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的彝族小三弦演奏风格技巧研究与思考
作者 ​龙贻武 2020-05-07
原出处:​《理论纵横》2009年12期

摘要】小三弦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而楚雄的彝族小三弦是小三弦在彝族地区具体的衍生和发展,它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演奏风格。本文通过对楚雄州南华县民间彝族老艺人王德兴先生小三弦的演奏技巧和风格进行发掘和探讨,旨在推动和传承楚雄州民间音乐文化艺术。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族小三弦;王德兴风格技巧;民间文化艺术发掘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小三弦的渊源和重要地位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三弦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悠长,由于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地域环境的差异,近千年来,无论从用材和外观的制作,还是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技巧的发展,小三弦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门类众多、各有所长、各具特点的局面。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历史文化迁移,小三弦传人地属边疆的云南,由于经济社会不发达,人民生活朴实简单,人们需要通过最简单的音乐形式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以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之小三弦取材方便,制作工艺简单,所以小三弦得以广泛地流传和发展。另外,由于云南是~个具有26个少数民族的省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了小三弦演奏风格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多年来,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形成了几大流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和白族小三弦。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小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思茅、保山等地区。彝族小三弦的形制与汉族三弦相似,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50厘米~70厘米。张以三条琴弦,过去民间曾用马尾弦或羊肠弦,现多用丝弦或钢丝弦,琴弦下端系于琴杆末端的尾柱上。在玉溪地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参加伴奏的弹弦乐器除小三弦外,还有彝族月琴。乐曲有《扎巴底夺》等。小三弦还是伴奏“梅葛调”(彝族史诗的唱腔)的主要乐器之一。在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中,小三弦也形影不离,它要为山歌对唱伴奏。著名的彝族小三弦的代表人物是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闻名的彝族小三弦独奏曲有《诉苦调》、《彝族调》和《模嘎德赫》等。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弹弦乐器,流行于云南澜沧和孟连等拉枯族地区。拉祜族小三弦外形与彝族小三弦相似,但形制较小。整个琴体用枫木或其他硬质木材制成。全长53厘米左右,琴杆和琴头较宽,琴头顶端向后弯曲呈弯月形。琴鼓为扁状椭圆形共鸣箱,蒙以蛤蛴皮或羊皮。装三个弦轴,张三条丝弦。依次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音色清亮、优美。颇受拉祜族男女青年喜爱,常在倾诉爱情时演奏。拉祜族小三弦的代表人物是有“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家”称号的拉祜族盲艺人张老五,他长期艰辛流浪,练就一手小三弦演奏技艺,善吹列嘎都、比录等乐器。代表作有《拉祜葫芦笙调》、《彝族葫芦笙调》、《澜沧调》,《佤族跳歌调》,《过山调》等,为丰富发展小三弦演奏艺术作出了贡献。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白族三弦有大、中、小三种,基本结构与汉族三弦大同小异,但音质和演奏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大三弦音质浑厚,主要用于白族民间曲艺“大本曲”的伴奏,同时也有着《大摆三台》、《小摆三台》等独立的器乐曲。中音三弦,又称龙头三弦,是白族民歌的主要伴奏乐器。龙头三弦采用“二指演奏法”,主要用食指和中指按弦,音色柔美,如怨如诉,最善于表达缠绵委婉的感情。此外还有小三弦,长度不足二市尺,演奏多用揉弦指法,善于发挥每个音符的余音和波音,音色有类于古筝而更显得轻妙柔和,有“月光曲”、“埂子调”等代表曲目。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大流派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云南民族三弦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彝族小三弦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已经是彝州人民喜爱的乐器。“小小三弦一块柴,辟陡石岩砍下来,衣裳挪烂三五件,生死不丢这块柴”,每当节日、喜庆、丰收或是平常的日子里,从城镇街头小巷到偏远的山区,无论在跳脚打歌场上还是青年男女窃窃私语的生活场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看到,彝族人民边跳边唱这样的民歌。同时,彝族小三弦是楚雄州较为普及的“打跳”伴奏乐器。现在经过历史发展,在楚雄地区只要有人弹起三弦,不管是彝族还是汉族,还是其它少数民族的男女老少都会“弦子一响脚就痒”,很快聚集起来,燃起篝火,踏脚击掌,欢歌起舞,一直跳到更深月西斜;“小哥跳烂千层底,小妹跳烂绣花鞋”,“跳起黄灰做得药,跳到天亮才快活”,通宵达旦,尽兴方休。这些足以体现小三弦在彝州人民生活中的位置,体现了彝州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繁荣,民族团结的生机勃勃景象。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先生的彝族小三弦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研究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先生的彝族小三弦人生传承之路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曲目,都是民间艺人花费毕生经历和心血收集整理,发掘传承下来的。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我们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民间彝族老艺人王德兴先生的小三弦演奏堪称一绝。