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而以民间文学艺术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文学艺术反映了这一社会的面貌,反映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的不同的愿望与呼声。
(一)民间文学
凉山民间广泛流行着几种文学作品的彝文手写本,如有名的史诗《勒俄特衣》、反映奴隶社会道德观念的训世诗《玛木特衣》、有名的长篇抒情诗《阿莫尼惹》(妈妈的女儿)以及众多的格言谚语诗等。但是这些写本都是口头文学的书面记录。在彝区大量存在的还是民间口头文学。它们虽然没有用文字记载,却世世代代通过口头流传保存下来,并不断丰富发展着。这些口头文学深刻地反映了彝族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情况。
一、神话和传说
远古时代,由于人类生产力极端低下,原始人还无法解释自然、战胜自然,以为大自然实体以外,还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人们。因此,那时的文学经常表现为神话的形式。
神话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力的斗争。传说是人民创作的与历史、社会、环境、风物有关的一些故事。毫无例外,彝族的神话和传说也是这样,从它的内容可以看出彝族在原始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种种栩栩如生的活动,以及这个民族在艺术创作上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凉山彝族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神话和传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并有彝文记录的是从史诗《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话。史诗叙述了宇宙的变化、人类起源、祖先迁徙等12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故事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以磅礴的气势,生动的形象,朴素的语言,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一些情景。
表现藐视神灵、战胜自然、驯服万物的雄伟气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勒俄特衣》中关于《支格阿龙》的神话。这个构思雄伟、情节丰富、包含着无数历史内容的神话,以其极丰富的想象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正是彝族童年时代思想感情的反映。史诗中所说:“龙子传九代,代代都是女”,是指支格阿龙的远祖出自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母系氏族,因此才以“女”为中心而代代相传下来。由神鹰滴下三滴血而怀孕,是“龙”氏族的女子和“鹰”氏族的男子相配而怀孕的神话形式的反映。这里的支格阿龙完全是彝族人民创造出来的人间英雄,人们办不到的事,他都能替他们办到,他是无所不能和超现实力量的化身。他为人们创造星辰日月、山川岩石,并为人们降雪、平山和驯服动物,正是人们生产力逐步提高,生产工具逐渐改进,主要是掌握了蒙昧时期划时代的工具——弓箭,开始有了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愿望和要求的反映。
世界上许多关于创世纪开天辟地的神话和传说,都由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幼稚和控制自然力量的薄弱,一般都超不过“神造宇宙,神造万物”的观念。可是彝族史诗《勒俄特衣》及同类传说,却十分突出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藐视神灵、战胜自然、驯服万物的雄伟气慨,反映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人与神斗争的神话中,把对自然的斗争和阶级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始表现出了人们对自然暴力和社会暴力强烈的反抗精神,具有代表性的是《勒俄特衣》中《洪水潮天》的神话。神话说明,这时的天帝已经不是原始观念中的“自然神”,而是已发生了质变的“暴力神”,已不单纯是自然力在观念中的虚妄反映,而是暴力统治者的化身。他已经向人们征收租税,并且可以使用手中的暴力“洪水”来迫害世人。这种自然暴力实际上是社会暴力的反映,二者实际是一致的。因此,神话是对奴隶社会初期的阶级矛盾和斗争的折光反映。这里表现出彝族对于压迫的对立和反抗。不管所说的天帝有多么大的权威,也不管他有多么残暴,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总是充满着乐观主义的战斗精神,前仆后继地对它进行斗争。虽然人们在斗争中的牺牲是够大的,但是人终于制服了那个拥有巨大权威的天帝,使他服从于人的意志,并以人类的子孙繁衍而告终,因此,这不仅是对劳动人民战胜洪水、征服大自然的颂歌,而且也是对劳动人民战胜统治者大无畏精神的赞颂,它反映出十分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内容。
