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石羊镇,过去是盐丰县。说据石羊是八个井盐,但开发得最早的是石羊井,石羊镇因此得名。石羊开井节,也是为了纪念石羊和牧女,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三,实际是正月十二就开始,一直活动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节日期间,要唱滇戏,请附近村寨的彝族来跳芦笙舞。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开井节已变成了有现代精神的文化交流和物资交流盛会,赶会的除大姚县各乡镇的人外,还有大理祥云、宾川等县的人前来参加。为什么此地以石羊为名,还要纪念一位牧女呢?这里有一个优美的传说:
也记不得是哪代了,洞庭湖龙王的小女儿,姿色艳丽,温柔贤淑,生得活像一朵红山茶。一天,洞庭湖上风和日丽,波光粼粼,船往如梭,渔歌四合,龙女为人间奇景所吸引,悄悄带了个丫环,到湖岸游玩,不料滇西洱海龙王路过这里,看到龙女盈盈玉貌,楚楚梳妆,好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不觉心生邪念,便把龙女摄去洱海,威逼成亲。
龙女是个有志气的姑娘,任凭洱海龙王软硬兼施,宁死不从,洱海龙王恼羞成怒,无计可施,就把龙女赶到深山,让她去放三百只羊,直到回心转意,才能回到水中。于是,龙女赶着羊,在深山放牧。渴了喝口山泉,饿了,吃些野果。白天赤着脚走遍山岭,夜间就钻进草丛中睡觉。龙女走啊!走啊!来到了彝山上。这一年,由于洱海龙王作怪,天旱地干,彝家的苦荞都晒死了。山上干得起火,野鸡,野兔都死光了,彝家连下山换盐巴的钱都没有了。水干了,草枯了,龙女放的羊只剩一百只了,龙女决心找来山泉,解除彝山的旱情。
龙女走啊!走啊!来到了彝山上。这一年,由于洱海龙王作怪,天旱地干,彝家连下山换盐巴的钱都没有了。水干了,草枯了,龙女放的羊只剩下一百只了,龙女决心找来山泉,解除彝山的旱情。
龙女翻了九十九座山,爬过了九十九道崖,脚板鸡骨被刺扎破了。鲜血滴在山箐里,山箐里盛开山茶花;汗水滴在山崖上,山崖上长出了灵芝草。龙女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被洱海龙王锁在深山的泉水。龙女砸开石锁,哗哗的甘泉水淌到彝山。彝山得救了,万物复活了,地里的苦荞返青了。龙女砍来了细藤条,编成了背篓,一路上把羊粪扫进背篓,背到苦荞地里,彝家的苦荞也开了花。
彝家山寨的人都喜欢这个放牧姑娘,亲切的叫她放羊嫫。姑娘们织出最漂亮的麻布裙给她;小伙子们吹起芦笙、竹笛、和放羊嫫唱“梅葛”,“打跳”;小妹妹们都争者为放羊嫫去放羊。彝山的旱情解决了,但彝家人仍然没有盐巴吃,龙女谢绝了彝家的挽留,又赶着羊子去寻找盐井。
龙女翻了九十九座山,爬了九十九道崖,身上的羊皮褂磨通了、麻布裙撕烂了。龙女攀山崖、爬绝壁,她的羊摔死了三十三只。深山里虎狼成群,她的羊又被豺狗叼走了三十三只,只剩下身边的一只白绵羊。龙女带着满身伤痕,又饥又饿,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在一个山崖下睡着了。
一阵清风把龙女吹醒了,起来一看,那只剩下的白羊也不见了,她连忙四处寻找。突然听见远处有“咩咩”的叫声,龙女顾不上伤病,沿着山坡跑去。只见那只白羊在坡上把头往土里拱,身子钻进土里半截了,龙女忙拉住羊尾巴往外拖,尾巴拖断了,羊还是继续拱,怎么办呢?龙女突然想到,羊不是爱吃盐巴吗?说不定这里就有盐巴。她连忙抓起一把土,塞进嘴里,果然咸滋滋的。啊!找到盐沙了,龙女高兴得一下子扑到地上,用手刨着土。刨啊!刨啊!刨出了一个深深的盐井。
过了很久很久,彝山的人们还没有看到放羊嫫回来,就打发青年们带着弯刀、火枪去找。大家找到盐井边,龙女已经死了,两只手还刨在土里,身边那只白羊也化为一只石羊。从此,彝家山寨有了盐巴吃。这个盐井,就叫石羊井。彝族人民为了纪念放羊嫫,就在石羊的旁边盖了一座龙女庙,庙里塑的龙女,还穿着彝族姑娘的麻布裙呢。
年复一年,人们为了感谢龙女的功绩,节日也就一年又一年地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