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方位
纳雍县位于毕节市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4°55′—105°38′、北纬26°30′—27°05′,东南与织金县、六枝特区相邻,西南与水城县交界,西北与七星关区、赫章县毗邻,东北与大方县接壤,国土面积2448.2平方公里,居住有汉、苗、彝等22个民族,201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106.5万。
▲雾岚中的纳雍,山顶上的纳雍 (陈湘林 摄)
县名溯源
纳雍之名,源于县境内纳志坝之纳雍河。纳雍河彝语为“纳育益木”,纳雍系彝语,此地原先是纳志土目领地,因而得名。民国30年(1941),贵州省政府从大定县、水城县、织金县、郎岱县共划出37个联保,置纳雍县,因县城南部有纳雍河,即以“纳雍”为县名,谱取古语“纳民雍熙”之意,县城设在大兔场,并更名为雍熙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纳雍县人民政府,纳雍县名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纳雍,尧舜时代属有庳国,夏朝为梁州南域荒地,商周为鬼方、卢夷、牂牁、夜郎,秦为汉阳县,汉属犍为郡、牂牁郡的平夷县,东汉号卢鹿部,三国蜀汉为罗甸国,西晋为平夷郡平夷县,东晋为平蛮郡平蛮县,南北朝到隋朝为卢鹿部,唐为汤望州、郝州属地,宋朝为罗氏鬼国领地,元依次为罗氏鬼国安抚使、顺元路宣抚司、亦溪不薛宣慰司、亦溪不薛总管府及顺元路宣抚司的木窝、普冲、普得、市北洞长官所领地,明为贵州宣慰司、水西宣慰司亲辖火著则溪、法戈则溪、木胯则溪领地,清朝“改土归流”,属大定府辖地,实行里甲制。民国30年(1941)设立纳雍县,属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5区6个直属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纳雍县人民政府,辖9区1镇17乡;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后,辖9镇16乡。
▲纳雍古城墙(祝绯 摄)
至2019年底,纳雍县辖29个乡、镇、街道(6个街道13个镇10个民族乡),即:居仁街道、文昌街道、雍熙街道、宣慰街道、利园街道、珙桐街道,鬃岭镇、阳长镇、维新镇、龙场镇、乐治镇、百兴镇、张家湾镇、玉龙坝镇、曙光镇、水东镇、沙包镇、寨乐镇、勺窝镇,新房彝族苗族乡、厍东关彝族苗族白族乡、董地苗族彝族乡、化作苗族彝族乡、姑开苗族彝族乡、羊场苗族彝族乡、锅圈岩苗族彝族乡、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左鶂嘎彝族苗族乡、猪场苗族彝族乡。
作者:高隆礼,1963年生于大方县,1989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现任毕节市史志办党组书记、主任。曾任《毕节党史研究》《毕节年鉴》副主编、主编,《毕节地区通志》副主编、总纂,主持过《川滇黔边苏区研究》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宣传引导资金项目课题和《鸡鸣三省会议会址考证》《林青故居考证》等课题研究。