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有一位叫顾彼得的俄国旅行家在其旅行记《彝族首领》中描绘了距今71年前的彝区。书中记述了他在彝区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本文就顾彼得深入彝区的路线及71年前他所看到的彝区自然美景和人文风貌进行简单地回顾,并对大凉山彝区71年间的变迁和发展进行扫描。
一、顾彼得深入彝区的路线
顾彼得到大凉山的路线是:第一次他从康定出发,在向导李志召的带领下只到了富林(今汉源县境内)不久就回到了打箭炉(康定)。在打箭炉顾彼得见到了当时西昌行辕的主任张笃伦将军,得到了张笃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又结识了富林(今汉源县境内)的军阀羊仁安,还通过向导李志召的父亲认识了江湖上的帮会头子。这时的顾彼得认为到大凉山的条件更加成熟了,他第二次下决心进入大凉山。他与李志召及几个护卫士兵一道,从打箭炉出发,经过了野沙坪、黑马、富林、汉源街、乌腰岭、大相岭、富庄、青溪县、田坝、海棠、越雟、泸沽、登相营、冕山到建昌。其实,顾彼得的路线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田坝、海棠(今辖属于甘洛县),古代的时候是比较繁忙和繁华的驿道城镇。顾彼得在书中把这条古代驿道称之为“帝国之道”。我们按今天的行政区划看来,顾彼得从康定出发,经过了泸定县、石棉县、峨边县、金口河、甘洛县、汉源县、冕宁县的境内,最后才到达建昌(西昌)。在建昌(西昌)他游览了泸山、邛海及古城的许多景点,在西昌顾彼得呆了一段时间后,产生了去盐源和木里的念头,当顾彼得把这一急切的愿望告诉张笃伦后,遭到张的强烈反对和阻止,顾彼得只好妥协和放弃。最后张笃伦答应顾彼得在适当的时候亲自带他进入盐源和木里,顾彼得只好从西昌原路返回了康定。
二、往昔彝区的旅游资源
(一)顾彼得笔下的彝区自然资源
顾彼得在进入凉山时,记述了当时的自然资源。他看到和感受到大多数地方气候宜人,自然灾害少;植被品种多,数量丰富,如杜鹃科植物,橡树等都比较高大。动物品种和数量也较多,如老虎、熊猫、豹子、野牛、猴子、鹦鹉、野鸽子、雉鸡、娃娃鱼等。顾彼得走过的地方(甘洛等地)山水秀美,到处呈现出世外桃源的迷人风景;山区人口较少,城镇人口较多,如建昌的人口当时就很多。关于自然资源顾彼得这样写道:“在中国所谓的河流中,如果扬子江是皇帝的话,那么大渡河就一定是一位最高贵的公主,美得难以用言辞来形容,她就像普契尼那幕不朽的歌剧——图兰朵中的公主一样,高深莫测、任性和对敌人的残暴。她毫不费力的穿过迷途的旅人可能漫游过的神秘土地,像亚马逊河上游一样,这里许多地方仍未经发现和探索过”。彝区那迷人的山水风光,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在顾彼得心中构成为一幅“天堂般美丽”的大凉山。他在书中多处这样写道:“狭窄的幽谷里树木郁郁葱葱,轰隆隆的瀑布跌落到大渡河里,野雉清脆的鸣叫声从丛林中传出来,与野鸽子的咕咕声相唱合,在百年的老橡树和开粉红色与白色花朵的果林里,几间村舍和几块小小的田地浮现眼前”。如此美不胜收的山林、田园融为一体的美景,在彝区处处洋溢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
顾彼得的书中是这样描写彝区自然美景的:“尘世之中怎能想象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天堂?”“我惊叹道,我已被眼前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所征服和陶醉,看到造物主神奇的造化令人不由得感动得泪水盈眶,人类渺小的艺术如何能与大自然气象万千的神圣境界相提并论。” 紧接着顾彼得继续写道:“渐渐地一些俗不可耐的念头涌上我的心头,’在这里建一座大酒店该多好啊!’我暗自思忖道,’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地方可以如此集中地展现它的美景’ ……”这就是71年前顾彼得到大凉山的真实美景;而且这种真实的美景在书中多次出现。
(二)顾彼得笔下的彝区人文资源
1、建筑物及使用物品
