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设6镇4乡(龙川镇、沙桥镇、雨露乡、五街镇、一街乡、罗武庄乡、红土坡镇、五顶山乡、马街镇、兔街镇),128个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村民委员会1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2个)。
截至2023年末,南华县少数民族人口108127人,占总人口的45.11%,其中:彝族95021人,占总人口的39.64%;白族9618人,占总人口的4.01%;回族2089人,占总人口的0.87%。
地理位置
南华县位于楚雄州西部,县域东西最大横距64.6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1.7千米,国土面积2264.59平方公里,东北促狭,西南辽远,略呈“厂”形。
南华县东接牟定县,东南连楚雄市,南连景东县,西邻弥渡县,北毗祥云县与姚安县,是川、滇、黔通往滇西和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咽喉要塞,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滇中迤西开放节点城,古有“九府通衢”之称,今有“滇中西大门”美誉。县城距州府楚雄市33公里,距省会昆明市192公里,距大理市175公里。
建置沿革
南华汉时属益州郡,三国时属建宁郡,晋时属爨部,唐初设邱州,唐南诏设置石鼓县,后置俗富郡。元宪宗七年(1257年)设欠舍千户所,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欠舍千户为镇南州,始有镇南之名,意取“南中之一重镇也”,辖石鼓、定边二县,后革二县为乡,属威楚府。明、清仍为镇南州,属楚雄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镇南县。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0月改称南华县,意为“祖国西南美丽的地方”,属楚雄专区。1958年10月并入楚雄县,1961年3月恢复南华县,属楚雄彝族自治州。
旅游资源
南华县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同时也是云南省革命老区县。县内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绚丽多彩、风韵独特,传统的民族节日和集会达20多个,影响深远广泛的有“火把节”“野生菌美食文化节”、雨露白族“正月灯会”、沙桥天申堂“萝卜节”“洋芋节”、兔街“兔乐之古茶文化节”等。
县内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有民族风情浓郁的咪依噜风情谷和风华雨露景区。享誉世界的“鸟道雄关”大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清幽的鹦鹉山公园,还有黑泥温泉、凤山湖等一批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
目前,县内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云南省旅游名村”2个。
自然概貌
南华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山地为主,西南部群山纵横,东北部丘陵起伏,中间有少量平坝。境内最高山峰为红土坡镇龙潭山的烧香寺山,海拔2861.1米,最低点位于马街镇威车村委会倒座窑,海拔963米。
水系南华县地跨长江、红河两大流域,跨金沙江、元江、红河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有龙川江、渔泡江、礼社江、马龙河、兔街河(湾河)。
气候环境
南华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因地貌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大,境内亚热带至中温带的气候兼有,形成“一山分四季,谷坡两重天”的多层次立体气候。全县总的气候特征是春季回暖早、升温快;夏季多雨,日照充足;秋季湿润,降温明显;冬暖干燥,易有霜冻。
自然资源
南华县境内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储量为:煤1.5亿吨,石膏1.2亿吨、锌1.3万吨、铜605.09吨、黄金20吨、砷6.9万吨。砷、铊、石膏3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州首位,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居第四位。
发展优势
南华县地处滇中腹地、位于云南省地理中心,G56杭瑞高速、广大铁路、昆楚大高铁、320国道和217省道穿城而过,离昆明不远、与楚雄毗邻、到大理很近,交通区位优越,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
南华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境内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彝族文化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境内已知野生食用菌种类有30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野生菌产地和野生菌交易集散地。拥有“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核桃之乡”“生态美食城”“云南优质烟基地”“国际鸟道”“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云南省革命老区县”“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驰名中外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