在彝族神话、传说中,还有不少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如人类初期兄妹结婚的故事,即是彝族蒙昧时期血缘婚姻的一种反映。又如有一系列“生子不见父”和“找父买父”的传说,则反映了彝族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情景。
二、故事
彝族民间文学中,故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故事又分为寓言和童话等,而以童话为多。童话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奴隶社会的情景,这说明彝族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表现在民间文学方面,原始氏族社会时代产生的神话,已逐渐减少,而为比较富于现实斗争意义的童话所代替。童话不仅有深刻的内容、完整的情节,而且想象丰富,描写细腻,富于诗意。以其内容而言,有反抗压迫剥削、批判愚昧落后、歌颂正义和启发智慧等方面。
在反抗压迫剥削的主题下,有对奴隶主的讽刺与反抗,有对统治者的藐视与斗争,有对不劳而获寄生虫的嘲笑和打击。如童话《唱歌的狐狸》,说一个受苦的奴隶在深山里得到一只会唱歌的狐狸,它只为奴隶唱歌,而不给奴隶主唱歌。纵然奴隶主杀害了它,它的精灵也要变成猪槽、木梳、钓钩来为奴隶服务,并去惩治奴隶主。童话反映出人们的斗争意志是非常坚决的。又如《瓦札斗诺合》,是说奴隶瓦札常为奴隶们做好事,使他们吃到牛肉和荞粑,奴隶主想去掉他,但失败了,就用毒药来谋害他。结果他也使奴隶主中毒和他同归于尽。再如《天神的哑水》,是说天神(也就是世间的统治者)要世间的动物都去喝哑水,免得太聪明,对他统治不利。人得着青蛙的帮助,没有喝哑水而喝了清水,因此人类会讲话。其它动物上了当,都喝了哑水,就不会说话了。这反映出彝族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的蔑视与反抗。
还有一些以反对妖婆“撮屈阿玛”为中心的童话,说这妖婆面目凶恶,形象奇丑,贪婪狡诈,好喝人血,每天都出来到处游转,找人吃,劳动人民和孩子常常用智谋战胜它,以致最终把它消灭。这一类由原始社会恐惧心理产生的妖婆童话,在奴隶社会中已被改变为喝人血的剥削者形象的再现,而每次斗争都以人民战胜它、消灭它告终,反映了被压迫者的愿望。
在批判愚昧落后方面。如《毕摩和姑娘》,写一善良的劳动人民,因毕摩的挑唆,舍弃了自己两个心爱的女儿。后来女儿们战胜了毕摩,遇到了好运。10年后父女们会面了,这时善良的父亲才完全明白了自己当时的过错。这是人们以文学形式对宗教观念、落后愚昧的鞭挞。
关于歌颂正义和启发智慧方面。如《懒猴是怎样来的?》写一家七兄弟,六个哥哥既懒惰又嫉妒,不喜欢勤劳的弟弟和弟媳,常常虐待他们。弟弟和弟媳很悲伤,同情人间苦难的“阿普久玛”神帮助了他们。后来懒惰的哥哥们都变成了林中的懒猴,成天饿着在树上打瞌睡,而勤劳的弟弟和弟媳,却成为有吃有穿的人。
彝族还有不少幼儿童话,主题思想多具积极意义,不仅符合幼儿心理,而且还使用了幼儿语言,十分生动。如《仔鸡们》,故事说九只仔鸡上山砍竹子去了,鸡妈妈捡来谷粒,煮了九碗饭等它们。
但可怕的“撮屈阿玛”妖婆来了,它吃了九碗饭还嫌不够,又吃了鸡妈妈。仔鸡们回来见不到妈妈,哭着到处找。后来他们得到了针、牛屎团、磨刀石和大力士“惹底索夫”的帮助,打死了妖婆,又从妖婆肚子里救出了妈妈。鸡妈妈说它的奶已经磨平了,再没有奶喂仔鸡们了,勇敢的仔鸡们就保证以后要自己找食,不吃奶。从此以后,仔鸡们生下来就找食,不再吃奶了。这是教育孩子团结、勇敢去战胜邪恶的典型童话,从主题思想到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可以说是童话中比较突出的作品。
在寓言中以《查尔木嘎的故事》最有名。这个由若干寓言组成的故事,内容并不连贯。它颂扬一个叫查尔木嘎的奴隶,以他的英勇机智,多次与主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既打击了主子,而主子又无话可言。内容生动而诙谐,具有精湛的艺术性,尤其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道。
三、谚语诗