顾彼得在书是这样描写幕里土司府的:“这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大会堂,有点像一个大寺庙,房子中央的地上埋有一个石头做的火坛,火坛的烟子把房子熏得黑黑的,……墙上挂着兽皮做的盾、长矛,还有带鞘的剑、弓、箭袋和一些鹿茸。……在展示的盔甲下面是一个很矮的木头平台,上面放着幕里土司的坐椅,这张巨大的雕花安乐椅上不经意地铺了一张豹皮……”。接着,顾彼得对他在途中见到的黑彝“城堡”记述道:“一座宽阔的圆顶形的山丘上矗立着一座’城堡’。因为靠得很近,我能仔细地观察它的布局,这是一块平整很好的、夯出来的泥土平台,上面有一两排或是三排建筑,只有村舍上才盖有木瓦,另外还有一些更小的建筑,那里面关着马和其它牲畜,整个建筑群的四周是用黑色尖木桩、河石和泥土所加固的栅栏……”。从顾彼得书中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彝人们走的山间道路狭窄,十分危险,交通工具主要是马,他对体形较小,善走山路、险路、耐力极强的建昌马有较长的描述“彝人的小马就是这样聪明,它似乎马上懂得我的每个心愿或是兴致”。
彝人用的马鞍是木制的,上面绘了漆,还有一些银饰和玛瑙,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了一张羊毛毡子和一张西藏毯子。彝人都有佩带刀、枪的习惯。主要兵器有:兽皮做的盾、长矛、弓箭、带鞘的刀剑、大刀、枪等。
彝区山涧多,河流多,且比较湍急, 彝人过河主要靠缆车。
2、衣着穿戴习俗
顾彼得对当时彝族人的衣着穿戴是这样记述的:“一个个子特别高大的彝人牵着一匹可爱的花马沿街道走了过来,他穿着一件天鹅绒的短夹克,系着一根镶有珠子的腰带,穿着宽大飘逸的裤子。裤子是用柔软的绿丝绸制成的,在靠近踝部的地方打了一个结。他的头上围着黑色的头巾,头发用一个黑绳紧紧地捆在一起,立在头顶上好象一棵棕榈树……他那双黑色的、鹰一样的眼睛立刻注意到了我”。彝人男子的穿戴:“披带花边的羊毛斗篷,戴着白色头巾,脚上穿着线织的凉鞋,鞋上有灰色和红色的彩球”。他们“……穿着黑丝绒的衣服,宽大的裤子,色彩鲜艳醒目:深绿色、樱桃红、蓝色或是柠檬黄”。还有许多人穿着“短外套和肥大的五颜六色的裤子,他们的彩色发结从头巾里伸了出来,”还有银耳环,金耳环和琥珀耳环从耳朵上垂了下来……。
关于彝族妇女的穿着,顾彼得记述道:“她穿了一条褶边的黑裙,一件丝绸的束身外衣和一顶缎子做的帽子,一对长长的耳环垂到肩膀,这是用珠母做成的耳环。她们都打着赤脚,除了没有戴帽子,女孩也同样打扮,在她们的辫子上系着一块用蓝布做的盖头”。“她们个子高,举止优雅,穿着深蓝色、暗红色喇叭花状的裙子和粉红色、绿色的外衣,黑色的带子从宽边的黑色丝帽子上一直垂到肩膀上,她们的脖子上戴有银雕的项圈,她们戴的长耳环是用椭圆形的珠母做的,另外还戴银手镯。她们的长相相当的俊俏,都长着秀美的深色面庞、鹰钩鼻子和明眸的大眼。对我来说,她们就像是意大利古时候的公主……”。
3、饮食生活习俗
顾彼得进入大凉山彝区受到土司、黑彝贵族和有势力的彝人的热情款待,他也把这些都真实地过程记录了下来。折哈土司用红荞麦和蜂蜜自酿的“酒是鲜红的,里面还冒着金黄色的汽泡。它喝起来好像粉红色的香槟酒,清甜可口,它的汽泡使喉咙感到很舒畅……味道好极了……像法国的香槟酒”。喝酒的酒具有:用木雕大碗,边缘涂了红漆和花纹涂饰,像“香槟酒杯”,还有木制长柄加漆绘的匙羹(小酒杯)和陶碗。大木托盘盛着一个厚厚的绿色的荞麦饼,荞麦饼刚刚烤出来,有一点苦味,但极可口。鹿肉、鸡肉、羊肉冷片和切碎的蔬菜,喝了一轮红酒后“又有烤鸡、鹿腿、和羊肉送上来,我们用手撕着吃或是用每个彝人腰带上都携有的锋利匕首割了吃。
我们从顾彼得的书中多处可以看到有关彝族菜肴的记述,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彝族菜已经接近现代:有鸡肉系列、烤鸭系列、蘑菇、猪肉系列、羊肉系列、牛肉系列、鱼系列和山珍类系列,如:火腿蘑菇汤、鹿肉等等,味道极好。顾彼得在用餐时常常是感叹不已,他说这些菜肴可以与国外很多地方有名的菜肴媲美。
彝人,“用蜂蜜和鸡蛋做早餐”,正餐多以酒肉为主。顾彼得在《黑彝女公子》一节记述了他认识能用法语与他交流的曲木藏尧及其姨妈家的亲友们,顾彼得赠送给她们“最好的丝线,一轴轴的绵纱和肥皂”。曲木藏尧的姨妈家也按照彝族接待尊贵客人的最高礼节,宰杀一头阉牛、一只绵羊、一头肥猪和几十只鸡来宴请顾彼得。这个宰杀的场面倒是把这位外国朋友着实地吓了一大跳,他十分惊讶的大叫起来:“我的老天!为什么要大动干戈呀?……这让他们破费了”。
4、信仰习俗
在进入大凉山之前慕里土司怕出意外,因此特别给了顾彼得几条忠告。慕里土司提醒顾彼得:“要像平时一样地讲礼貌,不要表现出任何的优越感,尽管彝人可能很穷,但去彝人家里拜访时,穿着一定要得体。永远也不要去摸别人,不要抓住他们,或是在问候时去拍他们的背部。摸到一个彝人的头发意味着死亡,因为他们的发髻是神圣的,我们认为,神灵通过头发与人交流”。
