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昭觉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纬27°45′-28°21′,东经102°22′-103°19′之间 ,东与美姑县、雷波县接壤,南与金阳县、布拖县、普格县连接,西与西昌市、喜德县相邻,北与越西县相连,辖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09月,全县辖20个乡镇,153个行政村、10个社区,824个农村民小组、20个居民小组(普诗乡和玛增依乌乡因2017年托管未计入),户籍总人口33.45万人,主要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等民族分布,其中彝族人口占98.53%。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大凉山腹心地带,世居着彝族“什扎”“阿都”“所地”“依诺”四种方言的群众,享有“彝族文化走廊”“中国彝族服饰之乡”“骏马之乡”等美称。已建成全国半细毛羊商品羊生产基地、全国苦荞麦生产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生产基地、国家商品用材林基地、无公害肉牛和肉羊生产基地、有机乌金猪养殖基地,羊肉被确认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再生能源的开发正齐头并进。
(昭觉彝族服饰亮相“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舞台。凉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昭觉起源及地位】
昭觉是彝语的音译,意为“山鹰的坝子”,1950年4月7日解放(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晚一些)至今为昭觉县人民政府驻地。1952年4月30日——1955年9月30日为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1955年10月1日——1978年10月4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也是凉山彝族四种方言文化汇聚之地,故有“不到昭觉就相当于不到凉山”之说。
(位于昭觉县城的沐恩邸社区,阿的罗莫摄)
【建置】
西汉元光六年(前129年)司马相如通西夷邛、笮设邛都县后,昭觉地属邛都县。元鼎六年(前111年)昭觉地区西部地属邛都县、东部地属卑水县,东汉、蜀汉、两晋、刘宋朝属之。北周天和三年(568年)昭觉属越嶲县,隋唐属之。至唐咸通四年(863年)南诏置建昌府后,昭觉属建昌府。五代、前后蜀、宋,昭觉属大理国建昌府。元二十二年(1285年)昭觉东部地属中州(县)、北社县,隶罗罗斯宣慰司建昌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昭觉属碧舍县,隶建昌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昭觉属西昌县,隶宁远府。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丁亥西昌县分置昭觉县,县治昭觉之干海子。民国二年(1913年)废宁远府后,昭觉县属四川省建昌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昭觉县属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一日,昭觉县划归西康省,为第三行政督察区属县,不久即改为宁区属县。1950年7月,在西昌组建中国共产党昭觉县委员会,隶属中国共产党西昌地方委员会。同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昭觉县委员会进驻昭觉。1951年4月22日,成立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隶属西康省西昌专区,驻地在昭觉。1952年4月30日,昭觉县从西康省西昌专区划归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1952年10月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昭觉县人民政府。1955年10月1日,撤销西康省,昭觉县随凉山彝族自治区并入四川省。1955年11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凉山彝族自治州,隶属关系不变。
【地质】
昭觉县地处川滇南北地质构造带。县境西部为米市向斜东部边缘,包括若干较小向斜和背斜组成的次级褶皱。褶皱较宽阔,断裂不甚发育,出露地层主要为较新的白垩系和侏罗系紫色岩,在烂坝向斜盆地和小烂坝向斜河谷等地有第四系沉积物。县境中部褶皱多而紧凑,断层特别发育,并形成了4个较大的断层(普雄河断裂、碧鸡山——木佛山断层、火足门——热口断层和竹核断层),出露地层主要为二迭系玄武岩和灰岩、侏罗系紫色岩、三迭系灰岩和紫色岩以及白果湾组岩层。北部比尔——央摩租一带处于碧鸡村向斜南段的昂扬端,出露地层多为侏罗系紫色岩,同时有第四沉积物。县境东部褶皱较宽阔,断裂不甚发育,出露地层主要为二迭系玄武岩、三迭系石灰岩和紫色岩。
【地貌】
县境大地构造属于康滇台背斜东冀,受金沙江水系强烈切割剥蚀,东部浸蚀基准面降低,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貌类型。全县地形按地表形态分为低山、低中山、中山、山原、山间盆地、阶地和河漫滩地、洪积扇、坡积裙等类,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为低山(占辖区面积的0.30%)、海拔1000—2500米为低中山(占辖区面积的36.26%)、海拔2500—3878米为中山(占辖区面积的43.17%),山原分布于低山、低中山和中山顶部低(占辖区面积的1.40%)。境内海拔最高3878米,最低520米。