凉山彝族口头文学中有一类叫“克智尔比”的诗体。尔比,原意是“以物言事”,起箴言、警语的作用。克智尔比,它既有谚语的哲理、讽喻、训诫和概括,又有着诗的抒情和生动描绘,故译为谚语诗,能说能唱,是说唱艺术。这类诗常用比喻的方法,简练生动的词句,总结各方面的人生经验和生活见解。因词句简练,音节铿锵,易于传颂记忆,对彝族生活、思想、习惯、风俗有极大影响。当发生纠纷和争论时,调解人常引用数段适当的“尔比尔吉”来说服对方。正如谚语说:“前人不说尔比,后人无话可说”,可见它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谚语诗也适于在婚嫁、丧事、祭祀、节日聚会中吟咏朗诵。
谚语诗的思想内容和题材十分丰富,在漫长的奴隶制度下,虽然它反映着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二)民间艺术
凉山彝族的民间艺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民间艺术,其最早的内容与题材决定于人们在集体中的劳动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也反映到艺术中来。在奴隶社会中,民间艺术反映了对立阶级的利益,而代表着人民利益的民间艺术作品,将永远受到珍视。
一、民谣
凉山彝族的民谣常在劳动、节日、婚丧时演唱。它悲叹多于欢乐,抒情多于叙事,描写细腻,大多音调低缓,适宜于倾泻怀抱、宣叙感情。
凉山彝族的民谣内容丰富,刻划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揭示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生动地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爱憎。其中形象的鲜明生动,比譬的丰富多彩,感情抒发的爽朗大胆,语言的优美明快,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民谣多是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又得到不断的创造和丰富。就其内容而言,民谣有倾诉奴隶群众和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有控诉奴隶社会中种种不合理制度的,有歌颂真挚爱情的等等。
在倾诉奴隶群众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方面,如《居齿约呷》(孤儿约呷)、《阿姆惹略》(妈妈的幺儿)、《阿衣乌乌》(小囝乌乌)、《阿罗阿沙》(系呷西人名)等,都较为突出,是直接对奴隶主和奴隶制的控诉。
《居齿约呷》说,约呷生下来3个月就死了阿爸,3岁又死了阿妈,被奴隶主拉去当呷西,就开始了他“脊背做打坝、脑壳做菜墩、颈上带铁链”的痛苦生活。这是一首长期流行于群众中的抒情苦歌。
《阿姆惹略》歌中充满了阶级反抗的感情,如说“人的模样是一样,手脚是一样,但名称不一样!”歌中还说阿姆对惹略如何抚爱,如何背着他在山上勤耕苦种,但种出来的粮食,都被奴隶主拿走了。冬天无粮,阿妈只好用野菜来喂他,到野菜都没有了时,阿妈只好哄他说:“让阿妈到九重天上去,捉麻雀来给你吃吧!让阿妈到大河边捉鱼来给你吃吧!让阿妈到老林里去,拿芭蕉叶来给你做披衫吧!”这是被压迫者母子对奴隶制度的控诉。
《阿衣乌乌》说,小呷西乌乌从小就被奴隶主拴上锁链,穿上木靴,穿烂羊皮、破麻布,还挨打受骂。后来他逃回亲爹、亲妈的家,爹妈不敢护他。他逃到阿舅家,阿舅不能护他。他又逃到另一个诺合家,那诺合不但不护他,还把他捆了送回去。从此,乌乌又日夜无衣无食地被奴隶主鞭打着干重活。他只好“每天滴着泪,泪在脸上结成冰,乌乌每夜脸冰冷;眼泪打湿乌乌脸,眼泪打湿乌乌枕”。歌中对阶级压迫的揭发和控诉,是相当深刻的。
《阿罗阿沙》说,呷西奴隶阿罗阿沙从小就穿烂布,吃苦荞馍,每晚又冷又饿,只好靠着锅庄取暖。天天为主子干活,“三天吃一顿粑粑,一天挨三顿毒打”。他无法生活,就往山里逃,却又落在另一个奴隶主手里,被关进牢房。他听见娃娃哭,以为是自己阿哥家的娃娃哭;他听见鸡叫,醒来时却是别家的鸡叫。他伤心极了,激动地控诉说:“我为什么才逃脱狼窝,又栽进了虎口?我为什么寻找活路,却找到了死路?”歌词中诉说了呷西奴隶们所普遍遭受的悲惨命运。
在控诉奴隶社会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方面,有许多抒情和叙事的民谣。这些民谣不过百余行或数百行,但情节婉转,词句瑰丽,反映出深刻的社会矛盾,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中流行较广、为人们所熟悉的有《阿莫尼惹》(妈妈的女儿)、《阿衣阿支》(阿支姑娘)、《阿衣木支》(木支姑娘)、《小安基》(安基为人名)、《尼蒙达吉》(姐姐达吉)等。
《阿莫尼惹》是流行于大小凉山,家喻户晓的一部优美的歌谣。它通过一个少女在被迫出嫁前夕,以满腔忿怨诉说着奴隶社会妇女的低下地位与买卖婚姻的罪恶,描写细腻,感情逼真,音调凄凉,娓娓动人。如歌中控诉说:“父兄叔伯们,心肠真正狠,只顾赚女儿的身价钱,哪管女儿的死与活!”又唱:“父兄叔伯们,馋了吃狗肉,狗肉不解馋,穷了卖女儿,女儿的身价钱哪能算得财产。”又婉转哀诉道:“妈妈的女儿哟,血已换成酒喝,肉已换成肉吃,骨已换成钱用了,女儿不走也得走了!”