关于彝族人信仰习俗,顾彼得在书中还有专门的记述,如他在途中就见到了彝族中年妇女“喊魂”的场面:“附近的树丛中传来一阵绝望的呼叫声,’ 哦,啊喂,啊喂,回来!回来! ‘这声音很急促,带有哭泣声,充满了期盼……”。接着,顾彼得在大凉山“彝乡”又见到了他认为是感恩的祭祀活动并记录了下来:“当庄稼收获完毕,人们会选定一个吉日,每个家庭的男性家长在斋戒和其他仪式准备之后,会来到这个地方举行感恩的祭祀活动。一头牛,一只羊,一头猪和一只鸡被杀之后便供在了祭坛上,各种谷物同样也摆放在这块黑色的石头前,此外还有几碗砸酒或是家酿的白酒。祭坛周围有点燃的蜡烛和香火,家族的代表郑重其事地跪在地上拜了几拜,感谢上天在过去的一年里所给予的恩惠,并祈求来年有同样的恩赐。在这个仪式中黑色的石头代表着神圣的龙头山——这个神秘的、多面的、非常世俗的神灵和他忠实的助手在人间的居所,神的助手在彝人的观念中相当于我们的大天使和天使”。
在《彝乡》一节里,顾彼得记述了他认识彝族毕摩的事:“毕摩解释道,他自己并不是一个牧师,而是彝人所谓的知识的守护者。彝族并不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书写文字、文学和家谱,毕摩职责之一就是当彝人首领孩子的教师。他经常出现在一年一度的感恩祭祀仪式中,但他并不是主祭人员,他的作用仅是规范家族长者们按照正确的程序举行仪式。当然了毕摩同样精通宗教礼仪和一些魔法,他常常被人请去诊病……”。
5、能歌善舞的民族
顾彼得在书中记述了有关彝族音乐方面的见闻:“酒足饭饱之后年轻的勇士们出去拿了几样乐器回来,有的乐器像曼陀铃和吉他(月琴),还有长笛和箫(芦笙),另外还有鼓。他们先弹琴,然后用银铃一般的旋律放声唱出美妙的歌曲。男人的歌喉很好,但没有一个像我从田坝来的路上所听到的那个不知名的’卡鲁索’。女子们这时也加入进来,她们的女高音欢快地融入到旋律之中。这些音乐和歌声在主题和音调上与西方很类似,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顾彼得在书的143-144页中,重笔记述了彝族音乐的震撼力,他走在田坝的山岭中时,飘来了优美、动听的歌声,被深深打动,他的第一感觉是男高音唱出的音符像卡鲁索,“这歌声使我想起了俄国作曲家波罗乃兹舞曲里的合唱。在该舞曲中,热情激昂的男声合唱随着鼓声到达了高潮。而这位彝族歌手一开始歌唱就是辉煌的高潮,就像在一个大银铃上重重到敲了一下,声音渐渐地减弱,就像敲在一串彩铃上一样,这就是彝人唱歌的风格。靠这种力量,美妙的声音才能传遍旷野。如果没有一丝颤音的暗示,天鹅绒般的音质和钻石一样清澈与纯净的声音令人难以置信,而且他是用怎样的激情在演唱!”“……这歌声使我神情恍惚,终于坐在地上。阿拉马兹跑过来关切地问我:你病了吗?”原来是彝族人的天籁之音使这位俄国朋友已经陶醉在地了。
6、“帝国之道”上的驿站和商贸
顾彼得在书中记述了,田坝(甘洛)的彝族对经商不感兴趣;海棠(甘洛)这个古老的“帝国之道”上的驿站,历史上很早就有彝人经商。越雟的彝人却常常是把自产的物品、特产、粮食卖给汉人后,又用钱去买自己所需的物品回村寨。而建昌的彝人则不同,古城建昌当时居住的人口已经比较多,且已形成彝汉杂居的格局。他们中有经营鸦片的,经营金矿贸易的,经营枪支贸易的,也有炼铜制造铜器的工厂。当时建昌的商品种类很多,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商贸集市地,有很多彝人在这里开始了经商。日常生活用品多以物交换,有鸦片、金矿、茶叶、蜂蜜、蜂蜡、糖、盐、火柴,动物皮、毛、肉,枪支等贸易,鸦片、金矿、茶叶是当时主要的三大商品;西藏毯子在彝区也比较流行,彝人的马鞍、坐椅等上面都会铺上西藏毯子。当时的建昌已渐渐在修筑通往其他地方的公路;建昌在当时这个地区是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城,三四十年代的建昌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和工厂,如建昌的“兴宁公司是一家庞大的公司,整个建昌城的经济命脉都掌握在这家手心里。所有藏区和彝区来的羊毛,其进出口权完全被这家公司控制,此外,茶叶的批发、食盐的分销、皮毛、蔗糖、火柴和矿产的开采权完全都被这家公司所垄断……”。
三、彝区的变迁和发展
