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寨及其彝文古籍
作者 陈大进 2004-12-26
原出处:毕节之窗

  三官寨是毕节地区惟一获得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彝族村,今隶贵州省毕节市大屯彝族乡。历史上系大屯土司庄园十八寨之一。据庄主旁支裔张荣祥保存的土地统照(土地使用证)考证,三官寨历史地域:东至河麻沟沟口,南至石头寨包丘水井,西至火马小河沟,北至官地老虎滩。几乎囊括了今大屯彝族乡范围。三官寨寨名,彝语谓协阔迪。《通雍余民宗谱》载,是庄园先祖张翔由原居地卧泥河迁三官时带来的。汉语谓三官寨,源于改土归流。明天启元年(1621年),扯勒部后裔大屯土司庄园先祖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当地百姓称蛇宣尉)自称“大梁王”,与水西土司安邦彦结盟,发难明朝政府,史称“奢安之乱”,历时九年战败,族人改姓余、杨、苏、李、禄、张、陇。奢崇明次子奢辰改名余保寿,三子奢震易名余化龙,隐居三十余载。清顺治十七年(1661年),余保寿投诚,后又剿吴三桂有功,于康熙年间奉旨安插卧泥河,设宗庙于元岩。时彝语谓卧泥河为协阔底,译意为主子宗社地。余保寿卒,妻龙氏以功保举土巡检,未授卒,其地分司余继先(奢震孙,管水潦兼司之今普宜镇小河、发戛、虎厂坪、大湾子境,余继先彝名塔拉,建宅于今高坡村苗岩小学侧,故苗岩有“大拉”之彝语地名)、张保(烙烘、杨柳湾、海洼之祖)、杨阿约(镇西、阿市、北肇之祖)、苏国权(镰刀湾、斯栗堡之祖)、禄国玺、禄国卿(金沙岩上岩下之祖)、李廷贵(发朗、湾溪、岩梯之祖)等八彝目。余保寿长子张鸣岐分司阿弄戛(今毕节市田坎彝族乡岩脚村上金井)、白沙河及四川白沙,次子分司补仲槽(今田坎彝族乡田坎寨、黑种寨),三子张翔(一作张翔岐)又名杨三分司大屯之现境,建宅协摩启(今大屯彝族乡丫口村高坎组之漆树坪)移居那摩启(今丫口村新房组之楠木树。张翔子张余亭又名杨翰桢世迁居大屯苏家山,后裔建大屯土司庄园)。以原居地取名协阔底家。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土归流,为报亩入册,长子辖区取名长官寨,次子辖区取名二官寨,三子辖区取名三官寨,故而得名沿用。三官寨内彝族,张姓是寨主(大屯土司庄园)宗族旁支,世袭寨内总务督办。范姓战前系扯勒部将、呗摩,战后任寨主世袭坝摩、礼宾司、头人、清管等职,王姓是寨主的世袭摩史、宣歌颂,罗姓是其赤摩,主管坟墓,潘姓是其骂协司殡仪,陈姓战前系扯勒部将先行官,战后系寨主贴身警卫,杨姓系宗族旁支,司文书膳食。雍正七年(1729年)清理疆界,八彝目地以赤水河以北划归四川,以南划归贵州,三官寨始隶贵州毕节卫。但区域分散为鸭子寨(今青山村)、上三官(今丫口村)、下三官(今三官村)、苗岩(今高坡村)和今烙烘、木窝寨、石头寨、白腊寨、长中坝上、中、下寨等。解放后,以下三官定为三官村。村内现有人口963人,其中彝族人口872人,占总人口的91.07%。现时一般概念,三官寨包括三官、丫口、高坡三个村。中心腹地位东经100°44’,北纬27°41’,距大屯彝族乡政府及大屯土司庄园约3.5公里,距毕节城区约108公里。高速大纳公路过三官村边境,距腹地约3公里。乡村龙(场)田(坎)公路支线通三官小学,但非晴天不得使用。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官寨清末始办私塾,1956年始建三官小学,1980年增设彝文课,1982年增戴帽初中。截至目前,从校内启蒙在外深造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有四人,大专生九人,中专中师生五十六人,高中生人数略次于中专生;以上人员中,从事彝语文工作的有二十四人。由于当地彝汉文化的共同发展,在双“文明”建设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毕节地市两级政府于1985年授予三官村“文明村寨”大理石牌,省文化厅于2001年授予“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今年6月,省政府批准了该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设”的实施项目。这完全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和现仍保持着原始、自然和浓厚的宗教信仰、民居建筑、婚丧习俗、彝族歌舞、语言文字且具神秘古朴、典型浓郁彝族传统文化特色。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官寨彝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但因篇幅,本文仅谈其彝文古籍文化。寨内彝文古籍按用途分呗数、额数、阁数三大类。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呗数:暂译呗摩古籍。呗摩是彝族文化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苴(君)摩(臣)呗(师)三位一体的土司政权中,位居第三,承担人与神灵的沟通传播责任。呗摩古籍又分丧葬祭祀古籍、消灾、禳解祭祀古籍和常用古籍。丧葬古籍有《实勺以》(实勺氏丧葬祭祀指路书)、《鄂莫以》(鄂莫氏丧葬祭祀指路书)、《尼能以》(尼能氏丧葬祭祀指路书)、《赫打以》(阵亡将士丧葬祭祀指路书。每部书除给亡灵解除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结下冤屈、冤仇外,都有一条指引亡灵返回祖宗发祥地―――翁米的路线。一般人说,“翁米”是冥府,但这条路线并非是在阴间而冥不可寻,今有大多地名可实地验证。显然是彝族支系的迁徙路线)、《头确数》(法具物始书)、《尺煮数》(献晚餐书)、《嗤煮数》(献早餐书)、《氏抹灭数》(牺牲书)、《徂?