《阿衣阿支》也是一部控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而流行广泛的歌谣。它叙述的是阿支姑娘远嫁他乡,在丈夫家受到虐待,多次请求回娘家都被拒绝,公公、婆婆、小姑都不帮她的忙,她只得逃走。
“走过九座山,走得像野生的岩蜂一样;走过九片林,走得像野外的獐子一样”。后来却遭到三只饥饿的母狼和小狼,把她撕成了几块,可怜的小阿支就从此不在人间了。
以上这两部民谣,揭露奴隶社会中婚姻不自由和妇女的悲惨遭遇,刻划得相当深刻与动人,是彝族叙事歌谣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阿衣木支》唱的是,美丽的姑娘木支,遇上打猎的万恶兹莫,而被他抢走。哥哥到兹莫宫寨打听消息,妹妹被关在碉楼上,向他说,她将反抗到底,若是死了,她将变成一只大鹰,啄开高山的海子,淹死万恶的兹莫。后来,由于她的反抗,被兹莫害死。9天后,她果然实现了她的愿望,向万恶的兹莫报了仇。歌中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彝族人民的苦难以及他们鲜明的爱憎。
《小安基》唱的是,一个不幸的孤儿安基,父母早亡,在姐姐抚养下慢慢成长。可是姐姐出嫁,把他交给婶婶,婶婶虐待他,他受够了苦难。于是他就想方设法去找姐姐。他在姐姐那里一住就是半年,但不能长久住下去,姐姐就送他回去。不幸在过桥时,姐姐跌落水中淹死了,从此小安基再没有亲人,他“带着一点希望走来,带着一包眼泪回去”。民歌充满了对幼小者心灵的剖析和对不幸者寄予的深刻同情。在彝族奴隶社会里,由于残酷的压迫剥削与频繁的冤家械斗,每年不知要夺去多少劳动人民的生命,而给社会上遗留下来不少孤儿。民歌所揭露的孤儿的不幸,不是孤立的现象,正是奴隶制度给社会带来的恶果。
《尼蒙达吉》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诉说孤儿的遭遇。歌中说,孤儿在姐姐达吉的细心抚养下,已经快要长大成人了。这时他狠心的叔叔,为了夺取他家的财产,借打冤家为名,害死了这个孤儿,使达吉姑娘处于无限悲痛的境地。这时对奴隶制度下私有制的罪恶、家族关系的虚伪的无情揭露与控诉。
在歌颂真挚的爱情方面,有不少流传广泛的情歌。这些情歌不仅是诉说男女间真挚的爱情,而且也鞭挞奴隶社会不合理的婚姻,二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有代表性的如《阿惹略》(小表妹)、《亲亲的且基木谷》等。
《阿惹略》是一种情歌的总体,有一定调式和内容,亦可在演唱时即兴加入词句,因此这首歌谣是各式各样的。如诉说在不合理的买卖婚姻情况下,爱情没有归宿,只得双双逃走才是出路时,起初女唱:“心爱的表哥呀,我完全相信你的话,纵然天崩地裂,我也管不了许多了。”接着又忧心地唱:“心爱的表哥呀,只怕我们不能在一起啊!若是能成双成对,纵然树叶作衣裳,我也心甘;纵然沙子当饭吃,我也情愿。”男唱道:“好汉没有名,有了跑马才有名;姑娘没有名,双双逃婚才有名,那么,我们就逃吧!”
