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的汉名汉姓及其种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凉山彝族的姓名文化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学名即汉姓和汉名。
一、凉山彝族的汉姓汉名凉山彝族的汉姓汉名是指用汉语叫的姓氏和名字。在凉山彝族地区,大部分彝人只有彝语姓氏和名字没有汉语姓氏和名字,只有小部分彝人才有汉语姓氏和名字。
二、凉山彝族汉姓汉名的种类凉山彝族汉姓汉名的种类繁多,这里例举以下几种:
1、赐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出现了一些学习汉文化,通晓汉语的彝族人士,他们成为了彝人和汉人沟通的桥梁,在彝汉文化交流中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彝人中,有的受汉人土司的赏识便赐予汉姓,以示亲信,如凉山彝人甲日而都(任章土司委百长),不仅常着汉人衣冠,通晓汉语,而且略通汉字,因其为章土司效劳颇勤,大得土司信任,认其为干子,并赐姓“章”(当地彝姓甲日的汉译姓皆译为杨)。
2、以谐音取汉姓汉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派工作队到少数民族地区统计民族人口情况时,因不懂彝文且语言不通,在记录名字时便取彝姓的谐音为汉姓。如:彝姓为马海的汉姓记录为“马”;彝姓为黑基的汉姓记录为“何”;彝姓阿鲁的汉姓记录为“卢”;彝姓为阿苏的汉姓记录为“苏”,彝姓邱摸的汉姓记录为“邱”等等。
3、彝姓彝名意译为汉姓汉名彝姓意译为汉姓的很少,比如彝姓“阿纽”彝语意为猴子,取汉姓时则译为“候”;彝名意译为汉名则颇多。
4、老师取汉姓汉名即学名传统上,凉山彝族的孩子是没有汉姓汉名的。所以,在凉山彝族地区,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老师的第一任务就是根据汉族的取名习惯给这些孩子取个汉姓汉名即学名。因而,在凉山彝族地区上过学的彝族孩子都有两个姓名,一个是彝姓彝名,一个是汉姓汉名。笔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就有两个姓名,一个是彝姓彝名叫邱摸巫赍正红,一个是汉姓汉名叫邱忠文。彝姓彝名是出生时村里的长辈根据彝族的命名制度给我取的,汉姓汉名即学名是我上学的第一天我的班主任老师根据汉族的命名制度给我取的。
5、同本村寨的汉族人同姓同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部分彝族从世居的高山上搬到坝子里和汉人杂居,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为了便于称呼和记忆,便省去复杂的彝姓,和同村寨的汉人同姓,如周围的汉人姓刘,便取汉姓为刘。于是同是彝姓“那真”的彝族人,在宁蒗县红桥乡汉姓为马,而在宁蒗县金棉乡汉姓则为刘;即便是在同一地区,汉姓也不一样,如彝姓同为“哦母”,在宁蒗县红桥乡有姓杨的、有姓安的;彝姓同为“甲撒”的在宁蒗红桥乡汉姓有姓马的,在其他乡大多姓杨;彝姓“阿迪”的汉姓有姓张的,有姓王的;彝姓“迪惹”的汉姓有姓罗的,有姓刘的;彝姓“尔古”的汉姓有姓杨的,有姓李的。凉山彝族种类繁多的汉姓汉名,虽然不符合彝族传统的姓氏结构和名字结构,数量也远不如彝姓彝名多,但是对现代小凉山彝族特别是对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凉山彝人来讲,汉名汉姓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姓名。勿庸置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凉山彝族姓名文化中的汉名汉姓将会越来越多,将成为凉山彝族姓名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