他对彝族小三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在彝族小三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民族艺术文化的一块瑰宝。王德兴从小受父亲影响,能用蓑衣毛、竹筒做成三弦,在家拨弄学习。7岁拜师于本村著名三弦艺人李先春门下,由于悟性高,很快就能弹奏简单曲调。15岁即能弹奏流行本地的所有民间曲调。由于刻苦学习三弦时间过长,手指有时出血,双手变得指头粗大、指节细小。成人后,他不满足于现状,为了学习更多的三弦演奏技艺和曲目,他身背自制三弦,远涉楚雄、祥云、弥渡、大理、景东、思茅等地区,一边帮人打家具维持生计,一边向当地民间艺人求教,切磋技艺,收集整理民族民间三弦曲目。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德兴演奏的十多首小三弦曲,均由他本人长期收集、整理和创作而得。内容多为人们熟悉的田问劳作、对歌调子、思念亲人、游子回归、追猎逐鱼、火把歌舞、痛苦灾难、合家团圆、“走夷方”的酸甜苦辣以及父母xCJL女的希望与担忧等等。乐曲或婉转缠绵,或激昂欢快,听后使人浮想联翩。其代表作《回忆调》、《感情调》、《明宁腔》、《欢乐调》、《老中幼》等曲目,表现了出远门男人的思乡之情、眷恋之情以及回家欢聚的喜悦之情;《七十二调一把抓》表达了民族间、男女老少间相互照顾、相互依存、相互交融之情景;《高山流水》则是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描绘;《考琴调》全用左手演奏,是王德兴的一个创新,表现了人们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王德兴弹小三弦主要是自娱自乐。家中、村边、舞台均可表演。表演过程中,他淋漓尽致地渲泻着自已的情感,常使听众与他一起深深地陶醉于乐曲之中。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德兴终于成为彝州著名的小三弦艺人,很多群众都喜爱听他演奏小三弦乐曲。1981年至1996年,他先后参加“全州农民文艺会演”、“全州民族民间文艺会演”、“全州民族民间音乐录音录像比赛”、“全县农村文艺会演”、“全县民族民间歌手乐手比赛”等,六次获表演一等奖或特等奖。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德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对小三弦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演奏中能熟练地运用弹、扫、揉、拨、扇、抽、滑等技巧,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奏风格、演奏技法和一套代表性曲目。1982年和1990年,楚雄州歌舞团、云南省歌舞团先后邀请他去传授小三弦演奏技艺。1990年,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民族之声”专栏中播放了他演奏的小三弦乐曲。1992年,楚雄电视台专门播放了他的成艺过程。1997年,《楚雄报》在“民族大家庭”专栏中,全面地介绍了王德兴的艺术人生。他演奏的十余首小三弦曲已载入《楚雄州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一书。2002年5月14日,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授予王德兴“民间艺人”称号。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对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先生的“彝族小三弦”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研讨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楚雄州委州政府的“弘扬彝族文化,推进彝族文化名州建设,确立彝族文化名州的地位”思想指导下,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同时,使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提升的迫切要求下,2002年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的成立。从建团伊始,我们文艺工作者就树立了“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民族之魂”的理念,在文艺工作中注重对我州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发掘、保护与发展。鉴于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先生的“彝族小三弦”独特演奏风格和独特演奏技巧,笔者和原任音乐总监的那少承先生多次到王德兴先生家中拜访学习。他的风格和技巧大致如下: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王德兴先生的曲目都是以彝族音调为基础,独立成曲,曲目结构完整,实现了调性转换,自成一派。他的《苦情调》、《一把抓》、《老中幼》等曲目,现场演奏催人泪下,委婉动听,耐人寻味,仿佛在叙说着彝山那神奇动人的故事。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王德兴先生彝族小三弦在琴弦的制作上,就是用多根鱼线编织在一起,有梭的感觉,不用弹只需用手指滑揉,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同时伴随着嗤嗤声,这种声音听起来连绵不断,很有神秘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在演奏技巧上除了传统的弹、挑、双弹、双挑、扫、轮、滑、搓等以外,他还增加了许多技巧。首先演奏发音上,他不是每个音都靠只右手来完成,而是左右手互相衔接,互相配合,结合得相当完美;其次,在一个音拨弹出后,又在左手上用同一个手指采取滑、揉、吟等方式去装饰它;第三、左手拨弦独立完成的曲目,这是小三弦演奏的一大创新,称之为“独手操”。左手大二度滑揉(就是右手连续弹奏,左手在大二度的距离上不停的滑揉,左右手同时进行)。二条弦的大幅度滑弦,从低到高,从高到低的滑音,这一演奏手法多以食指为主,民间成为“跪指”。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打音带音,更是令人赞不绝口。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如:王老先生演奏的《老中幼》一曲是分别在三条弦上演奏,实现调性转换,丰富了演奏技法,叙诉了彝家老中幼三代坐在火塘边对话的情景,乐曲坚实厚重,体现了彝家人豪爽豁达、乐观进取的精神。乐曲非常善于利用雄奇的想象,神妙的比喻,强烈的对比,塑造出种种凝重的艺术形象,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如泣如诉、情意绵绵、委婉抒情、优美动听。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条旋律听似简单,但在每个音符上都有文章可做,如何去装饰,突出旋律线条的美感,这正是王老先生创造的民间艺术精髓之所在。