又如其中一首唱男子思恋:“哎,小表妹呀小表妹,自从你走了以后,我俩坐过的地方,成了虎豹豺狼过路的地方了!”“哎,小表妹呀小表妹,自从你走了以后,我俩用披衫搭篷的地方,只有蝴蝶飞来飞去了!”“哎,小表妹呀小表妹,自从你走了以后,我俩用黑披衫做坐垫的地方,只剩老熊在那里打滚了!”
而另一首《阿惹略》,唱二人初恋:“我俩在山顶约会时,摆披衫为记;在山沟约会时,吹树叶为记。小表妹和我,约定了又约定;她决不到婆家,我也决不另娶”。又唱小表妹走后失望的心情:“公獐子被赶进森林,母獐子却落进平坝;云雾被吹到山上,雨点却落在泥里。我俩的誓言被送进山谷。我俩的鼻息被大风吹走了”。他终于背着炒面去追赶被迫出嫁的姑娘,翻过数不清的高山,渡过数不清的溪流,问了砍柴人、种田人、牧羊童。牧童告诉他说,他的小表妹被老鹰抓上天,被老虎抓进洞,被水獭衔进水里去了。他立即发誓,要长上翅膀上天去打死老鹰,要背上锄头挖开洞去打死老虎,要钻进水里打死水獭。最后唱道:“不管小表妹在天上、地下、水里,我也一定要找到她,和她相见”。这反映出人们对奴隶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二、民歌和乐器
凉山彝族的民歌,因各方言、土语区的唱法和曲调不同,而不尽一致,但大体可分为山歌调、赛歌调、对唱调三种。
山歌调,彝语称为“雅”,一般指放声歌唱的山歌,常在高山放牧、田地里耕种,或婚、丧、宴饮中演唱。又可分为三种:一是合唱山歌,常由男女二队,每队2至5人相对唱;由一人领唱一句,众人齐合一句。同时拉着披毡左右转动,再向后作回旋的简单舞步。歌时可即景生情,依曲调填入各种内容,以表达不同感情。二是独唱情歌,男女青年往往用这种曲调表达自己的爱情,是单纯的独唱,不能公开。三是独唱山歌,是放声歌唱,或比手划足地唱着,在布拖、普格等地区最流行。
赛歌调,彝语称“尔”,是赛唱、赛说、赛知识的总称。常由主客双方出场对赛,婚礼中常由男女两家或各自请来的“说家”对赛。比赛中吟唱的有史诗,有英雄的故事,有谚语诗和对口词等。有说有唱,但以吟唱为主,声音细如游丝,如蜜蜂嗡嘤,非常低回婉转,别具一格。
对唱调,彝语称“佐”,常在婚丧、节日中进行,是一种集体的比赛对唱。形式比较多样,有领唱、合唱、齐唱等,曲调比较自由。经常是男女各一队,或男女各两队,相对边舞边唱。歌唱的内容主要是叙说家支的悠久、远祖的威武等等。
凉山彝族民歌的曲调结构形式大多是1句或2、3句旋律的不断反复,在反复中随着歌词的字数和情绪的发展而略有变化,时而增减或改动几个音节,而这些变化又往往是即兴的,极不固定的,有些歌曲还带有朗诵的性质。
民间乐曲结合着演奏技巧的发展,显得比较华丽和丰富。许多乐曲是依据民歌的旋律发展来的,因此至今保持着即兴演奏的形式,可由演奏者随意发挥,曲调也可任意延长或中途结束。
凉山彝族的乐器中以彝萧、口弦最有特色。彝萧,彝语称“克新菊尔”,用细竹管做成,长约二十余公分,口径约1公分。竹管一端留节,一端开口。管上钻六个孔。吹奏时全靠演奏者用舌尖和齿在吹口上构成一个音哨以发出声音,并用手指不断开闭管上的孔来变换高低音。在演奏中大量运用滑音,常在乐句结束时慢速下滑二度,形成一种独特的演奏风格。
口弦,彝语称“嗬火”,是一种用竹片或薄黄铜片制成的簧乐器。一般由两片、三片以至五片音度不同的簧片组成,有的片还系一短线,吹奏时边吹边拉,增加一些音调。口弦常装在小竹筒内,带在衣襟上,为青年男女所喜爱,一有时间即取出吹弹,以抒发感情。口弦的声音很低,但音调鲜明,节奏动人。
此外,凉山彝族地区民间乐器还有月琴、唢呐、胡琴、葫芦笙等。
三、舞蹈和美术
凉山彝族的舞蹈从来与歌唱相伴,居于配合地位,即是载歌载舞,很少有单纯和独立的舞蹈。他们舞蹈必唱歌,而唱歌却不一定舞蹈。因此,在彝族中舞蹈一词没有固定词汇,有的地方称“别切”,有跳动的意思。舞蹈也有一定步伐和习惯方式,但舞步较简单,除几种相同的步伐反复外,没有很大的变化,常常是歌声一停,舞蹈立即停止。