71年前的大凉山,百年以上的杜鹃和橡树满山遍野,郁郁葱葱,一群群的动物悠闲自得地在山林间漫步,犹如天然的大型动物园。古道上人们和马队结伴而行,此景融合在自然界中构成了难得的绝伦画面。顾彼得沿途看到的绝伦的自然美景经过71年的变迁和大量砍伐,加之人们的环保意识不高,那些成群的珍稀动植物已经看不到了;特别是那些千百年留下的大橡树和大杜鹃已基本上没有了踪影。顾彼得凉山之行的时间正好是1939年至1940年之间,距今只有71年,然而历史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顾彼得游历的“大凉山”当时对外界来说,显得十分神秘和封闭,社会环境和民族间的关系都非常的动荡和复杂,交通工具主要靠马匹,部分行程还是徒步,且路途艰险,有的地方要靠手脚并用才能通过。顾彼得是在彝、汉两个民族的官方和民间的势力保护下,才完成他的彝区之旅的。而今的大凉山是个安全、稳定、开放的区域,到凉山旅游早已不需要什么“保人”和地方势力的帮助;组团、自助、自驾等旅游方式都可以进入凉山休闲和度假。现在的凉山各民族是团结的,彝族等其他民族都欢迎四方游客到凉山旅游,凉山的少数民族是好客的。在民族关系方面,彝汉之间那充满敌意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现在彝汉民族之间还可通婚;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得到了尊重。旅游环境与顾彼得游历时的旅游环境是无法相比的了,现在到大凉山有飞机,40余分钟即可到达西昌。有火车,每天有专列和数次过境列车通过大凉山。无数的客运汽车每天发班各地,十分便捷;今朝凉山旅游的六要素均达到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的要求。
71年前顾彼得在彝区所见到的公主河(大渡河)的风貌变化应该说不大,她的旅游资源价值已被人们所认识,在峨边、金口河、甘洛区域,峡谷景色至今基本保留完好,还被评为全国最好的十大峡谷之一,比我们在美国西部看到的科罗拉多峡谷还要美,顾彼得把她称“公主河”是比较恰当的。彝族人自古也把这条河称为“丝绸之河”。这主要是根据她的美丽、柔情、色泽和河水在峨边境内平缓程度构成的景色而定名的。今甘洛县的田坝、海棠一带的景色与71年前顾彼得所见到的景色差异比较大了,首先成片珍贵的大树和成群的动物资源就大量减少,近40年来这一区域再没有出现过老虎和成群的豹子等珍稀动物,只有那古时留下的“帝国之道”还清晰可见,这一块旅游资源虽然价值较高,但至今还没有投资商去淘宝。顾彼得曾经游历过的西昌城区也与71年前更是大为不同了,西昌是古老的,这个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古城见证了2000多年来的历史沧桑、人文变迁,如今老城区还残存着三座城门;西昌的老房子绝大部分已经被拆了修成现代的建筑,贴上了最易过时的磁砖,留下的只有遗憾和回忆了。
在顾彼得的书中记述了他在建昌邛海和泸山游览的经历,他对泸山这个多教共存,和睦相处的景区感觉和印象都很好,但是,书中没有提及彝区火把节的事,这证实了顾彼得到凉山的季节是万物复苏的春天,而火把节是在盛夏。明代第一进士杨慎(升庵)在(《升庵全集》、《夜宿泸山观炬》)写道:“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天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这证明了杨慎游大凉山的运气比顾彼得好,看到了火把节夜间的美景;同时佐证了顾彼得在彝区游历的时间不长,游历的范围也有限,不然他会被这“眼睛的节日”——火把节所陶醉。今天的凉山州制定了推动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自然生态、彝族风情、科技、人文以及旅游产业等“五大特色”,前年以来投入巨资打造和包装了邛海和泸山、螺髻山、灵山寺、泸沽湖、彝族火把节、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红色文化等六大精品旅游资源。这次换代和升级使凉山州的旅游业发生了巨变,使彝区的美景又重新展现给了全世界。今天凉山的国际火把节比明代杨升庵看到的火把节不知好了多少倍,真可谓:“古时观炬数升庵,而今游邛客万千;夜舞火龙红天地,天下仙客迷凉山。”①凉山州在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努力建成中国彝族风情最浓的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名录是最有旅游资源价值和最值得深度保护、利用的资源。火把节期间,家家户户宰牲以祭,吃坨坨肉和自酿美酒让游客兴奋和陶醉。男人们白天参加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斗鸡;妇女们则参与嘟乐荷、选美、对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打火把在山头、街道、房前屋后游转;一对对有情男女拨动月琴,吹响口弦,互诉情谊,故有人把彝族火把节称为“东方情人节”。