地区、老挝北部地区、越南老街省北部地区全在他的领地内。这时期的纳楼一支,仍处在强盛时期。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元朝中叶,纳楼被元朝政府封为千户所(七品),但其统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元兵多为汉兵,蒙兵甚少,汉兵多为北方兵,他们从北方到南方这一水草丰茂、四季如春的地区后,就定居下来。他们凭元朝政府的支持,手握兵权、政权,就采取各种手段占据建水、石屏城中心地段,占据坝区土地。纳楼只好让出城中心,将衙门建在城边。通海、石屏等广大地区的领地也丢失了。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时,纳楼被明朝政府封为长官司(七品),但朝廷从中原源源不断地移汉民至云南屯军屯田,使云南的汉族人口首次超过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汉民以军队为先锋、政府为后盾,每到一地,政府统一划给土地无偿耕种,坝区土地被以各种借口、手段占有。纳楼衙门也被挤出城到狗街建衙门,不久又从狗街迁官厅建衙门。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17年3月,省主席唐继尧将纳楼普姓土司所属的,拥袁反唐的北三个里、南三个里实施改土归流。仅剩拥唐反袁的普国泰所属的永顺里和乐善里。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0年,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云南省政府对永顺、乐善二里实施改土归流,为建水县永乐乡,但名改实不改,仍实行土司制。1950年1月,永乐乡解放,在云南彝族史上占有显赫地位的普姓土司由此结束。但其后裔遍布全国,人才辈出。民国时期,普国泰4弟兄先后毕业于云南讲武堂,4人任过国民党军政要职。1910年至1945年8月,3代人4次出兵抗击法帝国主义对祖国领土的侵略,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史诗。1949年后,普氏门宗人任省、州、县领导的比比皆是。v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