彝族舞蹈的内容有表演狩猎、耕种、放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与敌人斗争的勇敢,男女爱情的倾诉等等,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其特色。舞蹈时手的动作较少,这是由于凉山高寒,彝族常披披衫,故不易更多地表现手的动作。同时,舞蹈时表现较庄重,不带笑容,往往反复着同样动作而不知疲劳,给人一种热情、单纯、朴素的美的感觉。
舞蹈最初起源于劳动,在许多彝族民间风俗舞蹈中,还保留着浓厚的劳动生产的气息,而在婚丧仪式时,又发展成一些配合祝愿和悼念词的舞蹈。
风俗舞,一般是在家内锅庄旁,有时也在草场上举行的一种舞蹈,有不少模拟劳动的动作。如小凉山一带的点荞子舞,大凉山一带的点玉米舞。还有一种模仿鸟兽动作的舞蹈,如斗牛舞、斗鸡舞等,可能是古代狩猎舞的残留。此外,还有手帕舞、手镯舞,均伴以歌唱,叙述生活当中的事情。
仪式舞,是举行婚、丧仪式中的舞蹈。舞步简单,以祝愿或悼念的唱词为主,使人得到欢庆和安慰,更接近于唱歌表演。一般有结婚舞、追悼舞、开路舞等。
凉山彝族的美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取得一定成就,并别具风格。
绘画。凉山彝族没有专门的绘画,而在经书上,偶尔出现如日、月、人、鸡、虫及彝族传说中的英雄支格阿龙的图形。这些由点和线组成的白描,给人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美感。由于传说中的支格阿龙为了人们免于受旱魔的威胁,曾射日、射月、降伏动物,因此他的画像头上有日月,脚下有虫豹。
漆绘。凉山彝族不制陶,也不使用陶器,一般生活用品都是刳木而成的木器。漆对木器起保护作用,而漆绘又是装饰木器不可缺少的。因此,凉山彝族的漆绘在他们的美术方面占居独特地位。这种漆绘除了施绘到木制食具方面外,还施绘到口弦、月琴、马鞍、盾牌、皮盔甲、护腕等各种器物上。凉山漆绘一般多采用黑漆为底色,再用黄色、红色漆绘出各种花纹图案。图案内容大部分是云彩形、水波形、马齿形、瓜子形、指甲形等。这种图案的连续使用,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漆绘最完整的是兹莫和诺合奴隶主使用的食具以及马鞍、盔甲、盾牌等。用漆绘的木胎食具和酒具,如木盆、木盘、木盒、木匙、木烟斗、木酒壶、木杯等,造型古朴优美,别具一格。其中圆型或扁型酒壶更为别致,酒系由底部木管装入,上面有吸酒的竹管插入壶身,酒装入后不能再次倒出,是彝族的传统优秀的工艺品。
雕刻。过去彝族的统治阶级的房架、屋基、柱础、檐柱和锅庄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鸟兽、花草等图案。此外,在常用的宝剑、长刀柄、铜器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丽花纹。
刺绣。凉山彝族妇女擅长这一技艺,常在头巾、衣袖、领襟、挂袋和手帕上,用五色的花线,绣成连续的或放射形的图案花纹,十分美观。她们还用五彩色布剪成各种花纹和线条,镶于衣袖、领襟、衣边、挂袋和烟荷包上,称为“贴花”,也富于民族色彩,朴素美观。
银器工艺美术。常见的有各种银领花、银戒指、银手镯、银耳环等。有的兹莫、诺合还制作有打仗用的银护脸、银护腕、银护腿等。这些银制工艺品相当精致美观,上面还装饰着许多图案花纹,具有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