由于近年来凉山州在彝族文化旅游方面开放较好,加之搞了“冬旅会”,使凉山州的旅游出现了难得的大拐点;2007年“五一”大假期间,西昌旅游再次爆发“井喷”,游客蜂拥西昌,自驾车同比增长330%,3万辆自驾车在凉山连成无数的长龙。仅2007年上半年,凉山共接待游客589.9万人次,同比增长49%,实现旅游总收入19亿元,增长92.9%。2007年上半年旅游人数已超过2006年的总和。凉山的国际火把节,引来了美国、德国、法国、爱尔兰、西班牙、俄国、挪威、新西兰、日本等国的“顾彼得”游客,其注意力和影响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在2007年之前的6年里,凉山旅游简直不敢想像,2000年凉山州旅游总人数只有55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仅3.64亿元。如今,2009年接待游客12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37.7亿元,②预计2010年接待游客将超过14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50.3亿元。魏小安先生把凉山州旅游业的跳跃式发展归纳为“凉山模式”、“凉山速度”,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和提法,这证明凉山州彻底向世界打开游历的大门。凉山这颗大环线上的明珠正在加速被中外游客所认识、向往、青睐。
作者简介:贾银忠,男,彝族,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
相关链接:关于《彝人首领》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8月1日)
平装: 222页
开本: 32开
ISBN: 7541122947
条形码: 9787541122941
内容简介
《彝人首领》所描述的历史背景距今不到一个世纪,历史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凉山还非常封闭,是一个令外界望而生畏的区域,那时候谁要深入到凉山腹地,必须要找到势力强大的保护人方可成行。显然顾彼得当时决定进入这片神秘的土地是需要勇气的。他能顺利游历这片古老的土地,并以游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这段经历,更是难能可贵。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雄奇的康巴地区和神秘的大凉山,为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历史记载。
书评
李绍明(研究员):民国年间有少数的外国人到过凉山彝区,顾彼得就是其中一个,更为可喜的是他为我们留下了《彝人首领》这份珍贵的历史记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凉山彝区打开了一扇窗扉。
吉狄马加(著名彝族诗人):作者用陌生的眼光,着重记录了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彝人以及他们神秘的生活区域。可以说《彝人首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正因为这是一个旁观者眼中的彝人世界,其真实性虽然是直观的,有时是感性的,个别地方甚至在对事物的理解上是可疑的,但它所包含的细节真实却是弥足珍贵的。
和匠宇(人类学硕士 译者):《彝人首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人类学视野。
和铹宇(人类学硕士 译者):寻找一段逝去的岁月,寻找一个遥远的地方,在《彝人首领》一书中,香格里拉式的场景,不止一次真实地再现作者穿梭的时空中,藏区和彝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引人入胜,虽然有的现已不复存在,但作者的西康岁月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值得珍藏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