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昆明嵩明彝族村落,走近神秘又多彩的彝族文化
作者 ​悦读嵩明 2017-12-28
原出处:​悦读嵩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随着民族的不断迁徙而传播开来,有的在民族交融中消失,而有的则在新的土地上不断蓬勃发展。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杨林这片热土上,就有这样一群人,为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远离故土,举家搬迁到杨林火烧坝,在这儿繁衍生息,同时也给这片广袤的大地注入的新的血液——颇具神秘色彩的彝族文化。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面就带你一同走进杨林彝族村落,一同探寻美丽的彝族服饰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饰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机缘巧合,一步入村庄,便偶遇盛装出行的大妈,出来逛门子,但见:“头上戴着黑色银饰包头,穿一件五彩右衽大襟衣,下穿一条盘花宽脚裤,登着青缎绿底绣花鞋”; 让人不由得对彝族服饰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一行人急忙赶了上去,同大妈拉起了家常。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大妈的热情邀请下,我们来到了家中。虽已搬迁近10年,但传统的居住习惯却未曾改变,仍保留着“楼下养家禽,楼上住人的习俗”。圈里的肥猪拱着圈门,墙上挂着一席蓑衣,周边散落着几件农具,大妈的儿媳正忙着清洗衣物。此情此景,大有“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感。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刚坐定,大妈便拿出家中珍藏的宝贝,给我们讲起了它的故事。彝族包头,乌色,村中长者方可佩戴。包头上的配饰,最显眼的要数银制的凤凰了,大小不足10厘米,但能观其全貌,栩栩如生,特别是尾部上竖的九片羽毛,清晰可见,下缀九条银链,末端系银铃、银叶、银穗层次分明;周边并排着八片银色寿形银片,远远望去银光闪闪,好似展翅高飞之状。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寿形银片之间夹杂着一朵盛开的莲花,细数花瓣,刚好八片,在花瓣之上,又雕刻有图案纹路,花的底部同样分出九条银链,恰似莲花的根系,整朵莲花银饰连为一体,设计巧妙。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包头的另一形式,红绿相间,四面有四个绿色的圆圈,主要为中年妇女佩戴,由人工缝制而成。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领口的领排花,由纯银手工打制而成,与衣服领相接的银花纽,下由2根八字银链相连,再接一镂空小花,下缀两条银链银穗。载歌载舞时,片片领排花相互碰撞之声,美妙动听。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衣中由刺绣和胸饰组成的围腰,是整套衣服中最显眼、最昂贵的部分,由18块寿型银片,14个叶纹银扣、2个银制蝴蝶及银链构成,在银饰之下,是独具魅力的彝绣,图案纹样以生活中常见的莲花、马缨花为主,疏密有致,对称端庄,满而不繁,均匀平衡,在构图的梳空处点缀以银泡,配上玻璃电光珠和电光片,光彩夺目,极为耀眼。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色镶边的绣花袖口,以色彩艳丽的花朵为主题,周边用传统刺绣手法以金线绕边,配以对称的几何纹,最里侧用粗线勾勒出的细盘花。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裤腿的几何纹饰,变化多端,层层铺展。从上往下,第一层为彝族具有民族特色的火焰纹和火把纹,第二层为模仿彝族生活环境的花朵、绿叶纹,第三层为象征幸福、美丽、纯洁意义的四方纹和八角花纹,第四层为代表天人合一意境的花与蝶、人与自然拼合互补的图纹。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产工具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离开大妈家,我们来到由云林社区建设的彝族文化传习室,这儿陈列的物品,大多源于故乡,从千里之外携带而来,多为村民自发捐赠的农耕生产工具及乐器。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刚入传习室,便看到,门口摆放着一个大家伙,木头已然发黑,铁制的构件锈迹斑斑 。一问之下,才知是大名鼎鼎的曲辕犁。同来的陈老师介绍到,曲辕犁是用来开垦土地的种植工具之一,铁制的构件是铧,负责犁开硬土。操作时,耕地者在犁后左侧用右手紧握犁拐把,左手执鞭赶牛前行,犁铧入地破土,深约五六寸左右。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旁边还摆放着一个木制工具,大家猜一猜,这又是什么?由两根圆木、两块横板以榫铆结构相连,横木上整齐排列着22个齿印。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听老师说,这就是传说的耙了,主要由钯头组成,钯头装有铁齿,大家看到的齿印,即是插铁齿的。在村落中的铁匠、木匠都能制作。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在耙自身的重力下,铁齿插入新犁的泥土,由耕牛拉动耙,把土翻松。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牛犋中的木革头,长约尺七八、径约二寸多、中部约一百四十度弧形弯曲的光面硬圆木,两端距沿各约一二寸处顺弯曲方向各有一径约五分的圆透孔,两孔相距约三寸,耕地时,将木革头的内弧架于牛颈上的颈根。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全副子长约一尺七八寸、宽约二寸、厚约八分的硬木条,两端穿套扁铁环铁链,用以挂系牛犋;中部有圆透孔,穿套于犁辕尖部的铁轴。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习室中,还保存着一盏照明神灯, 那就是马灯,它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间耕种时可挂在牛身上。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介绍完了,彝族传统农耕生产工具,考一考小伙伴们,怎样才能使用上述农具?答案如下:牵来一头耕牛,架上木革子,系好全副子,套牢犁或耙,便可开始一天的耕田耙地。)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传统乐器】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完了生产工具,那来说一说彝族乐器吧!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鼓: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演奏时,将同鼓悬空挂于木制三脚架上,以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作的双棰敲击。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锣是一种属于金属类的打击乐器,由铜冶炼而成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锣身呈一个圆形的弧面,四周是以锣身的边框固定,演奏者用木棰敲击锣身正面的中央部分,产生振动而发音。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竖笛:彝语称“觉尔”。用一根长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的竹管,上开七个音孔,管端无节,其中一孔紧靠竹节,另一端开一个小缺口。演奏时咬着缺口竖着吹奏,以吹奏者唇、舌飞齿的活动来造成音色的变化。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在杨林屯兵戍边,有了历史文化的开端。500年前在这片大地上,诞生了杰出的医药学家、教育学家、音韵学家兰茂,以一已之力,开教化之风,造就了灿烂的本土兰茂文化。十年前,彝族同胞不远千里,来到兰茂故里,将彝族文化气息融入到兰茂文化中来,为本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促进民族融合中意义重大。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天各民族必将同心同德,携手共创美好明天。d2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