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附:演奏曲谱《老中幼》)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ixiao.jpg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在我省少数民族三弦发展史上,通过张老五和王德兴德技法的浅略研究,可以发现:张老五以短小的歌舞曲目为主,注重基本的发音技巧,他对边疆佤、傣、彝、哈尼、傈僳、汉等各族民间音调非常熟悉,改编创作不同风格的小三弦曲调百余首,为丰富发展小三弦演奏艺术作出了贡献;王德兴能谱写完整的曲目,实现调性转换、注重内心的抒发,其“独手操”技法丰富了彝族三弦的演奏,进一步引领彝族小三弦和民族小三弦向新的方向发展。总之。两人先后对我省少数民族三弦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先生的彝族小三弦的演奏风格技巧对彝族小三弦发展的深远意义及对民族民间艺术发掘保护的思考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先生无私奉献,对传承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深远意义。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先生无私教导下,经过笔者的学习和揣摩,经过反复练习实践,笔者基本掌握了这一演奏风格,并毫无保留的教会了团里的几位弹拨乐演奏员演奏。同时,那少承先生根据《老中幼》的旋律进行了改编,创作出彝族小三弦齐奏《阿苏召》,旨在学习、继承和拓展王老先生的小三弦演奏技法及风格,由此这一流派被搬上了艺术舞台。通过几年来的舞台实践,此曲成功的献演于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受到了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顾冠仁、徐景新、周成龙等专家的高度赞扬,之后又在我州我省新剧节目展演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对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先生的彝族小三弦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发掘的思考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老先生生活在崇山峻岭的彝族地区,生活艰苦朴素,这是我们年轻一代所没有的经历。他终生热恋小三弦演奏艺术,曲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充满追求,在多年的生活锤炼中,掌握了无拘无束、挥洒自然的演奏技巧,具有大山一样的性格;所演奏的小三弦曲目,内容丰富、风格各异,仿佛是山里人心声的流露,如流水声、山谷声、鸟呜声、兽叫声、自然之声的交响回荡。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王老先生独特的小三弦演奏风格,经过我们民乐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下,正得以传承和发扬,焕发生机。如笔者根据王老先生的技法编创了彝族小三弦齐奏曲《火塘边的对话》,在2009年8月的楚雄州新曲展演和10月上海浦东百场巡演中进行了表演。笔者反思作品,还是觉得技法和韵味与王老先生比较差距甚远,深深的感到,音乐创作要深入基层,要深入民间。王老生所表达的丰富内心世界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是他人生的积累,是人生在音乐中的结晶,涉及民族文化学、民族审美学和民族心理学,这就需要我们各位演奏员不能只学技法,只停留在表面,还要对音乐所蕴含的人生进行体验,才能把音乐的含义演示出来。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是一个极大的宝库,是艺术的根,民间艺人每个人都是作曲家、即兴演奏家,他们现作现奏,每遍之间都不相同,这正是民间艺术的精妙所在。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发扬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到民间,把自己真正融入时代变革的伟大洪流之中,满腔热情地体验人民群众生活,感受人民群众的苦怒哀乐,真心实意地从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汲取养分,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发扬壮大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充分展示各族人们大团结、民族和睦相处,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推进社会主义新生活建设的胜利景象。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结束语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扎根子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中,我们民族乐团生存发展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就要深入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不仅人要深入,而且要深入到彝族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由此上升,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的发掘,我们要自觉地深入生活、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最终做到神形兼备。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 此部分内容参考了中国古曲网。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 王德兴(1938—2004),男,1938年10月生,彝族,倮倮支系,南华县兔街镇长梁子村委会大风垭口村人。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 张老五,1932年左右出生,盲艺人。拉祜族。长期艰辛流浪,练就一手小三弦演奏技艺,善吹列嘎都、比录等乐器。对边疆佤、傣、彝、哈尼、傈僳、汉等各族民间音调非常熟悉,改编创作不同风格的小三弦曲调百余首。代表作有《拉祜葫芦笙调》、《彝族葫芦笙调》、《澜沧调》,《佤族跳歌调》,《过山调》,《爱尼出门调》,《翡悲调》等,为丰富发展小三弦演奏艺术作出了贡献。1956年任水库工地业余宣传队队长,编创许多歌唱新生活的节目。1961年中国唱片社为其录音并择部分曲调灌制唱片。1963年应邀赴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待艺,由学院整理油印《张老五小三弦曲集》(四十首),同年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云南分会。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楚雄州南华县文体局提供王德兴历史资料。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于公开互联网平台,彝族人网转载仅供公益性展示,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和我们联系!)i0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