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地处四川省彝族聚居区腹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是现代彝语标准音所在地,被誉为彝族“母语之乡”、“漆器之乡”、“美酒之乡”。
全县幅员面积211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02个村(社区),总人口21.6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0.5%。还有汉、回、藏、蒙古、布依、傈僳、白、壮、土家等民族。
“喜德”,彝语称“夕夺拉达”。“夕”铠甲,“夺”,出产。“夕夺拉达”意即制造铠甲的地方,“夕夺"近似汉语谐音“喜德”。建县时,各族各界代表一致通过以“喜德”为县名。
县城座落在东经102°23’,北纬28°16’,海拔1843米的洪积坡地上城区呈扇形分布,有“扇城”之称。北与越西县交界,东及东南部与昭觉接壤,西及西南部与冕宁县、西昌县(市)毗邻,北距成都市483千米,南距西昌市80千米。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喜德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先秦时为西夷居住地;西汉至隋唐,属越西郡台登县;唐末及宋属大理地方政权辖地;元属建昌路之苏州;明属宁番卫,在冕山置千户所;清置宁远府,改台登县为冕宁县,在冕山设分县丞署,其时,今县内之红莫、米市二区属西昌县,向荣、两河口、尼波属冕宁县。
民国时期,宁属屯垦委员会先后设宁东设治局于米市,设北山模范政洽指导区于桃源,因邓秀廷集军、政、财权于一身,隶属关系与清时无大的变化。1952年8月,西康省政府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划西昌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和冕宁县第四区(靖远区)合并置县。1953年2月25日正式成立喜德县人民政府。
交通优势
交通区位优越明显。喜德是越西、甘洛南进西昌的必经之地,也是南部县市出州进省的咽喉要道。距州府西昌78公里,距青山机场仅50分钟,紧邻108国道,距雅攀高速公路27公里。成昆铁路纵贯县境83公里,沿线设有10个火车站,成昆复线喜德站建成投用,正在规划建设中的S71金口河至西昌高速将途经喜德,公路、铁路运输便捷。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绚丽灿烂。喜德是中国现代彝语标准音所在地,人文景观独具特色,被誉为彝族老家。汉代“五合大石墓群”、茶马古道——登相营古驿站、老冕山营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彝族漆器髹(xiū)饰技艺、《玛牧》(彝族教育典籍)、《勒俄特依》(彝族创世史诗)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境内圣乍(彝语语种之一)民风民俗浓郁,绚丽多姿。
旅游资源
喜德风景优美,小山的奇峰异岭和古驿道遗址风光秀丽;瓦尔瀑布名列凉山十大景之一;东西河飞播林区宏伟壮观,有多种动植物资源,在国内小有名气。汉代“五合大石墓群”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相营古驿站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多,其中《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勒俄特依》、《玛牧特依》等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县境内圣乍民风民俗浓郁,绚丽多姿,文化极其厚重。
资源优势
喜德地处北纬27度,低纬度高海拔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让这里冬暖干燥、夏凉湿润,无明显四季差别,素有山川青舒秀甲巴蜀之誉。
喜德物华天宝、资源富集,是一座实力之城。县域内水、风、光、矿产等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各类矿产有花岗石、铁、铅、锌、白云石、大理石等10余种,其中硅矿储量1.5亿吨、储量及品位居全省第一位;铁矿蕴藏量1500吨;花岗石储量40亿立方米;白云石储量30亿吨;大理石储量5亿立方米以上。
“喜德贵子·五子登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喜德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绿色发展,成为喜德农业最鲜艳的底色。“优质生猪、优质花椒、草食牲畜、喜德阉鸡”是喜德带向市场优质产品的标签,依托“建基地、强带动、做精品、扬品牌”发展路径,让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强大能力,成为喜德富民兴商的不竭源泉。
投资环境
商道酬信,业道酬诚。喜德是一座底蕴深厚、至诚守信的兴商之城。喜德投资环境优良,相继出台了各类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实施办法、推进工业提速、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等几十项产业扶持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招商扶持政策体系,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站式一章式的审批模式、一门一网一次的审批效率,让亲商、安商、扶商、聚商的宜商氛围浓厚,全方位推行项目管家制、全程代办制,全周期的服务,让投资者创业更加安心,生活更为舒心,发展更有信心。
草木蔓发开蹊径,春山可望放眼量,热情开放的喜德,成天时、并地利、聚人和,一座千年彝风、别开生面的梦想港湾,一个海纳百川、客商心动的投资高地,正迸发着强劲的生机与活力,以大胸襟、大气度,广纳精英才俊,诚邀八方智者,携手奋进,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