恨数》(献太牢书)、《觉纠宜亨数》(超渡过岸献酒书)、《蔺各数》(招灵书)、《启夺数》(献药书)、《灭几数》(回熟书)、《蔺木数》(分祠书)、《铺肋数》(换灵筒书)、《亨合数》(超八难书)、《肋勺朵戛数》(寻呼灵魂书)、《哿木数》(做大戛书)、《哿木赋数》(述大戛由来书)等。消灾、禳解类祭祀古籍有:《号陡数》(驱邪净堂书)、《姐车姐透数》(掩煞星书)、《省札数》(掩棺书)、《?数》(禳解书)、《农?数》(驱崇病书)、《米火裸数》(祭坟书)、《模裸数》(祭山书)、《訾头数》(拔墓向书)、《米宪裸数》(祭土地神书)、《吉隆裸数》(庆坛书)、《吉隆迭数》(分坛神书)等。常用古籍有:《数宪?数蒙》(直译为书公书母,实意书圣。《数宪》供算命用,《数蒙》供择期用。有人将此两部书取名为“玄通大书”)、《?数》(占卜书)、《蔺亨数》(献灵书)等。  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额数:即苏额古籍,有《武数谷数》(治精神病人书)、《诃洪数》(送煞书)、《和拱数》(叫魂书)、《热节那数》(查寿树书)等。这些彝文古籍均毁于“文革”。有人将数额称为“巫师”,其活动称为“巫术”。视其古籍内容,是有些不公。如其《武数谷数》就是一部“直刮阿鲁降妖记”,其妖是数署蒙附于马蜂身上的邪崇。彝语“武”译“痴”,汉语“疯”谐“蜂”,“降妖”就是直刮阿鲁与马蜂斗智斗勇,最终将蜂收于葫芦,疯病自然痊愈。实际是利用心理学进行精神治疗。又如数额去翁米(冥府)给活着的人查看热节(寿树)的路线,与呗摩指引亡灵返回翁米―――祖宗发祥地的路线基本相同,仅是终点有异,前者去翁米烘古(冥府苗圃),后者去喽慕绿米(冥府祖宗发祥地)。这条路线及翁米烘古的境观,对研究彝族的原居地、迁徙及发展历史是有价值的。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阁数:亦称摩史数,即摩史古籍。按用途可分作《赋数》、《阿麦肯数》、《努额数》、《肯额数》、《尼纠宜亨数》、《确阁数》六类。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赋数》,暂译娶亲交礼词。男方到女方家娶亲,需带鸡、猪、羊、盐茶、酒、衣物、耳环、手镯等聘礼,交礼时,摩史宣颂各物之物始,形状及今日所用之词,其物始叙述最为重要。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阿麦肯数》暂译为姊妹歌舞书。内容丰富,篇目较多,主要以赋比手法,叙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之哲理。其中《嫩署阿麦肯》述说了父母包办婚姻及生活生产劳动中男尊女婢的情节。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努额数》:即人们所说的雅颂,一般是结婚日在男方家吟唱。多为叙事长诗,篇目较多,内容较丰富。如《姆冻米咚》(天地产生),《撮冻撮菊》(人类的产生)、《苴冻侬菊》(君民史话)、《作冻作菊》(坛子来历)、《笃慕移阻哈》(笃慕时代洪水泛滥)、《阿喽耻》又名《沙俄娄迂汝》(孤女阿喽耻与沙俄娄迂汝的恋爱史)等,又叙历史又叙生活生产,情节动人,寓意深长。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肯额数》:即挽歌书。有学者译为跳脚词。相当于汉族孝歌书。内容多为哲理性叙事长诗。如《启勺》(寻药)篇,孝家为治愈老人病,寻药东南西北至中央,历尽艰辛。但最终,如鹰叼鸡崽,虎扑猪崽,防不胜防,老人被西署捉拿,令人伤感。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尼纠宜亨数》:即礼仪献酒词。有赴丧献酒、祭祀献酒、祭山、祭水、祭日月献酒等片段。叙述酒药配制、酿酒历程、献酒目的等内容。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确阁数》:即情歌书。多为三段诗体,前两段拟物或喻物,后一段抒情。此类古籍不及《阿麦肯数》、《努额数》或《肯额数》普遍,能唱者极少。也许受风俗禁忌之约束。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述彝文古籍,在今三官寨陈文均、陈章怀、陈章洪、陈大江、陈大远、陈明才、陈明豪、王仕才、罗才友、王仕华等家中皆有不同程度藏书,有部分已征藏于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这些古籍皆无出书年代,更无作者署名,但部分可考誉录人及誉录年代。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物始、命理、历算、宗教、哲学、伦理、道德都涉及,正如专家所言:“万卷羊皮书,一部彝族史。”但也有人片面地把呗摩古籍视为“经书,带有宗教色彩”不予整理翻译,这对研究彝族古代文化是不利的。人们都知道,任何民族文字的产生,首先是为其宗教服务的。即呗摩古籍先于摩史古籍问世是无争的。真正反映彝族古代文化的是呗摩古籍。呗摩古籍文辞与摩史古籍文辞有如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区别,没有一定的古彝语水平,难以完成翻译工作。我们也应该承认,不是所有呗摩古籍都是健康的,但她毕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在整理翻译出版过程中,首先是忠实原文翻译,其次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理出版,供学者比较研究,供读者识别真伪。否则,让其长期握在呗摩手中,说其有诈,无人知晓而长期迷信;说其有益,无人知晓而对社会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设”的实际意义。由此,三官寨彝文古籍整理翻译出版势在必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KF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