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踏歌壁画"松下踏歌图"及彝族踏歌
作者 ​牛铸科 2023-06-21
原出处:​《艺术大观》2019年19期
摘要:踏歌,过去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之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舞艺术表演形式,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是我国古代舞蹈文化的体现。论文通过对彝族踏歌壁画以及踏歌习俗的研究,揭露在我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历程中广为流传的踏歌艺术,它在我国内陆已经鲜有人知,可是却在云南少数民族区域广为流传,在现代社会依旧盛极一时的原因,阐述踏歌艺术独有的历史价值以及意义。
关键词:彝族;踏歌壁画;踏歌研究

image.pngJV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V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前言

彝族踏歌壁画现存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距离县城大约八公里外的巍宝山文昌宫内文龙亭桥墩左侧下方。文昌宫,也称“龙潭殿”,始于汉代,最初是当地祭龙的龙王庙。相传孟获的两位兄弟在此出家悟道。清代初才被改为道观。巍宝山又名巍山,巍山县名源于此山名。JV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踏歌壁画

文昌宫所存的踏歌壁画大约两米高,宽一米六。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壁画的一部分已经脱落。可是依旧能够从中看出右侧上端是一颗苍劲繁茂、宛如伞状的一颗古松;远处为峰峦层叠的高山;天际挂着一轮明亮的月亮,近端则花草丛生。简洁明了的图画,成仙了我国古代彝族的人文地理以及一个上天构造的踏歌舞台。画家们称之为“松下踏歌图”。壁画之中一共绘画了四十个形态各异的彝族服饰人物。画中的舞者很清晰的分为三组,第一组为群舞者,有三十四人。他们组成一个大圆圈,在古松边纵情歌舞。其中男舞者二十一人,女舞者十二人,孩童一人。第二组为圆圈中的三个手持乐器的男舞者。一人口吹竹笛,左侧吸腿,犹如蹬踏。其余二人皆吹瓢笙。经过当地少数民族介绍这三人被称为“芦笙师傅”抑或“歌头”的踏歌领舞者。第三组也是三个男舞者,身着古彝族服饰,左手叉腰,口微张,形状似如歌唱。居中者怀抱弦琴,做演奏状。下方一人疑似吹唢呐伴奏[1]。JV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JV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踏歌艺术

踏歌,过去是我国古代各族百姓之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自娱式歌舞艺术表演,历史悠久。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关于踏歌歌舞的记录,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图案纹饰之中,就出现了古代彝族人五人踏歌表演的遗迹;三千年前的云南沧源崖画第七地点1号区就出现了五人呈圆状的“踏歌”“打歌”等等舞蹈遗迹,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春秋时期,现今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之中也出现了十八个呈圆状的踏歌歌舞人,在景宁石寨山出土的古代器具中也出现了九个呈圆状的踏歌歌舞人形象,晋朝葛洪《西京杂记》之中就清晰记载了:汉代宫女“以十月五日.......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唱《赤凤凰来》”;唐朝刘禹锡《踏歌词》中:“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袂连心;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唐朝樊绰《蛮书》一书中记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 , 吹壶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召。”元朝李京《云南志略》云 : “处子孀妇出入无禁。少年弟子号曰妙子,暮夜游行,或吹芦笙,或作歌曲,声韵之中,皆寄情意,情通私耦,然后成婚”。明朝王尧衢《妙罗罗》有诗赋道“跣足踏歌真个妙,芦笙吹罢舞衣还”;清朝《康熙蒙化府志》风俗篇载“宴会则踏歌跳舞”。“婚丧宴客,恒以笙箫杂男女,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以一人居中吹笙,以二人吹箫合之,男女百余,围绕唱土曲。其腔调拍节皆视芦笙为起止。”清代李绍书《箭杆里观猡 踏歌赋》言道 : “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连环腕相撞,施步作团围。阿奴吹短律,雀跃押寒威。曲肩踵其武,经复屡依违。”清代桂馥在《杂朴》中则明晰地记述道 :“夷俗 :男女相会,一人吹笛,一人吹芦笙,数十人环绕踏地而歌,谓之‘踏歌。益州颠池县,其人能西南夷歌,颠与滇同。馥案:踏歌真西南夷歌也。从中可以了解到踏歌歌舞表演在我国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踏歌歌舞不但记载了踏歌艺术从古至今在我国东西南北都广为流传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从各个方面记载了有关踏歌的各种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历史环境、甚至歌舞者的神态、乐器、表演形式等等,踏歌与我国古民族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2]。JV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JV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结语

踏歌歌舞和踏歌壁画,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中在某个历史背景下一同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些年来,彝族踏歌歌舞表演在云岭高原这块艺术土地上,经过无数彝族人民的培养,留存并且传承了许多原始艺术表演。经过彝族人民的参与和创造,丰富了踏歌的舞蹈语言,加强了踏歌艺术的表演张力,维系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也成了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各民族的审美所需。JV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參考文献:
[1]郑艳姬,方婵.道德、个体净化与社会整合——对凉山彝族社会特殊“自杀”现象“死及比”的探究[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7(3):234-242.
[2]陈涛.阶序治理:前国家社会的整体秩序生成机理——以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社会为研究对象[J].中国农村研究,2018(1):49-65.
[3]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彝区特色村寨壁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XJDY1820。

作者简介:牛铸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原文标题:彝族踏歌壁画及踏歌研究。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大理那些事及网络。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