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社会中对社会生态平衡观念方面的传统思想,主要体现在彝文文献和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有些禁食某些野生动物的习俗已形成禁忌,千百年来人们自觉遵守这些习俗。禁食某些野生动物大致分析起来有多方面的历史原因:一是与禁忌有关,二是与野生动物有关,三是与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观念有关。彝族文献《勒俄特依》、《玛牧特依》、《尔比尔吉》中, 有大量论述人与人和谐、人与动物和谐、人与植物和谐的内容。
彝族社会中对社会生态平衡观念方面的传统思想,主要体现在彝文文献和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有些禁食某些野生动物的习俗已形成禁忌,千百年来人们自觉遵守这些习俗。禁食某些野生动物大致分析起来有多方面的历史原因:一是与禁忌有关,二是与野生动物有关,三是与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观念有关。彝族文献《勒俄特依》、《玛牧特依》、《尔比尔吉》中, 有大量论述人与人和谐、人与动物和谐、人与植物和谐的内容。
彝族传统观念认为,动物分为两类,一类与人类有亲缘关系,一类与人类没有亲缘关系。人类不能吃与人类有亲缘关系一类的动物,《勒俄特依》等彝族文献和民间神话传说,人是猴子变来的,因此人是不能以猴子为食的。只能吃与人类没有亲缘关系一类的动物。实际上彝族先民认为可以吃的动物在动物界中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人有些疾病也是从动物身上传来的。民间关于不随意捕杀野生动物方面习惯法。例如谚语中也有很多不成文的清规戒律。彝族传统文化中禁食某些野生动物的行为,对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起到了很好地作用,同时也避免了有些疾病从动物传染到人类。
彝族在动物方面的禁忌比较多。彝族平常不准杀狗,更不能吃狗肉。各地彝族民间普遍有尝新米先敬狗的习俗,相传远古时期狗把谷种粘在尾巴里游过洪水带回来,所以每年吃新米的时候第一口必须先敬狗。彝族远古游牧狩猎离不开狗,凉山地区的彝族老百姓普遍认为狗能辟邪。
彝族从来不吃蛇肉。如果家里爬进了蛇,不能打它更不能打死,要用火钳轻轻地把它夹到野外放生。如果在野外遇上蛇一般要绕道而行。从一些与彝族有关的西南地区出土的文物来看, 滇池地区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文物铜鼓上的人物有椎髻, 而且有崇拜蛇的习俗画面。
彝族饮食方面的禁忌,在《尔比尔吉》中也有充分的反映。“即使粮绝,也不能用麻子来烤酒;即使畜绝,也不能用家猫来宴客;即使姻绝,也不能兄妹来成家。” “即使羊死光,也不剪猫毛来织服装;即使鸡死光,也不用斑鸠来招魂;即使猪死光,也不能杀狗来过年。”《彝族格言》记载,这也就是说人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去做违反禁忌的事。
彝族禁捕禁食某些动物的历史相当久远。一般家庭对儿女从小就言传身教禁食某些动物,所以一般小孩从小就知道哪些野生动物不能吃。千百年来人们始终遵守古训约束自己的所作所为。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禁捕禁食的野生动物有:豹子、猴子、老虎、熊、熊猫、狼、豺、獾、刺猬、水獭、野猫、狐狸、老鼠;鹰、鹤、孔雀、鹞子、乌鸦、鹌鹑、麻雀、喜鹊、布谷鸟、蛇、蛙、癞蛤蟆、黄鳝、螃蟹、虾、田螺、蚂蚱、蚯蚓、蛾子、蚂蚁等;禁食的家畜有:狗、马、驴、骡子、家猫。彝族可以吃与羊类似的野生动物有:獐子、麂子、岩羊。可以吃与猪类似的野生动物有:野猪。可以吃与鸡一类的野生动物有:大雁、雉、野鸡、锦鸡、鹅、野鸭(水鸭)、鱼。实际上,西南各少数民族也都有忌食某些动物的习惯,根据《盐源县志》记载,当地藏族忌食的动物有:豹子、狼、狐狸、马、驴、骡子、水牛、狗、猫、喜鹊、布谷鸟、乌鸦、蛙、蛇等。
彝族先民除了禁捕禁杀某些野生动物外,在可以捕杀的野生动物方面也提倡有节制的捕杀,不能让资源枯竭。彝族文献《尔比尔吉》中说。“贪肉莫套鱼,鱼为水神灵,江河没鱼游,江河不光彩;嘴馋莫套兽,兽为林神灵,林中如没兽,森林失光彩”。“屋后有杉林,牛羊来相聚;屋前有溪水,鱼儿来相聚。” “天空没有鹰,地上没有鼠。” “独猪独鸡易遭鹰叼,独牛独羊易遭虎咬。” “山林被火烧,牛羊被日晒;沼泽没有水,群猪被日晒”。这些内容突出一个主题,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植物的和谐。
西部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又是野生动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如何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动植物濒危物种,是当前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的问题。除了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外,利用西部民族地区在历史上保护环境的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朱文旭,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