【经济情况】
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54.5 亿元,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 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30.4亿元、增长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完成11.7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 收入分别增长4.9%和7.4%。
【旅游资源】
境内共有5处历史遗址、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什瓦黑岩画,已发现六种古墓、东汉石刻、清河东长官司石碑,建有昭觉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塔、昭觉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四川首家)的汽车自驾游营地——大坪坝汽车自驾游营地、“谷克德”省级湿地公园、悬崖村——古里大峡谷的景区正加快建设。
(昭觉县三河村的村民新居。凉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交通条件】
在建乐西高速(昭觉段)32公里,途径庆恒、竹核、城北、谷曲、新城镇5个乡(镇),设立3个出口、1个服务区,昭觉出口、竹核出口、拉一木出口,竹核服务区,乐西高速(昭觉段)预计2023年年底通车。西昭高速(昭觉段)67.498公里,途径俄尔镇、谷曲镇、新城镇、地莫镇、四开镇、三岔河镇、解放沟镇7个镇,设立3个出口、2个停车区、1个服务区,洒拉地坡出口、四开出口、塘且连接线,设洒拉地坡停车区、布西停车区、四开服务区。西昭高速预计2026年通车。国道3条148.982公里,省道2条53.015公里,县道250.33公里,通乡油路580.917公里,通村水泥硬化路261公里,通组路684公里,旅游产业路142公里。
(谷克德国家湿地公园,凉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气候特点】
昭觉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中山和山原,气候具有高原气候特点:冬季干寒而漫长,夏季暖和湿润。按四川气候分区,属川西高原雅砻江温带气候区。昭觉多年平均气温10.9℃,最暖年平均气温11.6℃,最冷年平均气温10.1℃,冷暖年温差1.5℃。境内最低点520米,最高点3878米,相对高差3358米,立体地貌导致产生了立体气候,高低点年均气温相关18℃左左。
【巩固脱贫成果】
全县脱贫人口20360户,95127人,涉20个乡镇,159个村,易地扶贫搬迁192239户,54505人,占全县脱贫人口53.25%,安置点351个,集中安置11689户,52396人,县城5处安置4569户,21693人,占比39.8%,农村7670户,32812人,占比60.02%。(1)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制发《昭觉县关于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深化实施“86533”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要求,全面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组织2000余名县乡村三级干部对全县脱贫户、边缘户、普通农户开展2轮集中排查,2022年度共消除137户596人。累计识别监测户5305户21188人,已消除风险4821户19251人,销号率90.8%,做到了“应纳尽纳”“应帮尽帮”,返贫致贫风险总体可控。(2)增加群众收入。实施“百日增收”行动,分层分类落实产业奖补、劳务输出、惠农补助等帮扶措施,设置环卫、安保等公益性岗位1336个,及时解决农村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用好省内对口帮扶、东西部和川渝劳务协作等平台,加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全年完成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0248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一人”标准,劳务收入21.47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418元,其中脱贫户劳动力转移输出30148人,实现劳务收入6.7亿元。完成脱贫户劳动力转移就业3.08万人,收入7.37亿元,人均劳务收入同比增长28.12%。2022年全县脱贫人口(含脱贫不稳定户)人均纯收入11563元,比2021年增长量1485元,增速14.7%。(3)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创新实施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357”基层治理体系,16个200-800人安置点实施“1354”治理模式,实施“双联四包”工作机制,明确县级领导包点制度。以园区务工、光伏分红、“订单+培训”居家就业、劳务协作等方式实现劳动力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依托涪昭、九如、大樱桃、食用菌、天屹等5个现代农业园区建立飞地园区,解决5个县城集中安置社区居民就近务工就业增收问题。通过对已建的5个现代科技示范园区进行提档升级,吸纳务工就业12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3000余万元,人均增收2.5万元,其中易地搬迁群众占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