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美丽的南诏最后部落:巍山啄木郎村
作者 beley工作室 2018-05-02
原出处:彝族人网综合

  琢木郞村是隐藏在大山凹里的美丽的彝族村落,除了独特的人文,怡人的自然环境外,还因琢木郞村里的彝族人与南诏的历史传说而令人向往,吸引了八方来客前往探寻。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理环境: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琢木郞村位于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东部山区,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大仓集镇18公里。国土面积7.7平方公里,海拔2280米,年平均气温16 ℃,年降水量723.1毫米。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全村有耕地856亩,其中人均耕地0.92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95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5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53亩,主要种植泡核桃、华山松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1200亩。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浓郁的彝族传统文化: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琢木郞是彝族世代居住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因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这里的传统彝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里的彝族妇女们依然身着彝族传统服饰,据说这是南诏宫廷服饰遗风,所以琢木郞又被称为南诏最后的部落,彝族的传统习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留,吸引了众多研究彝族民俗文化的国内外学者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考察,采风。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琢木郞村的彝族,当地称为“东山颇”或“腊罗颇”,又称“米舍巴”,即“蒙舍人”。与南诏蒙舍王室后裔有密切联系。东山不少老人说,他们的祖辈是从城里搬来的,琢木郞村的彝族对传统文化习俗保留得较为完整。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琢木郎是当地彝语发音,其意思是做木。据说当年有外人来村子里,问正在做木糟的彝族人,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当地人以为是问他们做什么,他们用彝族语回答说正在凿木槽,发音就是琢木郎,外人以为这个地方就叫做琢木郎,从此沿用下来。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独特的彝族民间音乐: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琢木郎村的彝族民间音乐极具地域特色,这里保留着彝族传统打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歌演唱形式多样,涉及内容较广,风格色彩独特;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并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与传承,它们承载着千年彝族历史文化,蕴含和体现着彝族音乐的魅力。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食: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琢木郞村彝族的苦荞粑粑蘸蜂蜜、米血肠、鸡血饭、野山菜、野生食用菌、土鸡肉、还有宴席上的坨坨肉,等正宗的纯天然、无污染的彝家饭菜,不在彝族聚居的地区,是吃不到的。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如需删改敬请联系:admin@yizuren.com)VW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